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王》教学参考

伊人频道 2021-10-25

老王



教学重点



1.通过文本细读,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 之美。

这个教学重点包括理解人物形象 (特别是人物的品质),赏析作者按特定顺序、线索 将细节串联起来的写法,品味作者描写老王的语句,等等。总体而言,是要引导学生理解 老王 (包括 “我”)的善良。

2.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老王为什么要送香油和鸡蛋?或者说作者究竟做了什么事,特别值得老王临终前送“大礼”呢?这需要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从细节中推究,由此深入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

3.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 “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

反观 “我”对老王的态度从 “同情”到 “愧怍”的变化,由此理解 “我”和老王交往的实质,反思那种居高临下、缺乏真正尊重的同情,感受作者的自我批判精神。这个角度的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层次较深,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讲解。



课文研读



一、整体把握

杨绛说:“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隐身衣》)经历过时代和命运的剧烈起伏,杨绛对人性的认识更加深刻。她非常感念那些在苦难岁月中保持高贵人性,在自己一家落难时,释放善意,甚至施以援手的普通人。老王就是这样一位令作者夫妇难忘的布衣之交。

散文《老王》写于1984年。全文围绕与老王的交往展开叙述,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全文的前四段。第一段,只用21个字,便明确交代了“我”与老王的身份差异,展现了“我”与老王之间融洽的关系;第二段,介绍老王艰难的生计和孤苦的身世;第三段,讲述老王的生理缺陷;第四段,描述老王寒酸的栖所。这一部分,多角度展现老王孤苦寒微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与老王交往的三个片段。回忆老王送冰的往事,表现老王的老实厚道;回忆“文革”期间,老王热心送钱锺书先生看病,展现老王的善良仁义;回忆老王在“文革”中生计愈加艰难,凸现老王的孤老贫穷。三个片段,叙述简略,表达了对老王的尊重、感激和同情。第三部分,详写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既表现了老王的深厚情意,又抒发了作者的感念和愧疚之情。全文的情感达到高潮。

纵观全篇,作者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现了孤苦寒微的老王纯朴、仁义、善良的品性,表达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慨叹。贯穿全文的情感脉络是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尊重、感激和愧怍。

本文延续了杨绛散文的一贯风格,温婉简淡、气度从容而又意味深长。本文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娓娓讲述老王的故事,平和的语调中,时时流露出叹惋和感伤。

二、素养提升

1.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从近乎白描的叙述中体会作者的深情。

比如,品味“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没什么亲人”“也许是得了恶病”“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等描写,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对老王的深深同情;品味“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这样的语句,体会作者对老王的友善、关心和帮助。

2.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关注前后文之间的呼应,探寻人物行为的合理逻辑。

比如:第5段中,“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这种显而易见的“亏本买卖”难道仅仅因为老王“最老实”?只有联系前文,才能从前后两部分的微妙联系中找到人物行为的合理逻辑。

从前文看,老王是“单干户”,“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对于生计艰难的老王来说,“车费减半”“大一倍”“冰价相等”这样的“大手笔”明显不符合生活逻辑,因而定非普惠之举。那么,对老王这样做的合理解释是什么呢?这要从前后文的细节对比中探寻缘由:“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甚至恶意揣测“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而作者一家不但“常坐老王的三轮”,“和他闲聊”,还“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老王能够感受到作者一家在物质上的照顾和帮助,在精神上的尊重和关怀。于是,在老王眼中,为作者一家蹬车送冰,不仅是一单生意,还是一份交情。他以简单直接、实实在在的方式表达谢意,这便是对这家人多出力、少收钱。

3.适当补充背景材料,引导学生从特殊时代背景出发,体察老王身上的人性光辉。

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读者,耳闻目睹的是国家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日益丰富、文化日益繁荣,文明日益进步,对“文革”中的各种疯狂举动也许难以想象。因而,对于老王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的举动,以及“你还有钱吗?”的关切所散发出的道德勇气和人性光辉,年轻教师未必能够深刻领悟,遑论少不更事的学生。所以,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十分必要。

请注意,文章开头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而“文革”中“我自己不敢乘三轮”。在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蛇神”之后,杨绛变得谨小慎微,生怕坐人力三轮车被指责为“剥削劳动人民”,招来更多的伤害和侮辱,所以“不敢乘三轮”,只能“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而与杨绛的“不敢”相比,老王却甘冒被革命群众检举揭发的风险,不仅热心地送“反动学术权威”去医院,还诚心诚意表示:“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这是一份多难得的情意!一种多么稀缺的善良!可见,老王对善恶有自己的判断,他只要认定这一家是好人,就尽其所能去帮助他们,这就是道德力量。另外,对于钱锺书这位“反动学术权威”,老王没有紧跟“潮流”直呼其名,而仍尊称其为“钱先生”,可见老王内心有稳定的是非标准,这也是难能可贵的道德勇气。

当“我”一定要给老王车钱时,他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这进一步表明老王对作者夫妇二人的关心,其言外之意:“你们的钱还够过日子吗?能省就省吧,现在不比从前了……”作者何其敏锐,怎能感受不到老王的善意?当时,“我们夫妻双双都是‘牛鬼蛇神’,每月只发生活费若干元,而存款都已冻结,我们两人的生活费实在很紧”(《我们仨》)。由此可见,“我笑着说有钱”之中包含着多少苦涩,又包含着多少感激呀!而“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表明生计艰难的老王没有彻底拒绝车费的勇气,但他又担心作者为了让自己体面地收取车费而故作轻松,这正是善良与善良相遇的真实人性。“文革”后,杨绛在《控诉大会》中感叹道:“避我只在情理之中,我没有怨尤。不避我的,我对他们至今感激。”作者对敢于和自己并肩而行的人都至今感激,更何况老王这份情义和担当。只有从时代背景出发,我们才更能看清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

三、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文中老王送香油和鸡蛋的行为?老王临终前送给作者一家的香油和鸡蛋不仅价格珍贵,而且饱含深情厚谊。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资匮乏,食品、衣服、工业日用品需要按照政府发放的各种票证限量供应。买布要凭布票,买粮食要凭粮票和粮本,香油和鸡蛋更是市场的短缺食品,凭“副食本”限量购买。因此,老王送的一瓶香油,还有一二十个“新鲜的大鸡蛋”,不仅价格贵,而且超出一位普通市民一个月的额定购买量;也就是说,老王的这份厚礼必然用去他积攒多时或用钱物交换来的票证,而且动用了不少积蓄。

问题是,老王为什么这样做?假设:老王想拿香油和鸡蛋到作者家换些钱,死后可以缠着“全新的白布”体面下葬。这个假设很难成立,原因有二:第一,香油和鸡蛋成本昂贵,加价转卖,必定价格更高昂,如果作者为满足老王换钱的心愿,高价购买香油和鸡蛋,就不必对老王心怀愧怍。第二,高价转卖的行为与老王的个性以及他对作者一家的感情难以统一。

再假设:老王临终前,要送份一份厚礼,表达自己对这一家人深深的谢意。这个假设合理之处有二:第一,老王举目无亲,微薄的“财产”无人继承。在去另一个世界之前,他可以倾尽所有,向这个世界上给他最多关心和温暖的人致谢,这样做合乎情理。第二,作者一家同情老王的孤苦,一直照顾老王的生意,对他十分尊重,也十分关心,老王前来致谢也合乎情理。但是,这个假设也有令人困惑之处:作者究竟做了什么事,特别值得老王临终前送大礼呢?让我们回到文本,从细节中推究。

第一,老王的生计陷入难以维持的窘境。

“文革”中“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表明老主顾们不仅“不敢”,而且也不能再坐老王的车了。而老王“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那么,他的生活来源是什么呢?“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见“这位主顾”是老王重要的收入来源。然而,这位老先生既不可能天天上班,也不可能天天跑医院、逛大街,可以想象老王的生计何其窘迫。作者的关切之中,包含着对老王生计的担忧。

第二,作者一家也在落难之中,双方互施援手。

从作者与老王的对话看,老王与作者一家常有来往,而且,老王生病之后,“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那么,老王有什么理由经常与作者一家来往,他“扶病到我家来”做什么呢?

作者在《我们仨》中记述,从“干校”回来后,为避强邻,他们搬了家,而搬家之后钱锺书由于哮喘发作,导致大脑皮层缺氧硬化,很长一段时间,话说不清,写不了字,走不动路,杨绛忙里忙外,辛苦可想而知。从“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推测,老王常来作者家的理由很可能是帮忙。就是说,老王同样关心着落难的作者一家,时常主动前来帮忙;而作者也尽力关照老王,尽量不让他帮忙之后空手而归,而且一直关心老王的病情,直到老王一病不起。作者一家和老王在对方困顿时互施援手,老王十分珍重与这家人的情谊。

如果以上分析成立,加之作者一家对老王一贯的尊重、关心、同情、照顾,那么孤苦无依的老王,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就不仅仅是在表达谢意,也是在表达他对这个世界最温情的留恋。

2.为什么作者“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

作者一家让孤独的老王感受到人情的温暖,所以老王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抱病登门用自己的方式致谢。然而,作者却没有意识到这是最后一次见面,也没有完全领会老王当时的心意,忙乱中,习惯性地回赠老王钱款,自认为不让老王在钱上吃亏,就是对老王最大的善意。而不善言辞的老王也不愿拂了作者的美意,接受了带着关照之意的钱,“滞笨地转过身子”,“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作者回过神来,忽然感到抱歉,又产生了不祥的预感。当得到老王的死讯后,“抱歉”升级为“不安”,所以作者通过“一再追忆”“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来安慰自己,说服自己。

若干年后,作者才明白,自己一直充当给予者,从来没有接受过老王的回赠和无偿帮助。这样做貌似对老王好,却让老王始终觉得欠了情。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希望送一份厚礼表达感激,作者却用给钱的方式,让老王的临终愿望落空。命运就是这样阴差阳错,作者为自己对老王的亏欠永远没法弥补而“愧怍”。




猜您喜欢往期精选▼

部编语文七年级知识汇总(2.15.整理)

部编语文八年级知识汇总(2.10.整理)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知识汇总(2.15.整理)

名著阅读:《骆驼祥子》复习要点

名著阅读:《海底两万里》复习要点

名著阅读:《创业史》复习要点

名著阅读:《红岩》复习要点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