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七下第六单元
二十一、伟大的悲剧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主题。
2、抓住文章中描写探险队员的几个细节,体悟文中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透过这个悲剧,增强学生追逐梦想的信念,培养团结合作、克服困难的精神。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中国有句古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虽然也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是一直以来,人们歌颂的都是成功者、胜利者。其实,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人类征服自然界的领域里,都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失败英雄”。(出示课件)
——这是1986年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2秒后突然爆炸时的情景,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这是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即将返回地面时解体的照片,机上7名宇航员遇难。
——这是2002年北大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的照片,队员不幸遭遇雪崩,5人遇难。
人类科学探险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这一切从未阻止过人类继续探索的脚步!他们对于梦想的执着追求,给予了我们许多启迪。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就是其中的一位。下面,我们就跟着作家茨威格去认识一下这些失败的英雄。
二、作者介绍
(师:注意外国作家的国籍,自己在书中作好批注。)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最善于写孤独的人的奇特遭遇。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混乱的感觉》《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
三、作品背景
《伟大的悲剧》是选自茨威格《夺取南极的斗争》的传记。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留下来的一些底片、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想象力而写成的。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斯科特海军上校日记。(出示幻灯片)
1月27日,星期六
上午我们是在暴风雪肆虐的雪沟里穿行。该死的雪拱起一道道的波浪,看上去就像是一片起伏汹涌的大海。威尔逊和我穿着滑雪板在前边开路,其余人前行。寻找路径是一件艰巨异常的工作……我们的睡袋湿了,尽管湿得不算太快,但的的确确是在越来越湿。我们渐渐感到越来越饿,如果再吃些东西,尤其是午饭再多吃一点,那将会很有好处。要想尽快赶到下一个补给站,我们就得稍微走快一些。下一个补给站离我们不到60公里,我们还有整整一星期的粮食。但是不到补给站,就别指望真正地饱餐一顿。要走很长很长的路,然而,这段路程又无比艰辛……
(师:这些同学们做一个了解,记住他是杰出的中篇小说家即可。)
四、积累字词
师: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有主动起来(自我推荐)来读的么?
拽、无垠、癫狂、凛冽、吞噬、销蚀、羸弱、步履、告罄、毋宁
师:课本中的词语同学们都掌握了么?老师来考考大家。(出示幻灯片)
坚持不懈、千辛万苦、风藏露宿、夜不成眠、筋疲力尽、毛骨悚然、耀武扬威、怏怏不乐、姗姗来迟、忧心忡忡、畏缩不前、鲁莽大胆、语无伦次、精打细算
五、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师:快速阅读全文,找出课文中“悲剧”的具体表现,在课文中勾画出来。
1、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后,教师指名学生答出。最后明确: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失望之悲等。
师: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遭遇灭顶之灾,可为什么说他们的悲剧是“伟大”的?
2、让学生思考、讨论:题目中所说的“伟大”体现在何处?
请学生自主归纳出“伟大”的含义:勇于探索、勇于献身、诚信守约、集体主义、无私爱心……
3、阅读课文,让学生简要概括这个故事,理清故事情节。
师: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根据事件划分课文结构。
(1)要求学生两人为一组,进行讨论交流。指名学生说,学生互相补充。
(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层,理清故事情节:
到达极点(1)——接受任务(2—3)——埃文斯、奥茨相继死去(4—10)——
最后时刻(11—16)
(2)师:下面请同学们自主归纳一下本文的主旨。(指名学生说)
师:概括文章主旨,既要从文章中找依据,又要有自己的归纳概括。
(出示幻灯片)斯科特一行人为实现“到达南极点第一人”这一目标,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时,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早已捷足先登。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他们不幸遇难。
师:对照幻灯片,对自己总结的课文主题进行修改。
六、细节品评
师:由于本文比较长,对于同学们来说,对于关键句子的把握会有一定难度。下面老师给大家播放一下本文的视频片段,同学们边看边思考:文中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自主寻找最难忘的细节,并说出理由)。
师:条件如此恶劣,斯科特一行仍然坚持他们的信念,你从中总结出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将具体描写他们的句子勾画出来,用精炼的词语概括一下人物的特点。
1、四个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
2、学生如果说得不全面,教师可进行适当点拨:让学生在课文中做好批准,结合自己的体会,想好之后大家作交流。
学生可能找到的几处:
① 历尽艰辛达到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
(出示幻灯片)英国人普通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信、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②“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真正热烈追求的”。
体现出斯科特一行人具有诚信、高洁的高贵品质。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一行“为他人作证”体现出他们具有诚实守信、高洁的品质;在恶劣的环境下坚持科考,体现出他们勇于探索、勇于追求、敢于搏斗的精神。
③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然坚持科考,体现出威尔逊博士对工作的认真、严谨,对探险事业的热爱,对死亡的无惧。
④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的生命,遭到了队员的拒绝……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
探险需要团结协作,在关键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需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奥茨:顾全大局、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⑤谁都知道,在这种天气下到外面去走一圈意味着什么,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没有人去和他握别”,是他们害怕自己承受不了和队友生离死别的痛苦,害怕自己因感情崩溃而会阻止奥茨英勇无畏的选择。
大家都清楚奥茨独自走向雪地会遭遇什么,但是奥茨的存在无疑会拖累队伍。这体现出斯科特一行强烈的团队精神、顾全大局的意识,和奥茨对自己荣誉的珍视。
⑥斯科特海军上校及其冷静地将日志记录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⑦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在他的信中丝毫没有流露出对死亡的恐惧,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冷静、坚毅。斯科特在临死之前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祖国、家人,他在临死之前饱蘸感情写下遗书,既表现了他对死亡的坦然接受,又体现了他对妻子深深的爱。
斯科特:坚毅勇敢、顽强不屈、无私爱心
设计语:
师:(此过程中要注重指导学生把握关键句子):对个别句子要通过读准语气、语调来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传达出自己的体会。阅读要用心灵去读。)
师:还有没有补充?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么?(采用同学互评、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样测评方式,将课堂交给学生)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都说得有理有据,这非常好。此外,老师还找到了几处(对于如果学生没有找到的细节),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心得。
师:本文还写到了哪些人物?有什么作用?(埃文斯、威尔逊博士虽着墨较少,却从侧面烘托了科考队员不畏艰难、坚毅执着的优秀品质)。
第二课时
一、温故而知新
师:从古到今,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探险家,如:哥伦布、张骞、徐霞客、杨利伟,还有我们讲到的阿蒙森、斯科特等(相机出示图片)。探险如此危险,是什么驱使着他们呢?(探险的意义何在)
明确:认识自然、挑战自我,追逐梦想,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和启迪。
二、联系上下文,揣摩语意
师:同学们翻到教材第163页,看看课后练习,哪些是你们不会的,会了的我就不讲了。著名学者陈寅恪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时候曾说过:“对于教学,会了的我不讲,讲过的我不讲。”即讲学生不会的,教给你们新的东西。
师:同学们齐读第2自然段,注意读出语气、语调,边阅读边思考课后的1-3小题。
1、对于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参考: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之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转,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国旗为什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参考: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变现出斯科特内心的沮丧、失落。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也是他自己所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前面讲到了后面就不讲)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参考:“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过往和他对遥远的祖国、亲人、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虚无缥缈,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三、合作探究
师: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一个人虽然在不同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高尚。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
这句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这是作者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可靠队员的赞美。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完全是事业上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的震撼和启迪。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挪威国王,当你得知斯科特一行遇难的消息时候,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或者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呢?
二十二、 太空一日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基本的航天常识;
2. 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3. 能正确使用浏览的学习方法,在较短时间内筛选重要信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略读,把握文章大意;
2.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性学习。 价值观与情感态度: 感受航天人的探险精神以及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领域的兴趣和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浏览的学习方法
难点:赏析航天员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课时安排 2 课时
课前准备 1.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1)朗读课文,能够口述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2)预习生字生词,利用工具书掌握读音和词义;(3)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下来,以便在课上交流讨论。 2. 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21·世纪*教育网
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以及成功返回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 同学们,我们课前看到的视频就是 2003 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状况,大家有没有 很激动?特别是进入火箭发射倒计时阶段, 有没有心提到嗓子眼儿的那种紧张?虽然已经过去了 12 年,但这一伟大的时刻依然振奋人心。航天员杨利伟,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冒着生命的危险,完成了这一光荣的任务。
大家想不想知道杨利伟叔叔在这个过程中都 看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生回答,想)好,那么请同学翻开课本第六单元第 22 课,告 诉老师今天学习哪篇课文?(生回答,太空一日,书写板书标题)
相关介绍 要想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大意, 我们往往需要了解作者的一些情况和写作背景, 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首先是作者杨利伟的相关情况,哪位同学有了解?把你知道的说出来。
(教 师补充)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民族英雄。杨利伟小时候非常爱看书,自幼比较文弱、性格内向、缺少胆量。为了改变小利伟的性 格,每年寒暑假,爸爸有意识地带他去爬山、到河里游泳。秋天,带他去大山里爬树采摘果 实。从此,小利伟竟对探险及运动有了兴趣,常常同伙伴跋山涉水野游,寻访古寺遗址,寻 觅传说中的“链锁地井” 。 (启发学生要从小培养探索精神)接下来介绍下航天小常识。 载人飞船(PPT 显示相关图片) 又称载人航天飞船,它借助于运载火箭发射进入太空, 绕地球轨道运行或进行轨道机动
飞行;飞船内有适合人工作和生活的人造环境;完成任务后,飞船的一部分返回大气层,用降落伞和缓冲装置实现软着陆。 载人飞船的重要用途是作为天地往返运输器,为空间站接送 航天员。 (简单介绍,方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载人航天意义其目的在于扩展人类的活动范围, 更广泛和更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和 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进行各种研究和试验活动,开发太空极其丰富的资源。 目前仅美、 中、 俄三国拥有自主载人航天能力。(了解中国具备载人航天技术的意义,从而进一步理解杨利 伟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的勇敢精神,培养爱国情感)
整体感知 (一)阅读课文。学习课后重点词语。注意读音、词义以及写法,并在文中把词语所 在的句子勾画出来,大声朗读;重点讲解学生普遍认为难的词语。 弧、炽热、轮廓、模拟、遨游、严谨、稠密、瞬间、概率、烧灼、五脏六腑、千钧重负、耐人寻味、惊心动魄 (二)梳理课文思路。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 第一部分: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发生了故障 第二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所见所闻 第三部分:神秘的敲击声。——发生了异常? 第四部分: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的途中遇到的惊险 1.引领学生分析各个部分的小标题,重视标题的解读。标题是内容的题眼,包含了很多 信息,比如告诉读者写作对象(第三部分) ,奠定感情基调(第四部分)等。 2. 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这四个部分的内容的? 明确:事物的发展顺序。火箭起飞,进入太空飞行,返回地球。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杨利伟的基本情况, 感受到了他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的伟大。在 学习生字生词的基础上,我们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如何解读标题。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好。 五、布置作业 1. 生字生词各抄写 5 遍。 2. 朗读课文,熟悉各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重点赏析
1. 快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为什么作者说“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学生交流后回答) 明确:火箭起飞过程中,发生了意外,出现了共振。作者当时是什么感觉?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一起读出来) 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 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发生的这个意外,作者是怎么对待的?飞行回来后如实汇报,工作人员分析研究,找出了共振的原因(是什么?) ,并随后改进了 技术工艺。——这说明这次飞行杨利伟冒着很大的生命危险,勇气可嘉。
倒数第三段, “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 ‘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 ’所 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这句话蕴含了什么情感? 明确:惊喜、高兴、激动。
2. 快速阅读第二部分 思考:作者在太空中飞行时都看到了什么?
明确:地球(一段弧) 、各大洲、各个国家、山脉的轮廓、海岸线的走向、河流的形状、中国(首都北京) 。
“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从这句话中可以读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对祖国、战友和亲人的想念。有种深情在里面,读出了作者看到首都时的亲切。
这次飞行旅程中,作者说没有看到什么?(长城)这与曾经流传甚广的说法相悖。这说 明作者具有什么品质?
明确:有一种可贵的勇气:实事求是,实话实说。
3. 快速阅读第三部分 思考:作者又遇到了什么突发状况? 明确: “本末倒置”的错觉和敲击声。 作者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和反映?(在原文中找答案)产生错觉时:完全靠意志克服这种错觉。想象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 不停得想,以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 敲击声: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 张??却未能发现什么。针对这两个突发情况,飞行结束后是怎么处理的? 产生错觉:航天员做好心理准备;飞船舱体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敲击声:技术人员反复试验,但未找到原因。航天员做好心理准备,不雅害怕。
4. 快速阅读第四部分 思考:这部分作者主要讲了哪两个主要事件?
明确:舷窗出现裂纹和抛伞过程。
当右边舷窗开始出现裂纹时,作者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和举动?
非常紧张。恐惧。我的汗出来了。
针对抛伞过程,俄罗斯的航天员从不给新航天员讲述,担心新手们害怕。但杨利伟是 怎么做的?
“我回来却讲了, 每一个步骤都给战友讲了。 让他们有思想准备, 并告诉他们不用紧张, 很正常。 ”这说明,重视安全。负责。
“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体会这段描写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劫后重生的疲惫和喜悦。
二、合作探究 课后练习二: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 。试着在文中找出一些 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分小组讨论,最后发言汇报)
1. 对于是否能看到长城, 杨利伟曾叮嘱 “神舟六号” “神舟七号” 的航天员们仔细看看。多重求证,严谨科学。
2. 如实汇报在飞行途中听到的敲击声,并配合技术人员多次寻找原因。 在辨别声音时,不是当时的声音,就不能签字。严谨态度。
3. 右边的舷窗出现裂纹,小碎纹、细密的碎纹————观察严谨。 看到左边舷窗也出现裂纹,故障重复的概率并不高,放心一点————科学态度 三、拓展升华课后练习四,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称为“航天英雄”了吧。假如杨利伟来咱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呢?(开放性回答,小组交流后发言)
四、课堂小结 我们通过快速阅读,筛选主要信息,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第一次载人航天的成功, 让我们感受到民族英雄杨利伟的可贵的品质。 希望同学们今后好好学习,多关注祖国航天事 业的发展,有朝一日也可遨游太空,为祖国争光。
五、布置作业 以“杨利伟叔叔,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小作文;
二十三、带上她的眼睛
知识与技能
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快速浏览课文,理清小说脉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重点
通过快速浏览课文,理清小说脉络。
难点
领悟科幻小说中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方法:浏览法、品评法。
总课时: 1课时
导入:
“眼睛”还能被人单独带走,跟着别人去旅行?没错!这个独特的想法来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作者简介:
刘慈欣,大陆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至今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20余部,长篇科幻小说《魔鬼积木》《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等4部。1999年至2004年,刘慈欣蝉联《科幻世界》杂志 读者评奖的冠军,同时,他以《流浪地球》《全频带阻塞干扰》《中国太阳》《地球大炮》等连续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2004年,他以《海上高山》获东方少年科幻征文一等奖。他的作品因宏伟大气、想象绚丽而获得广泛赞誉。他想象力丰富,漫无边际,汪洋恣肆,渗透着一股对宇宙的敬畏,以及朴实直率而又尝尽沧桑的感觉。
1.科幻小说
科学幻想小说,简称科幻小说,主要描写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它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础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有关科技领域(包括假设性的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科学与幻想是其两大特点。
2.作品简介
《带上她的眼睛》是一篇科幻小说,讲述了人类使用地层飞船深入地球内部进行探险,一艘地层飞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轻的女领航员,她只能在封闭的地心渡过余生……
1.默读课文,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我”在主任的要求下带着她的“眼睛”去旅行,后来偶然对她产生了好奇,继而揭开谜底,了解了她的故事。
2.快速浏览课文,寻找本文小说的线索。
明线:“我”的活动。
暗线:一名年轻的地航飞船女领航员的遭遇。
3.理清小说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我”带着她的“眼睛”去旅行。
第二部分:“我”对她产生了好奇,继而揭开谜底,了解了她的故事。
第三部分:“我”感受到“她”的心跳,“我”离“她”不会再远了。
1.读完这篇小说,谈谈你对文中的“我”和小姑娘的认识。
我:善良、富有爱心。
小姑娘:坚强勇敢、有毅力、不怕牺牲、敢于为科学献身。
2.文中多次运用心理描写,描写“我”和小姑娘的心理感受,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小姑娘”在地心虽然身体被围困,心灵却是敏感的,是诗意的;而“我”在地球上,虽然身体是自由的,但内心却是封闭的,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人们心灵的空虚和乏味。
从而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荒芜的心灵需要爱心、善良的灌注。
3.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想象奇特,读来令人兴趣盎然。作者善用悬念,使读者充满好奇,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本文巧妙的构思。
(1)巧设悬念:
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开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我感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
——令读者对她奇怪的表现感到好奇。
她身处的环境常在我的脑海中出现,那封闭窄小的控制舱,奇怪的隔热太空服……
——她身处的环境不得不令人深思。
(2)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A.“这个决定对她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
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
——这种如同生命线的联系不能长时间延续下去,飞船里中微子通信设备的能量最后
耗尽,这种联系在两个月前就中断了,具体时间是在我从草原返回航天中心的途中。
B.“我太怕封闭了”
——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
C.“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出……”
——那个没有日出的细雨蒙蒙的草原早晨,竟是她最后看到的地面世界。
D.热,热得像……地狱。
——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 中,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周围
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
4.科幻小说的特点是将科学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片奇妙而又合理的想象天地,请你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一特点。
(1)科学的语言。
从地层雷达的探测中得知,航行区的物质密度急剧增高,物质成分由硅酸盐类突然变
为以铁镍为主的金属,物质状态也由固态变为液态。
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对地航飞行的想象涉及了一些科学知识,令人感到真实。
(2)奇特的幻想
A.传感眼镜
B.地心探险
(3)环境描写,语言优美。
(4)心理、语言描写传神,符合人物性格和身份。
5.课外阅读《带上她的眼睛》及刘慈欣的其他作品,体会科幻小说的特点。
1.巧设悬念,前后照应。
文中多处设置悬念,使情节跌宕起伏,而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科学的语言与奇妙的幻想相结合。
课文运用科学的语言向读者讲述地心的特点,既有科普作用,也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
想象奇特但又合情合理。带上她的眼睛
开端:“我”要带着“她”的眼睛 去旅行发展:草原上的所见所闻单纯、可爱,善感、热
爱
生活高潮:
“我”知道了真相,无能为力结局:“她”永远留在了地心坚强、勇敢乐观、善良尾声:
“我”离“她”不会再远了 影响深远珍爱能看到的珍惜所拥有的
小结
刘慈欣的作品中,渗透了一股对宇宙的敬畏。他写一些技术味道很浓的科幻作品,
宣扬作者的一种思想,一种哲理,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一种探索的精神。学生
对这样的作品有着深厚的兴趣所以学习起来非常顺利。但对于本文写作意图的把
握,学生往往不会进行深入思考:“小姑娘”在地心虽然身体被围困,心灵却是敏
感的,是诗意的;而“我”在地球上,虽然身体是自由的,但内心却是封闭的,两
相对比突出主旨。如果学生能把《带上她的眼睛》全书读完,理解这个问题就不
难了。
二十四、 河中石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出处:21教育名师】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学会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通文言文。
2. 依据语境解释文言词语。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感知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翻译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故事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河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文中找出答案。
二.介绍作者:(投影出示)
纪昀 jǐ yún(1724年6月- 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抽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停顿的地方。
2.教师范读。
3.生齐读课文。把握停顿的地方。
四.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什么?理解课文的意思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疏通课文的意思吧!看看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是怎样寻找石兽的?结果如何?
1. 投影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谁能给大家翻译一下重点字词的意思。老师已经用红色字体来区分。注意古今义的区分。举例:干 今义:河边 古义:不干燥(生逐个回答重点字词)
2. 抽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 倒塌到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焉,助词,无义。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便划着几条小船, 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
3、教师纠错,并指出这段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倒装句 省略句)
4.学生对这一段提出质疑,并解答。
5、齐读第一自然段。
6、学生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学二段。翻译课文内容。
7、.投影第二、段内容,抽学生翻译课文。
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
7、教师朗读第三自然段,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圈画出不理解的地方,质疑。
8、抽学生翻译第三自然段。
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盖,表原因的发语词。(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陷坑中。倒掷,摔倒。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7.教师及时纠错。
五.教师归纳文言积累
六、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课后研讨与练习题的第三题。下节课再一起研讨。
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纪昀
僧 下流 无迹
讲学家 原地沙上 失败
老河兵 上流 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