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师教案◆2017年秋七年级统编本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伊人频道 2021-10-25

名师教案◆2017年秋七年级统编本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16.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学习作者有层次的叙述,巧妙安排结构的方法;

2.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三猫的不同感情;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2.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前30秒视频(漂亮、可爱的猫)欣赏,触发学生爱的情感。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从郑振铎的小说《猫》中,来聆听一段生动感人的养猫 的故事,来体验一种发人深省的养猫的快乐与伤悲—— 
 
养猫诚然有乐,可是悲从何来呢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作品内容。


来历

特点

(外型、性情)

猫的归宿

对猫的情感变化

蕴涵思想

第一只

要来

可爱活泼有趣

病死

喜欢忧郁酸辛

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第二只

要来

可爱活泼有趣

走失

更喜欢担心怅然

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第三只

收留

懒惰,不活泼

受冤死

不喜欢憎恨后悔

不能臆断

2.按句式说话:“读____,我看到了一只______猫。” 

示例:“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猫。 

“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一只更活泼更有趣的小猫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一只可怜的猫。 

3.扣“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归纳,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结构:设 疑、讨论——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猫(可怜猫)作必要的铺 垫,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

小结、板块过渡: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几只各不相同而活现的猫跃然 纸上。“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就是思想感情的宣泻”,本文在朴实的笔墨和平静的叙事中其 实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三、品味 
1.
学生朗读,标记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情。 
2
.学生按句式说话:“读____,我体味到____。 ” 

师范例:读“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 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我体味到“我”的愉悦之情。 

3.重点品读“我心里十分难过……”一段。 
(1)指名读。 
 
(2)朗读指导:为了读出“我”的难过、后悔、自责之情,本段的朗读在语速语调上要有 讲究;语速由舒缓而稍微加快,语调由低沉到略有升高。 
 
(3)生齐读。 
 (4)品味语言。

4.重点研讨芙蓉鸟事件。

A.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是什么?真凶是谁?依据是什么?案件怎么定性?

B. 设想一下,如果养第二只小黄猫时家中就养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也被吃了,“我” 会怎么想、怎么做?

C. 这是什么造成的呢?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D.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揣摩一下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E. “我” 仅仅为这只猫难过吗?

.小结、板块过渡:一种丰富的情感在娓娓道来的叙事中无声无形地流淌着,不断积淀,直至喷发。 通过我们的朗读、理解、品味,我相信你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一定有对作品更深层次 的感受甚至有超越作品的感悟。

四、感悟 
学生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对于______,我想 说:______。” 

示例: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 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学生自拟格言:

格言举例 A.努力完善自我
     B.弱小就要挨打
     C.努力拼搏,奋发向上。 
     D.你想得到幸福吗?唯一的方法就是努力。 

小结:这些对作品深层次的感悟,其实就是作品的主题。有许多作品,从不同角度看,对 主题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所谓主题的多义性。

结束语:

同学们,有时候我们读郑振铎的《猫》会有这样的感慨:这哪里是在 写猫呢?分明是一幕世态人情的写真!那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一种真情,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 就是文学作品艺术上的美的体现。(播放美丽可爱的猫的视频)请欣赏这些可爱而又可怜的猫 ,请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17*.动物笑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品味幽默风趣的语言。

3.学习作者热爱动物的品质,感受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学习重点、难点】

1.体会运用诙谐风趣的语言增强文章的幽默效果。

2.感受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你知道什么是“颠倒用笼法”吗?这是劳伦兹的太太所发明的!因为在他们所养的动物享有完全自由的情况下,为了安全的缘故,他的太太便将他们的小孩放进花园里的大笼子;没错没错,是小孩,而不是动物。而他们的女儿,在五岁大的时候,就能辨识附近所有的野鹅。你知道除了“雁鹅妈妈”外,劳伦兹也成功地当了“水鸭妈妈”吗?这两个角色的要求可是完全不一样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劳伦兹和他的动物们,你会知道为了演好“水鸭妈妈”,劳伦兹怎样从细密的观察中推论这个中的关键因素究竟是什么;而在他当著“水鸭妈妈”之际,又怎样地成为观光客眼中的奇观。

作者简介:

康拉德·劳伦兹是动物行为学的开山祖师,197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他于1903年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并就读当地的大学,主攻医学生物;1933年获得博士学位。很快,劳伦兹在雁鹅及穴乌方面的研究扬名国际;1937年维也纳大学聘请他教授比较生理学及动物心理学。1951年出任马克斯·普郎克行为研究所所长,直到1973年才卸任。

一、扣文眼,整体感知

1.     读题目,猜一猜文章主要写什么?

明确:动物笑谈,是指谈论和动物有关的趣事、笑话。读文章时要注意体会。

2.快速读课文,标示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工具书,解决疑难,读顺课文。

3.文章围绕“逗笑”这一文眼来写,速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事情最引人发笑。

学生阅读后归纳,同桌交流。

明确:①研究水鸭,并学水鸭妈妈的怪话行为。②欣赏鹦鹉“可可”的恶作剧。“可可”每天迫不及待地找我;啄掉父亲衣服上的扣子;将毛线缠到柠檬树上。

学生找出相关的段落,自己读一读,体会人和动物的和谐亲密关系。

4.演读文章: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边读边表演,或者两人一组演读。在演讲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任选自己喜欢的故事复述给同学们听。

6.作者通过动物的种种趣事,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与动物的朋友似的亲近关系以及对动物的友好、热爱之情。

二、品语言,深入体会

1.动物本身的种种可爱行为让人发笑,作者研究动物的怪诞行为让人发笑,此外,文章诙谐风趣的语言,也增强了文章的幽默效果。试找出来朗读体会其幽默风趣。

2.品一品幽默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读品味,教师巡回指导。

示例:

        不过,这个代替物却不能太高,在实验开始时,我原和小鸭子一样匍匐在草中,后来我逐渐换成坐的姿势。可是,等我一旦站起来试着带它们走,它们就不动了;它们的小眼睛焦急地向四周探索,却不会朝上方看,没有多久,就像被弃的小鸭子一般,发出细细的小叫,哭起来了。

细腻的描写,换位的行为,对动物充满感情的拟人化描写使语言诙谐有趣。

②尤其糟的是,做母亲的水鸭子得时刻不停地叫唤,只要有半分钟的时间忘了“呱格格格、呱格格格”地唱着,小凫的颈子就拉长了,和小孩子拉长了脸一样。要是这时我不继续叫唤,它们就要尖声地哭了。好像只要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这真是值得大哭特哭的理由呢!

生动地描声摹形,形象的比拟,赋予动特以人的情感,读来生动有趣,如在眼前。

③只见这位老先生弯着身子,蹒跚地走过来,两手紧紧的抓住裤腰。

几个动词生动准确,父亲的尴尬形象跃然纸上,让人捧腹。

④我跑到“犯罪”现场一看,果然,可可不但把这位老教授身上的扣子全咬下来了,而且还整整齐齐地排在地上:袖子上的扣子作一排,背心上的作一堆;另外,一丝不错地,裤子上的扣子也排作一堆。

“犯罪现场”大词小用,增强了语言的幽默感。

鼓励学生找出不同的句子,试着体会其幽默效果,并反复朗读、品味,学习体会文章诙谐幽默的表达效果。

三、品感情――细读感悟

  1.作者通过动物的种种趣事,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与动物的朋友似的亲近关系以及对动物的友好、热爱之情。

2.跳读课文,说说作者怎样在字里行间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指导学生通过找关键词句和段落进行分析。

如:①对动物的亲昵的称呼和拟人化的描写,表达对动物的喜爱、尊重之情。

②通过亲身实践,给小水鸭当妈妈、被可可留恋,表现与动物亲密无间的和谐友好关系。

③放下自己高贵的人的身份,俯身与动物亲近,表现了对动物的友好、尊重。

④通过游客们和爱登堡的居民的反应表现忘我的工作热情,作者怪诞的实验行为让人不易理解。可见作者极高的专业素养。

  可让学生试着说一说,评一评,动手写一写。

结束语:

你对大自然知道的越多,就会更深刻、更持久地为迷人的真相所感动。那些成果丰硕的生物学家,都是发自内心地欣赏造物之美,以次为终生志向;并由于研究工作而增长知识,反过来更加深了他在欣赏大自然和工作的乐趣。和动物作朋友吧,把动物视为人类的近亲,与它们建立互信的关系,相信你也一定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快乐。

 

 


18.

【学习目标】

1.熟读古文,能熟练的翻译课文,积累课文中的文言词。

2.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理解句意、文意。         

3.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学习重点、难点】

1.体会狼与屠夫的形象,在叙事中归纳故事的主旨。

2.把握古文朗读的方法,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狼是一种很凶猛的动物,说起狼,同学们的脑海里肯定会跃出很多关于狼的故事,我们小学时学过的《东郭先生和狼》中,狼给我们留下了阴险狡诈的印象。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跟随蒲松龄进入《聊斋志异》去欣赏两只狼的表现,板书:狼。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广读经史,学识渊博。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一、读《狼》

1.听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不认识的字词。

2.对照课下注释翻译全文。

3.朗读课文,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内容。

①屠户遇狼②屠户惧狼③屠户御狼④屠户杀狼。

二、观“狼”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说明了狼的什么本质?贪婪凶残。

2.“狼不敢前”的原因是什么?

屠户“弛担持刀”准备搏斗。

3.狼既然“不敢前”,为什么又“眈眈相向” ?不甘罢休、耍弄阴谋。

4.狼到底耍弄了什么阴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

5.这两只狼除贪婪外,还有什么特点?其最终结果又是如何呢?

狡诈阴险。再狡诈阴险,还是被屠户杀死了。

三、品“屠户”

1.面对狼“缀行甚远”,屠户的心理状态如何?内心害怕。

2.他用什么方法对付狼?把骨头扔给狼。

3.用这样的方法对付狼,体现了屠户对狼的态度是怎样的?

迁就安抚。

4.“复投之”又体现了屠户怎样的心态?

妥协退让。

四、思《狼》

1.千百年来,在人和动物的矛盾斗争中人类凭自己的聪明才智总能取得暂时的胜利,并以自己的“机智”而沾沾自喜,若把褒义词“机智”换成贬义词,该怎样说?

2.狼是狡猾的,但与人比,人就更狡猾(正面说“机智”)了,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人的狡猾呢?

“投以骨 ”、“复投之 ”、“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

结束语:

狼再狡猾,然而它哪里是人类的对手呢?在人面前,狼的那些手段只能是小巫见大巫,“止增笑耳”。这样说来,动物们又如何算计过人类呢?因此,在今天这个日益拥挤的地球村里,动物与人类享有同样的生存空间,人类必须关爱动物、善待生命。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