查看原文
其他

名师教案◆2017年秋七年级统编本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伊人频道 2021-10-25

名师教案◆2017年秋七年级统编本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通讯员‖梁子  编  辑‖阳新教研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反复朗读文章精彩描写的段落,把握文章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品味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语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朗读发现文中的童真童趣,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4.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2.文章表现的主题思想,插叙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撒播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今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童年的记忆。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童年时自己对美丽自然景物的爱,对动人的民间传说的爱,对绘画的爱,对读书学习的爱,对学识渊博的人的爱,对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爱,真切动人地表现出来。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及中间的过渡段,划上记号。写出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总体上的感受。

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  自由快乐  )的百草园

      (  枯燥无味  )的三味书屋  

① 用自己的话概述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

春夏秋季优美的景色;长妈妈讲的神秘的故事;冬天捕鸟的乐趣。

② 文中的过渡段起什么作用?

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恋恋不舍和依依惜别之情。

③“我”是否知道被送到书塾去的原因?从哪里可以看出?最后带着情感读这一段,看谁读得好。

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在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和无奈的感情。

二、精读课文 重点研

1.读第段。思考:

①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的意思。“似乎”与“确凿”是否有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又表示十分肯定。不确定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了。之所以肯定是因为追忆儿童时的生活,又都历历在目。

②第二段写景非常精彩,你认为精彩在哪方面,为什么?

这段景物描写层次分明,从描写的对象看,先写植物,后写动物,再写植物;从描写的范围看,是先写整体,再写局部,从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视觉,又有听觉触觉和味觉;描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颜色;描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形态;描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声音;描写黄蜂、叫天子,则突出它们的动作,使我们感到百草园确实是色彩斑斓、生机勃勃。

带着感情与想象品读这段优美的文字。

③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作者如何将这些景物联系在一起?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

课文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描绘景物的,我们不难看出童年时代的是个怎样的孩子?由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来?

从“他”用手按住斑蝥的的脊梁,看烟雾从后窍喷出的神态到接连不断地拔起何首乌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到童年的“我”是个贪玩、淘气,活泼、天真、逗人喜爱、求知欲强的孩子。

⑤速读4——6段。思考: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⑥速读7——8段。找出雪地捕鸟的描写。划出动词,再品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a扫开;b打扫;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享受,对自由欢乐的追求……

⑦仿照第七段“雪地捕鸟”的写法,用不少于六个动词写一个游戏或一项活动(如钓鱼、溜冰、骑自行车等),注意用词准确。

2.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作者写在三味书屋上学时,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画画等的目的是什么?

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就算是在三味书屋也不乏乐趣。对草木虫鸟的独特享受,对自由欢乐的追求……

②阅读课文“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拗过去”这几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A.对于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有人认为在作者看来是枯燥乏味的,有人认为也不乏情趣?你同意什么看法,试从文中找出能证明你观点的句子,略作分析。如果你认为三味书屋也是充满乐趣的,那请你说说三味书屋的乐趣与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不同点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只能暂借片刻逍遥……

B.你认为三味书屋先生是怎样的人?童年鲁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

言之有理即可。如: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先生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

三、品读感悟 理解主题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A.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B.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C.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学生可讨论研讨,自由发言,不作统一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结束语:

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自己的童年,获得些许温馨,聊以慰藉自己现实的孤寂与苦闷。歌颂了自由快乐、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抒发自己对童年的喜爱眷恋的心情。童年是我们每个人永远的记忆,冰心诗言“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同学们,让我们把自己童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永远留在记忆中。

 

 

 

10.再塑生命的人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自由诵读揣摩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主旨

3.领会莎莉老师隽永深刻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

1.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梳理再塑生命的历程

2.深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以“瞎子猜字”这个游戏导入,游戏要求:同桌之间合作完成,一名同学按照幻灯片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同桌手心上写一个字,计算成功率;做完后,两人交换角色,再进行一次。 
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我们可以感觉到阳光的色彩斑斓,花儿的婀娜多姿,鸟鸣的婉转动人。但还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瞎子猜字”,对于他们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便来共同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让我们一起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
一、理清“重塑生命”的历程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注意: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然后试着完成下列任务:
1.复述课文:莎莉文老师为“我”再塑生命,做了哪些事?
明确:主要写了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和文字。

2.从课文中找出具体表现海伦在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状况的语句,摘录下来读一读

3.研读赏析:理清“塑生命”的历程:(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像大雾中的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
海伦来到这个世界上以后,就失去了常人生来具有的视觉和听觉,甚至也无法用自己的嘴说出自己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心愿。由于对外部世界无从知晓,脾气也变得古怪,动辄大发雷霆。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
光辉的起点:________(相识,课文第5自然段) 
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文字,课文第13自然段)
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一个洋娃娃,在我玩了一会儿洋娃娃之后,在我手掌上拼写“doll”这个词。——对于盲聋哑的海伦,要教她知识,谈何容易啊。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就在这里,热爱孩子,用孩子喜欢的洋娃娃为道具,用手指游戏激发海伦的兴趣,让海伦既认识了事物又掌握了文字。
  从此以后,以这种不求甚解的方式,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可见老师的教学方法好,教学效果显著。
小结:生活在黑暗之中,没有任何光明的生活,在莎莉文老师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教“我”懂得什么是“爱”。

二、领略“再塑生命”的艺术

围绕下面问题,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海伦·凯勒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中,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她站在台阶上等待。后来,“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洋娃娃“doll”。还教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特别具体写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师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我另一只手心里写出“水”这个字,使我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就是我手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从此,海伦·凯勒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3.赏读课文“我喜欢文中的___,因为__”的形式说话,品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提示:喜欢海伦,因为她勤奋好学、身残志坚、聪明睿智、热爱生活……

喜欢莎利文,因为富有爱心,教学艺术高明,善于因势利导…
4.课堂探究:应该如何理解题目中的“再塑生命”?(抓住重点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可适当讲解: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 “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5.讨论交流:文中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教育方式,你特别欣赏哪些?请举例说明。再举一二个你自己的老师(也像莎莉文一样注意教育方式)使你豁然开朗的例子。

结束语:

本文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同时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11.窃读记

(遗憾的是这篇美文在2017年新版已删)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学习文中刻画人物运用的细致的复杂的心理描写。

3. 学习谋篇布局上的技巧——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4.体会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激发阅读的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

1. 学习将两种复杂的心理交织在一起的写法,提高概括总结的能力。

2. 品味其中富有感染力、表现力的语言,从而充分感受书对于作者巨大的吸引力。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书不仅是一样工具,更是一种超脱凡俗的心灵寄托,一种开发人类智慧的满腔热忱,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书,滋养着我们的血脉和骨肉,滋养着我们的灵魂和精神,滋养着我们的气质和品格,没有书的生活将黯然失色,没有书的人生将会孤苦寂寞,那么,生活中真的没有书,或者书不能满足于我们的欲望,该怎么办?我们今天来体验林海音的窃读经历。

  (板书:作者、课题)

作者简介:林海音,女,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生于日本大阪,后来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她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语言。《城南旧事》曾改编成电影。电影中的插曲《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词作者则是弘一法师李叔同。曲中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而幽美的歌词则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多年来传唱不衰!

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思考:(1)“窃”的含义;(2)“读”的心理;(3)“记”的内容;怎么记的?

(1)偷偷的;

(2)惧怕;

(3)“我”窃读时候的各种经历;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游山者为之赏心悦目的是峰峦起伏,为之惊心动魄的是悬崖飞瀑,赏文者喜欢的是盘绕于作者笔下的生动曲折,波澜起伏、曲径通幽的文章。运用倒叙的手法能起到一波三折、悬念迭起、波澜起伏的妙处。

2.认真读课文,思考:林海音童年时代有过不止一次偷偷去书店读书的经历。快速默读全文,请大家找一找林海音到底慢慢积累了哪些行之有效的“窃读”技巧和方法呢?试着用一两句话分别概括出来。

①假装问价钱(第9段)

②贴在大人身边(第11段)

③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第12段)

④饥肠辘辘的时候以花生来充饥(第14段)

⑤到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第10段)

⑥藏在书店一角避免引人注意(第11段)

总结:作者童年时代真是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地去阅读那些名著。

3. 在你们的眼睛里、在你们的心目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学生呢?

“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却因为生活的贫穷而买不起书,只能无可奈何地到书店里“窃读”。

二、“窃”读之忧

1.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作者在一次次的“窃读”过程中积累了如此丰富而有效的方法,那作者是不是每次“窃读”后都能全身而退呢?

原来百密还有一疏, “窃读”也不是每次都成功的,文中就记录了她在“窃读”过程中遭遇的一次尴尬。(同学概括)

书店受辱。

2.请同学们先快速阅读相关段落,着重品味这些关键词句,体会作者从走进书店到离开书店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分析时注意说明动作和心情的描写)

板书:(大一些,不同颜色)

老板:粗暴、吝啬

“我”:高兴→悲愤

3.这次书店受辱带给童年的作者什么感受和影响呢?

第15—17段。原本作者是怀着迫切兴奋的心情来到书店,但是受到了一个粗暴、吝啬、以金钱至上的老板的羞辱,结果作者怀着无奈、悲愤、仇恨的心情离开了曾经心爱的书店。这使作者尝到了世态炎凉和人情淡薄的一面。

三、“窃”读之喜

1.这次令作者刻骨铭心的屈辱的“窃读”经历,给作者幼小的心灵带来如此巨大的创伤,自卑感、对人类的仇恨、悲愤一股脑儿地涌上心头。在这样的心境下,作者为什么最后还提到“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呢?这和作者先前的感受似乎矛盾了啊?为什么呢?

不矛盾。因为作者在这次“窃读”经历后,又遇到一次截然相反的“窃读”经历。

2.这又是一次什么样的经历呢,请大家试着给它取个小标题吧。

店员好心相助。(“书店受恩”)

3.用第一次分析“窃读”经历时的示范,圈圈划划,感受作者第二次“窃读”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恐惧、惶恐(第17段)→快乐、激动(第18段)→焦急、忿忿不平(第19段)→绝望(第20段)→慌忙、紧张(第21段)→害羞、感激、激动(第23段)→愉快、满足(第24段)→轻松(第25段)

4.分析“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店员怕打扰我、惊吓到我(因为“我多么怕受人招待”),所以动作都是轻手轻脚的,一方面是体现了他对我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我的尊重。这种理解和尊重其实也是一种“爱”的体现。所以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5.请大家再找一下还有哪些语句能够使作者体会到自己是在爱里长大的呢?

“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道该如何表示对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

“被冲动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书本的黑字上”。

“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表示他已经知道我看完了”。

总结:这一次作者原本是怀着惧怕、绝望的心情胆战心惊地走进了书店,但是受到了一个店员的无私帮助和礼遇,使她最终带着一种愉快、满足、感恩的心理走出了书店。在书店饱读了两个多小时之后,作者如同享受了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和智慧;更感受到了一种人间真挚的爱和温情。

6.在这股热流涌上心头的那一刻,作者感悟到了什么道理呢?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身体的物质需求——吃饭长大。

作者的快乐源于能够与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源于同伟人的对话,源于感受到书香气,源于从书本中吸取各种营养。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读书长大。

被人关爱,被店员默默的关心和帮助,这让我认清了人世间的真善美,不再固执地仇恨人类。也让我懂得,今后我也要把这种爱传递给别人,帮助别人。——在爱里长大。

总结语:

作者的快乐源于能够与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源于同伟人对话,源于感受着书香气,源于从书本中吸取各种营养。——读书长大。同时,也源于被人关爱,被店员在默默的关心和帮助,这让我认清了人世间的真善美,不再固执的仇恨人类。——在爱里长大。

 

12.《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能流利朗读及背诵课文。

   2.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学习重点、难点】

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一.读儒家经典

1.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被后世尊称为“圣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轻松听一听: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3.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合作译一译: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注意以下重点词语和句子。

①三省   愠  说  罔  殆  信 传 矩 十有五 堪饭疏食饮水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二、论儒家经典

1.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讲讲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参考:第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以及怎样做人。“学”是认知过程,“习”则是巩固提高的过程,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学有所成。“人不知而不愠”,这是谈个人修养的崇高境界。

第二则讲治学的人的品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后面用了一个冒号,表示它是总领后面的内容。“三省吾身”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第三则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在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第四则主要谈对知识的巩固与创新。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为人师表,简练的话语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第五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六则是讲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第七则讲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第八则是要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第九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成为至理名言。

第十则讲要珍惜时间,孔子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第十一则讲人要立志。“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人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则讲教育方法问题。即: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2.再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哪几则讲的是品德修养?

谈学习方法的有:第一则、第四则、第五则。

谈学习态度的有:第七则、第九则。

谈品德修养的有:第一则、第二则、第六则、第八则、第九则、第十一则、第十二则。

3.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问题。

宋开国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合所学的《论语》十二则,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结束语: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习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来源:师言诗语

微信号:sysy0714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