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后一课》教学参考

人民教育出版社 伊人频道 2021-10-25



教学重点


1.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圈画、品读文中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性语句,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2.品味文中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的语句,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揣摩品味文中的关键语句,并注意抓住文中传达着丰富的言外之意的“留白”,反复咀嚼,去填充,去丰富,以深入理解作品。

3.感悟作品表现重大主题时的写作特色。

体会本文巧妙地选取儿童的叙述视角,并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爱国”这一重大主题的写作特色。


课文研读


一、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篇目。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小说在艺术上有三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

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一个阿尔萨斯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选择一个调皮贪玩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二是综合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心理。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其中着墨最重的是韩麦尔先生。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由于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能借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作品首先写出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韩麦尔先生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却非常温和,而且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让小弗郎士大感诧异。原来,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国土做最后的告别了!况且,韩麦尔先生是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这是多么高贵的气度!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强烈情感,给人极深的印象。平时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的影响,这就是作者塑造的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这一形象,起初模糊,继而清晰,最后便如雕像般立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内心的激情!

三是细节描写。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冒出一个想法:“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里不仅表明对侵略者的轻蔑和抗议,也生动展现了儿童特有的心理。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儿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的大眼镜,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金甲虫,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二、素养提升

这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两个栩栩如生、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对于学生来说,在理清小说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初步把握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爱国情怀并不是难点。但要真正理解这两个人物,让他们的形象在自己的心中“立起来”,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悲愤与沉痛,感受到他们平凡中的伟大,存在一定困难。文中对小弗郎士从幼稚到成熟的思想变化过程,主要是通过他的心理活动来描述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圈画、品读文中揭示其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变化的语句,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理解把握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文中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是通过小弗朗士的观察来展现的。他在最后一课上的衣着、神态、动作、语言,都给小弗朗士,也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描写性的语句,进行圈点批注,全面地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感受他平凡中的伟大。

文中有很多语句意蕴丰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一些关键语句进行品味。同时,本文中还有许多“留白”,传达着丰富的言外之意。这些“留白”,可能是一个字、一个词,甚至只是一个标点,但却非常有价值。教学中可以抓住作品中的“留白”,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反复咀嚼,去填充,去丰富。例如,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看到的景象是“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描绘两幅图景的句子间用了分号,我们能读出什么?再如,《最后一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站起来,他话没有说完就哽住了。韩麦尔先生究竟想说什么而又没说出来?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在他心头澎湃?这样的品味,既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本文在表现“爱国”这一重大主题时,选取了一个巧妙的叙述视角。关于祖国、民族、文化的宏大主题被浓缩到了法国小镇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在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普鲁士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一历史背景下,在一节课的时间里,一个调皮贪玩的男孩从稚气无知中幡然醒悟,理解了母语作为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的意义,体味了亡国恨,体味了爱国情,儿童的、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表现出了巨大的艺术张力。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后练习第五题,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以一个小男孩的口吻叙述故事的好处。

同时,作者笔下的人物,都是生活中的普通“小人物”:一个调皮贪玩的小学生、一个有缺点的老师、郝叟老头儿、镇长、邮递员、班上其他学生……作者笔下的场景,都是生活中的小场景:布告牌,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屋顶上咕咕叫的鸽子、教室里飞进的金甲虫、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但这一切在“最后一课”这特定的情境下却有着庄严的意味与动人心魄的力量。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紧扣作品“小”与“大”的强烈反差,深入文本,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品味思考,感受作品的动人魅力。

三、问题探究

1.《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谁?

《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谁,是分析这篇小说时人们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基本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小弗郎士是主人公,另一种则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主人公。

认识小说的主人公,应该以人物在表现主题和情节发展中的作用为主要依据。

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这一点在进行了人物分析以后,很好理解。也可以说主题是在这两个人物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忽略、贬低其中任何一个人物的作用,都会削弱对主题的理解。

在情节发展中,这两个人物的作用也是同等重要的。《最后一课》的情节就是小弗郎士上学、听课,韩麦尔先生讲课的过程,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情节,“最后一课”都会是不完整的,甚至无法成立。

把小弗郎士从单纯到深沉、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过程仅仅理解为是起衬托作用的情节,是为表现韩麦尔先生的教育作用服务的情节;或者把小弗郎士的作用仅仅理解为是小说所采取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的叙述方式都是不恰当的。同样,把韩麦尔先生的作用仅仅理解为是小弗郎士转变的条件,也是不合适的。

综上所述,认为《最后一课》有两个主人公或两个“典型人物”也许更合理些。需要说明一点,文学作品并不是只有或只允许有一个主人公,它可能有一个主人公,也可能有两个,甚至几个主人公,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判断应该从作品的实际出发。

2.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兵的操练,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最后一堂法语课。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

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这样惨痛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震撼心灵的作用。

3.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安排组织的?小说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上学的小事把一个重大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绾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民族的屈辱历史就在这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

4.本文序幕部分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本文在序幕部分写了两处场景。一处是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一处是镇公所旁的布告牌前。这两处场景虽然只有寥寥数笔,却起到了牵掣全篇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作品的典型环境。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是小说中的小弗郎士早晨出门上学时所见到的场景。这里的自然景象与社会景象,构成了产生“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作者对自然景象写得轻松明快;社会景象写得自然、协调。似为随意拈来,实则不同一般。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正反映出小学生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的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领土的割让、敌军的占领,这些国家存亡的大事,对当时一个贪玩而不喜欢学习的孩子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所以小弗郎士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这个开头和后来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彻底转变,形成了人物性格上的强烈对比。也只有这样的构思安排,才能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人物形象是从怎样的起点,最终走到了怎样的终点的发展过程。

但是,当读者读到这里时,人们的心情并不像作家所写的景色那样明朗、轻快。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沉重、压抑感觉。这里作家是运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在营造作品中所需要的那种悲剧气氛。

“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句对社会环境的描述,真实、形象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出了这里已被异国军队占领。在法兰西绿草如茵的土地上,普鲁士兵的军靴在践踏。这就大煞了这个法国东北部小镇优美的风景。作家就是运用了这个细节,向读者揭示了“最后一课”这场悲剧的社会根源。公开的“操练”,是占领者对被占领国家人民心理上的征伐和蹂躏,也是行动上的镇压和屠杀前的准备和演习!请看,作家在这风和日丽、林绿鸟语的背景下展现出的“一般”活动,是具有多么不一般的意义。

小弗郎士在上学途中,路过镇公所,“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这是作品中通过小弗郎士的眼睛对这一小镇的社会景象的第二次描绘。从事态的发展过程上看,它是“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的第一处场景的继续和必然。“镇公所”,现在是占领者政权所在之处。在它前边的“布告牌”,是占领者颁布命令的地方。上面虽然只贴着一纸告示或数条命令,但其威力之大,足以迫使当地人民不得不去执行就范。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的悲壮事件。而“许多人”挤在那里看布告,更预示了事件关系之重大,涉及之广泛,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

小说仅用了三句话,就真实地为我们刻画了一幅殖民地生活的典型画图,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出作者在全篇构思上的匠心。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猜您喜欢往期精选▼

部编语文七年级知识汇总(2.15.整理)

部编语文八年级知识汇总(2.10.整理)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知识汇总(2.15.整理)

名著阅读:《骆驼祥子》复习要点

名著阅读:《海底两万里》复习要点

名著阅读:《创业史》复习要点

名著阅读:《红岩》复习要点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