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土地的誓言》教学参考

人民教育出版社 伊人频道 2021-10-25




元宵佳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故乡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写作背景,揣摩精彩语句和段落,理解作品对沦陷了的美丽丰饶的东北大地炽热的眷恋之情,感受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深沉的爱国热情。

2.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课文独特的抒情方式。如,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通过有特色、有意味的景物表达情感,在语言的反复中渲染和强化情感,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课文研读



一、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到热血的沸腾。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的情感打动人心。几个突出的特点是:

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2.选择有特色、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奔马群、蒙古狗、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3.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等处。

4.课文中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以“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一段文字为例,先是以平静的叙述,一组对句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接着,是一个总结性的语句:“我不能离开她。”从“在故乡的土地上”到“多么丰饶”,这一段话回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令人几乎忘却了现实的伤痛。由衷的沉醉之后,却以一句“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现实当中,发出坚强的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至此,情绪渐强,达到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这些艺术特点都要结合语言揣摩才能更细致地体会得到。

二、素养提升

本文的结构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构简单。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本文的精彩之处,在于用热烈的语言,美好的想象与回忆,表达作者内心不可遏止的激情。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作品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关键是要对本文独特的言语形式有深刻的理解和挖掘。

课文用两个长段表达对故乡的热爱、眷恋,情感一气贯注,并在反复中得到强化。在长段中,作者也用长句表达“泛滥”的“热情”。例如第一段第五句中三个“当我……”,表现了作者的思念无时不在;而接下来的“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的反复渲染,又表达了作者的思念无处不在。


三、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这种表达方式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例如朱德的《母亲的回忆》,其意就是“关于母亲的回忆”而不是“母亲自身的回忆”。作者之所以做如此表达,估计是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力求简洁,在拟写标题之时就更是如此。况且,本文集中笔力写“土地”,将“土地”二字置于最醒目的位置也确实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凡是反常之处总是格外引人注目并且令人感到困惑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求解:一、明确该词的本义;二、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最后在本义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泛滥”本义是“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呢?须知,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埋葬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这是不是使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呢?

3.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

这几句确实较为费解,因为它包含了好几个层面的意思。

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这一表层含义必须理解。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一种联想呢?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战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4.“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分明是作者思念家乡,可作者却说故乡在召唤自己,呼唤自己的名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实际上作者想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故乡令自己梦牵魂绕。这样写,可以使情感显得更加浓烈、深挚。因为只写自己爱恋故乡,表现的是单方面的情感,写故乡对自己的召唤,就深刻地揭示出故乡和自己的那种“默契”关系。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情绪逐渐激动,作者不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作“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元宵佳节



猜您喜欢往期精选▼

部编语文七年级知识汇总(2.15.整理)

部编语文八年级知识汇总(2.10.整理)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知识汇总(2.15.整理)

名著阅读:《骆驼祥子》复习要点

名著阅读:《海底两万里》复习要点

名著阅读:《创业史》复习要点

名著阅读:《红岩》复习要点

元宵佳节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