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2017年秋八年级统编本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教案◆2017年秋八年级统编本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9 三峡
【导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翻译课文重点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3.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学法指导一:
【文言实词理解法】
1.以今推古法。即以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来推断古汉语中词语的含义,其形式同现代汉语的组词法一样。
2.互文见义法。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等对立位置使用近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也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了三峡之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三峡》,领略一下1500多年前雄壮绝美的三峡风光吧!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阙(quē) 叠嶂(zhàng) 曦月(xī) 襄陵(xiāng)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yǎn) 属(zhǔ)引 御风(yù) 长啸(xiào)
2.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分朗读的停顿。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四字短语
①略无阙处: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②重岩叠嶂: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
③夏水襄陵:夏天江水漫上山陵。
④沿溯阻绝:上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
⑤乘奔御风:骑上快马,驾着疾风。
⑥素湍绿潭: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⑦回清倒影: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⑧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来源:Z|xx|k.Com]
⑨晴初霜旦:初晴的日子或结霜的早晨。
⑩林寒涧肃:树林和山涧一片清凉肃静。
⑪属引凄异: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⑫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3.逻辑分析法。根据上下文,前后句的意思逻辑推理。
4.成语助解法。成语保留了许多古汉语词语的用法,我们可以利用成语中某些语素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5.温故知新法。对于某些意义不明确的就要回忆学过的课文中哪种含义与这个词语环境贴近,由此推断它在此处的含义。
学法指导二:
【景物特征概括法】
1.抓写景物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语句。
2.抓描绘景物时运用的方法,如象征、联想、想象和修辞。 (2)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
②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
(3)古今异义
①或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今义:连词,表选择)
②虽乘奔御风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③不以疾也 (古义:快;今义:疾病)
④良多趣味 (古义:真;今义:好)
(4)一词多义
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 (在)
②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绝①沿溯阻绝 (动词,断。)
②绝多生怪柏 (副词,极,特别。)
③哀转久绝 (动词,停止,消失。)
(5)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回清倒影 (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 (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
④素湍绿潭 (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4.作者简介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他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疏通文义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5.教师点拨。
(二)感受美景
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再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美(齐读),用“三峡的________美,你看那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三峡美在哪里。
【交流点拨】三峡的山美,你看那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品析美景 突破难点
1.阅读课文,作者描写三峡的美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山和水)
2.在描写三峡的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来源:学科网]
【交流点拨】“两岸连山……不见曦月。”
关键词:连、无阙、重、叠、隐、蔽。
特点:山高岭连,遮天蔽日。
3.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的水的?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找出关键字词。
【交流点拨】顺序:①季节顺序:夏、春冬、秋;②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
夏:襄、阻绝、朝发暮到、乘奔御风
特点:水势浩大,流速迅猛(层层铺展)——险
春冬:素、绿、清、影、清荣峻茂 特点: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动静结合)——趣
秋:寒、肃、凄、哀 特点: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面描写)——悲
指导学生注意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
步骤四 精读课文 探究写法
1.作者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
【交流点拨】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自三峡七百里中……隐天蔽日。”正面写山多,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渲染了山峰的险峻,江面狭窄,苍天一线。“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可见其凶险。“有时朝发白帝……不以疾也。”侧面表现夏水迅疾。“每至晴初霜旦……哀转久绝。”正面描写猿啼凄凉怪异,回声不绝,悲哀婉转,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忧伤的渔歌作结暗示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侧面表现三峡之秋的萧瑟凄凉。
②动静结合。静景:山 动景:水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 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③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2.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交流点拨】因为“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水,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后写秋天,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干,顺势而下,入情入理。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
3.文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交流点拨】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景色,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上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令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壮阔的三峡工程,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如何变化,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交流点拨】《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为游记散文。文章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对应,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对应。
【附:板书设计】
三峡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水夏——夏水襄陵,乘奔御风
春冬——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雄奇秀美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10 短文二篇
【导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计划】
2课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授课。
第一课时 学习《答谢中书书》
[来源:Z|xx|k.Com]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高远,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水的澄澈……无不让你心旌摇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流动的山水诗,像画又像诗,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欲颓(tuí) 沉鳞(lín) 能与其奇者(yù)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晓雾将歇(将:将要。歇:消散)
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3.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欲,可以理解为七情六欲)
4.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萎靡
5.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6.朗读指导。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8.背景介绍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任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整体感知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文本精读 把握情感
1.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交流点拨】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清幽雅静,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多么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2.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绚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山林,归隐林泉的志趣。
积累古诗词里描写山和川的诗句。
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附:板书设计】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写景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第二课时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遂(suì) 寝(qǐn) 相与(yǔ) 藻(zǎo) 荇(xìng)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大概是。
3.古今异义。
但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古义:助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户古义:多指门
今义:窗户、人家
念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思念、读
4.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5.朗读指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宋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黄州。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来源:学科网]
(二)整体理解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交流点拨】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交流点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清闲的人。
4.“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交流点拨】一个“闲”字饱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心情的寂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文本精读 赏析佳句
1.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交流点拨】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积累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佳句。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来源:学。科。网]
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唐·李白)
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
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
⑦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
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
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附: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贬官谪居追求美好事物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11* 与朱元思书
【导学目标】
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2.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客为此歌唱。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吧!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缥碧(piǎo) 急湍(tuān) 轩邈(xuān miǎo) 泠泠(líng) 嘤嘤(yīng)
千转(zhuàn) 鸢(yuān) 飞戾(lì)天 经纶(lún) 横柯(kē)
2.理解文中重点字词。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 许:表约数。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跟、随。 缥碧:青白色。
寒树:常绿的树。这里形容树绿而密,让人心生寒意。
泠泠(línɡ):形容水声的清越。 戾:至,到达。
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 经纶:筹划、治理。
横柯:横斜的树枝。 交映:互相掩映。
3.通假字
转:同“啭”,鸟鸣声,这里指蝉鸣。[来源:学科网]
反:同“返”,返回。
见:同“现”,显现,显露。
4.一词多义
许一百许里:表余数、约数,数词,译为:左右,上下。
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允许,动词。
杂然相许:赞同,动词。
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猿则百叫无绝:断绝、停止,动词。
哀转久绝:消失。
以为妙绝:极。
上负势竞上:向上,动词。
横柯上蔽:在上边,名词作状语。
从从流飘荡:跟、随。
择其善者而从之:听从,顺从(采纳)。
从先人还家:跟随,跟从。
指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指指点点。
争高直指:指向。
穷蝉则千转不穷:穷尽,尽头。
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5.词类活用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用作动词,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来源:学.科.网Z.X.X.K]
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争着。
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散、散净。
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奔跑的马。
望峰息心:“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息;平息。
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
互相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6.古今异义
一百许里(许: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鸢飞戾天者(戾:至,到达。今常用义为:罪过,乖张)
经纶世者(经纶:筹划,治理。今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如“满腹经纶”)
7.作者简介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8.朗读指导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二)整体理解
朗读成诵,理清课文思路。
【交流点拨】第一段:山水总印象: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第二段:异水:千丈见底(清) 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高)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品析美景 突破重点
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1.品读文章的第一段,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交流点拨】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请问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
【交流点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异”表现在哪里?“奇”表现在哪里?
【交流点拨】①江水清澈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②江流气势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③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步骤四 精读课文 探究写法
1.从人的感官角度看,作者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来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交流点拨】①视觉:山峰、树木;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2.从修辞角度看,课文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①比拟: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③夸张、比喻: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交流点拨】树木茂密。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自下而上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交流点拨】这两句话是说作者不禁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作者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附: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异水: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奇山: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从流飘荡
泉鸟蝉猿——(山之音)天下独绝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12 唐诗五首
【导学目标】
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赏读《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gāo) 徙倚(xǐ) 驱犊(dú) 萋萋(qī) 燕然(yān)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历历:分明的样子。 长河:黄河。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3.作者简介
①王绩(约589—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②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③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盛唐诗人的代表,祖籍山西祁县,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4.背景介绍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联想,以及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世事茫茫,人事短促的感叹。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是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停顿。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来源:学#科#网]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学法指导一: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学法指导二: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月:思乡、怀人。
菊:隐逸、清高。
莲:超凡脱俗。
梅:高洁。
兰:高洁、隐士。
松:坚贞、不屈。
竹:正直、虚心。
梧桐:凄凉悲伤。
杜鹃:凄凉哀伤、乡思。
鹧鸪:离愁别绪。
寒蝉:思乡、离愁别绪。
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柳:送别、思念。
雁:思乡。
夕阳:时光流逝,世事沧桑。
阑干:思念、寂寞、离愁。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二 学习《野望》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名句赏析。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两句的妙处。【交流点拨】这两句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交流点拨】这两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祥宁静。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在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步骤三 学习《黄鹤楼》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2.名句赏析。
(1)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景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这两句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笔锋一转,转而写诗人眼前登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2)尾联中的“烟波”一词妙在哪里?
【交流点拨】“烟波”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思乡之愁。
步骤四 学习《使至塞上》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终于碰到了骑马的侦察兵,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2.名句赏析。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交流点拨】一“征”一“归”,一“出”一“入”,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写景,也是叙事,以“蓬”“雁”自喻。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泊的愁绪,情感复杂。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交流点拨】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
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阔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黄鹤楼》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诗人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涤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孤苦无依,寂寞伤感的情绪。
课外搜集王绩、崔颢、王维的诗歌赏读。
【附:板书设计】
野望首联——远望、徘徊——百无聊赖
颔联
颈联暮中所见秋色,落晖
牧人,猎马——远景近景搭配
静态动态结合
尾联——无言、高歌——孤独无依
黄鹤楼首联——鹤去楼空——怅然若失
颔联——物在人非——世事茫然
颈联——绿树芳草——引发乡愁
尾联——落日暮江——烘托乡愁[来源:学|科|网Z|X|X|K]
使至塞上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颈联绘景——塞外风光
尾联叙事壮丽风光
抑郁心情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第二课时 赏读《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七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同学们还记得吗?大家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作补充),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荆门(jīng) 仍怜(lián) 啄春泥(zhuó)
没马蹄(mò) 白沙堤(dī)
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意思。
(1)古今异义。
仍怜故乡水(古义:爱,喜爱;今义:可怜)
(2)解释下列词语。
从:往。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初:刚刚。
暖树:向阳的树。
3.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现存诗近3000首。代表作品有《卖炭翁》《钱塘湖春行》等。
4.背景介绍
《渡荆门送别》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钱塘湖春行》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也就是他任职时所作。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来源:Z&xx&k.Com]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二 学习《渡荆门送别》
1.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这首诗的大意。
【交流点拨】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并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2.研读诗句,体会诗歌的内涵。[来源:学科网]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写从蜀到楚远游的行踪。
(2)颔联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交流点拨】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3)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比喻,描写了江水里的月影和云彩,将水中的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想象奇特。
(4)你觉得诗中写景最妙的是哪一句?说说理由。
【交流点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5)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交流点拨】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之情。
步骤三 学习《钱塘湖春行》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交流点拨】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2.颔联中“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交流点拨】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3.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交流点拨】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诗人的喜悦心情。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来源:学科网]
《渡荆门送别》描绘作者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七律诗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你还知道哪些“思乡”名句?请搜集整理一下吧。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附:板书设计】
渡荆门首联——叙事
颔联
颈联写景——激动、欣喜
送别——尾联——思乡、惜别
钱塘湖春行首联:总写天光水色
颔联:高处着眼写莺燕
颈联:低处入手写骑马游春
尾联:由点到面写湖东胜景春光明媚
心情喜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来源:学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