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哪些家喻户晓的名句,作者让你意想不到?

伊人频道 2021-10-25


近水楼台先得月

【出处】宋代·苏麟《断句》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宋·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赏析解读:


苏麟,生卒年均不详,北宋诗人。仅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两句传世。


这两句诗是如何流传下来的呢?


相传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时,城中文武官员,大多得到过他的推荐提拔,受到过他的关心帮助,对他都很崇敬。惟有苏麟,因为在外县担任"巡检",不在杭州城里,所以没有得到什么照顾。


有一次,苏麟因事到杭州来见范仲淹,顺便献诗一首,其中有两句道: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看了,心中会意,便征询他的意见和希望,满足了他的要求。


后来,人们就把"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句话,作为人事关系接近因而易于获得方便的意思,或简作"近水楼台"四字。


至于苏麟当时写的全诗,似乎并没有留传下来。在流传中"易为春"也常常写作"早逢春"。


出处 宋·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百无一用是书生

【出处】清·黄景仁《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赏析解读:


乾嘉时期考据学盛行,以学问、典故、古辞为能的“学人之诗”成为诗坛主流。黄仲则的诗是当时翘楚。这样一位诗坛大家不得志的时候感叹一句“读书无用”被后人拿来当作对读书的鄙薄,实在乌龙。


首联和颔联都表达了一个意思,满腹才华却考不上功名,情绪低落,独自飘零。17岁的阳光少年对未来充满梦想,但现实中内心充满悲苦,于是写诗抒发胸中不平之气。发完一通牢骚之后开始说“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说穿了,这是一个恃才傲物的少年郎自嘲自讽的话,也就是一时气话。陆游也曾说自己“此身合是诗人未”,苏东坡更是痛感“人生识字忧患始”。你敢说苏轼和陆游百无一用吗?


中国人习惯自谦,尤其文人,黄仲则之流平常饱读诗书,偶尔“撒娇卖萌”说“读书没用”那也是“情绪话”,不能当真,最后还不是继续著述文章嘛。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


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多情自古空余恨

【出处】清·史清溪


“自古多情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有多少人这句诗

受电视剧中猪八戒的影响

觉得下一句是:

此恨绵绵无绝期


一失足成千古恨

【出处】明·杨仪《明良记》:


"唐解元寅既废弃,诗云: '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人。'"

赏析解读:


明朝的唐伯虎出生在江南一个富商家庭。


年轻时,唐伯虎无所事事,和人纵酒游乐,经过好朋友的规劝,于是唐伯虎祝闭门苦读,经年累月。


16岁时唐伯虎参加秀才考试,中了第一名案首。29 岁到南京参加乡试,高中解元(第一名)。


正当唐伯虎积极准备来年的京城会试时,却飞来横祸:在这次乡试中,有人事先经过贿赂,得了试题,事情泄漏后,考官被罢免,无辜的唐伯虎受到牵连,不仅被剥夺了解元称号,入了监狱,释放后唐伯虎感叹道:“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已百年人。”


出自《明史·文苑列传·唐寅》

明·杨仪《明良记》


为什么把这两句诗放在一起说呢

更多的人看到这两句诗

是在清代文人魏子安的小说里


《花月痕》第十五回诗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岂是拈花难解脱,可怜飞絮太飘零。
香巢乍结鸳鸯社,新句犹书翡翠屏。
不为别离肠已断,泪痕也满旧衫青。


《花月痕》: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百年人”略作改动为“百年身”。


这两句诗,有一个共同特点:

都是由别人“转发”而火的……


一将功成万骨枯


【出处】唐·曹松《己亥岁》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赏析解读:


曹松的这首诗描写了安史之乱后的战争战乱殃及江汉流域,兵荒马乱、生灵涂炭的现实。只可惜这种原本无乐可言的艰辛樵苏之"乐",如今也不可复得。" 一"与"万"、将军荣与"万骨枯"强烈对比,令人触目惊心。


诗中揭露了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将军的战功是千千万万人的生命换来的,在诗人看来,封建社会中最为荣耀的封侯之事实则是一种罪恶。


张蠙的"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吊万人冢》),刘商的"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行营即事》),用意与此相同。


从诗人充满感伤语调的规劝可以体会战争灾难之深。这两句语言朴素,而意旨极深,是警世之言。



桂林山水甲天下


【出处】宋·王正功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赏析解读: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句,从清末到20世纪80年代,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它最早起源于宋朝末年李曾伯“桂林山川甲天下”诗句的一音之转,也有的说它是来自于清代金武祥诗中的辞句。 


80年代中期,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对独秀峰石刻进行全面调查清理,发现一块自明清以来就从来没有被人知道过的摩崖石刻,上面一字不差地刻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字句。


书写者是南宋庆元、嘉泰年间担任过广西提点刑狱并代理静江知府的四明(今浙江宁波)人王正功,从而结束了百年的不休争论。


全诗为:

百嶂千峰古桂州,向来人物固难俦。

峨冠共应贤能诏,策足谁非道艺流。 

经济才猷期远器,纵横礼乐对前旒。

 三君八俊俱乡秀,稳步天津最上头。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 九关虎豹看劲敌,万里鹍鹏竚剧谈。 老眼摩挲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


王正功,其身份为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作诗的时间是宋嘉泰年(公元1201年)中,此乃大比之年,王正功在鹿鸣宴上勉励中举的广西学子们努力读书,博取功名的诗。


“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说是希望学子们取功名也应像桂林山水一样秀甲天下。这样一首诗,刻在读书岩,也是恰如其分的选址了。


是不是很意外!

没想到这句诗这么有来历吧~


春宵一刻值千金


【出处】宋·苏轼《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这句诗知道的人很多

知道作者是苏大学士的

还真不是特别多

赏析解读:


“春宵”常被认为是新婚之夜,但事实上,原诗并不是指新婚之夜,而是指春天的夜晚。


春天的夜晚每一刻都价值千金,到处充满花的清香,而明月下的影子也各有情趣。远处的楼台歌唱与管弦的声音细细地流荡空中,垂着秋千的院子宁静而深沉,在馨香和乐音中化去了。

这是首感觉全开的诗,“春宵一刻值千金”是意觉,“清香”是嗅觉,“月有阴”是视觉,“声细细”是听觉,“夜沉沉”则是身觉。意鼻眼耳身的开关全面打开,声色香丝丝缕缕,全渗入心田。

生命的感动就是如此打开的,生活的美丽就是这样展现的,要体验生命之美的人,在这温馨的春天的夜晚,执子之手,漫步到一个美好的、安静的角落,相对无言,打开一切的感觉开关,静静地、安然地、喜悦地沉浸入生命中最深切最感动的时空……



半为苍生半美人


咋一看,是不是很像

偶像剧,或者小说标题?

咳咳……诗词君刚刚查了一下

真的有这部电视剧

【出处】民国·王世鼐《笛怨辞》


笛怨箫清听未真,江湖旧雨散成尘。

平生只有双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

赏析解读:


《中国电视报》2005年7月18日刊载据央视《人物》栏目内容整理的文章《文怀沙:半为苍生半美人》,介绍学者文怀沙先生事,叙述生动,读了很是快意。


只是文中引述的两句诗:“平生只有双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云是文先生年轻时诗作,此说不确。此诗是民国时期王世鼐的诗作《笛怨辞》十二首之一,全诗云:“笛怨箫清听未真,江湖旧雨散成尘。平生只有双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


王世鼐,字调甫,安徽贵池人,1916年以十五之龄考入北京大学,“五四”运动中与同学杨振声、陈剑一同被捕,经胡适保释始得出狱。后游学美欧,先是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后历英法德考察其政治经济,归国后入国务院为参议,后任职于各种部门和机构,1942年卒。

王世鼐早年“诗境凄艳明丽中含古愁”(樊樊山语),很为樊樊山老人所激赏,喻之为唐之温李,故《猛悔楼集》中樊题词共五处,老人既爱赏其才,也由诗中所流露出的心境、情绪,而虑及其年之不永。


常敦敦告诫:“少年人诗文当如火如荼,吉祥富丽,亲在不言老,道在不忧贫。君年未二十而前一卷诗两用白头字,甚不可也”。这本诗集是在王去世的隔年由其好友曾克整理出版,章士钊撰墓志铭。

这首诗估计在当年颇有影响,文怀老引用而未加说明,写文章的人以为此诗契合了文老的情怀,信手拈来,虽非文老之作,但用以概括文老生平,却也妙若天成。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