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穿越时空,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信也适合今天的孩子读!

伊人频道 2021-10-25

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信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诸葛亮是忠诚与智慧的代表,他的一篇《出师表》让后人看到了一个忠君之臣的一片赤诚。而诸葛亮生前还写下了另外一篇有名的文章,叫做《诫子书》。这篇文章抒发了他对儿子教育的思考以及他对儿子的期望。作为一个父亲,诸葛亮是如何思考的?今天我们读这篇《诫子书》,又会获得什么样的启示?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散文家、发明家。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诸葛亮青年时耕读于荆州襄阳城郊,地方上称其卧龙,卧龙先生。后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随刘备转战四方,建立蜀汉政权,官封丞相。223年刘备死后,刘禅继位为蜀汉皇帝,诸葛亮受封爵位武乡侯,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最重要的实际领导者。诸葛亮辞世后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诫子书》是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遗信。诸葛亮一身为蜀汉鞠躬尽瘁,由于平时未能亲自教育儿子,去世前他将自己为人处世,治学做人的经验都浓缩在这封遗信中,以此来告诫儿子诸葛瞻。虽然《诫子书》只有86个字,但可谓字字千金,被后人誉为“育子宝典”。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

  “静”是诸葛亮非常推崇的一种生活状态。他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与诸侯”,“我本是一个南阳乡下种地的,我不准备做诸侯国的顶梁柱。”当时他的好友及哥哥都出仕有所作为了,诸葛亮写下此语,说明他是一个不攀比的人,看出他静的修为。诸葛亮临终前写了两封信,一封是写给儿子的《诫子书》,另一封是写给他的对手司马懿的:仲达既为大将,统领中原之众,当披肩执锐,上前敢斗,不宜甘居土穴,此举与妇人有何异哉?(据《晋书》)。诸葛亮希望他的对手比他先走,顾写了这封信给司马懿。司马懿明知是激将法,但抑制不住心中的怒气,还是出兵了。从这两个事例中看出诸葛亮静的修养。不管做什么事,是大事还是小事静是修身的前提。

  诸葛亮幼年父母双亡,在很艰难的环境中长大。他的哥哥诸葛瑾在江南为孙权办事,无暇顾及家里。诸葛亮从小担负起养家的重任,帮衬两个姐姐,艰苦的经历让诸葛亮懂得了静修身,俭养德的道理。

  养德从俭开始。诸葛亮身居高位,但过着很俭朴的生活。诸葛亮在去世之前给后主写了一个表章,说明了他的财产情况,可以说,它是历史上第一个公开自己财产的官员。他说,我家无多余的财产,在成都那只有十五倾薄田、八百棵桑树,这些田,这些树够我子孙后代生活的。所以在我走之后,请你不要赐给我后人金银财宝。我没有任何多余的财产,我所用的东西都是按标准发放给我的,我的俸禄都用于生活工作中了,没有多余的钱给子孙后代攒着。诸葛亮不提倡给子孙后代攒钱,他认为这是对子孙后代不好的。给后代留下千金不换的修养和品德才是最重要的。诸葛亮身体力行,推行俭的风气,这都影响了他身边的很多人。诸葛亮提倡俭养德最根本的就是想让子孙后代通过节制自己的物欲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提升自己的精神生活质量。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诫子书》

  这句是讲学的方法。诸葛亮的学问都是自己学来德,他学的方法也和别人不一样。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讲究死记硬背,而史书上描写诸葛亮学习的方法就是“独观大略”。学习事物要注重他的应用,学习知识要注重它的体系,不要学没体系的知识。除了有体系,还要有兴趣,有方向,只有这样才是不浪费生命的学,才能学以致用。“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我们都说现在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什么都讲究速成,家长口中最响亮的口号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现在的教育,幼儿园学小学的知识,小学学初中的知识,初中学高中的知识,高中学大学的知识,大学返回来补充幼儿园的知识,这些问题都出在一个“躁”字上。少一些急躁,不要着急,这样才能怡养性情,才能打好做其他事的根基。在具体的做事过程中,放纵懒散,没有节制也不是应该有的精神面貌,这样只会使自己消沉萎靡,精神得不到振奋。所以,做事要有节奏,有计划。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诫子书》是诸葛亮人生经验的总结,前面讲的是淡泊、节俭、惜时,上面这句话就是要鼓励儿子要入世。

  青春年少时,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在读书时已经有治国平天下的胸怀了。诸葛亮为什么最后会选刘备?曹操曾对他的家乡山东临沂有过屠杀,所以没有给诸葛亮留下好印象;孙权给不了他向上发展的空间,“权能贤亮,不能尽亮”(《袁子》),孙权只能给他物质的享受,这都不是他想要的。最后,他选择了三顾茅庐的刘备,足见他的胸怀大志。

  这句话是说,诸葛亮告诫儿子要与大家多接触,要有队伍,要有战友,别做一个清高、孤芳自赏的读书人。诸葛亮少时生活艰难,但他自学成才并注意与亲友的关系相处,所以在他生活的那片地方有着很高的声誉。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历史故事中讲,大雪天他们在路途上碰到一个骑毛驴的老者,当刘备要请老者回去给他们做事时,老者说:你不去请智慧过人的诸葛孔明,反而来找我,这是不明智的。刘备很惊讶,这么个高人都崇拜诸葛亮!后来他去了荆州,发现荆州很多人都推崇诸葛亮。从侧面印证了诸葛亮的处世智慧。

  通篇读下来,诸葛亮的目标是让他儿子成为君子一样的人。他的儿子诸葛瞻是一个文化修养很高的人,在绘画书法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诸葛瞻的人品和价值观也令人称颂。魏国名将邓艾伐蜀,在激战中,诸葛瞻放弃受险要的战略,急于求成,结果战败,诸葛瞻战死军前,为国捐躯。让人感慨的是,他打仗还带着他十七岁的儿子诸葛尚。诸葛尚一看父亲战死,深感上不能报效国家,下不能治理乱党,活着还有什么用?于是他的儿子也选择战死沙场。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人品才学对子孙的影响。

  《诫子书》对于我们今人来说,影响最大的两句莫过于“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确如此,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节制物欲,不要把物质目标捧的太高,会挡住你的眼睛,心要平静、专注,先把物质的目标放一边,要用综合的眼光看人生,时间上走下去,空间上走出去,宁静以致远。穿越时空,这篇《诫子书》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写给后代年轻人的一封信。


来源:天下语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