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教学参考
台阶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从情节入手,深入细节,欣赏人物形象。
学生免不了要对“父亲”的行为与观念做些评价。教师应该提醒学生:这种评价要建立在理解人物的基础上,不能随意“贴标签”,不应脱离人物无法摆脱的时代、文化背景。
2.引导学生在欣赏人物形象的同时,体会“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的主题。
“台阶”只是一个外在形式,“父亲”却用它来判断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为之努力。这是小说最重要的主题,从中可以生发出多元的解读。
3.引导学生自读,并抓住细节适当做些批注。
自读课文与教读课文在教学方式上有所不同,虽然同样需要教师去指导,但前者更需要教师的“引导”。所谓“引导”,意思是由教师提示一些阅读文章的策略、角度和注意事项,或提供相应的资源(如可供对比阅读的文章),由学生自己选择阅读时关注的重点。
课文研读
一、整体把握
这篇小说以浙东乡村为背景,围绕“父亲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展开情节。
开端部分,分两层。第一层讲述父亲年轻时造了三级青石台阶,青石台阶承载了这个普通农家的平凡生活。第二层,讲述父亲立志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提升自家的地位。
开端部分含蓄体现了老实巴交的父亲有着对生活更高的期盼和追求。
发展部分,分为两层。第一层概述父亲艰辛、漫长、执着的准备工作。第二层,描述父亲在酷暑严寒中的辛苦劳作。发展部分凸显了父亲吃苦耐劳,一心造屋的坚定意志。
高潮部分,可分为四层。第一层,描述父亲建造新屋的过程。第二层,描述父亲在霜冷露重的深秋早晨为修台阶做准备。第三层,描述父亲在热烈的鞭炮声中既高兴又尴尬的表现。第四层,描述父亲将老屋三块青石板撬来,当作新屋台阶的基石,终于修成九级水泥台阶。高潮部分凸显了父亲倾尽心力建造新屋的满足感、幸福感。
结局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讲述搬进新屋后,父亲坐在新台阶最高层,却感觉不自在。第二层,描述父亲挑水上台阶闪了腰。第三层,讲述父亲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感慨自己衰老。结局部分凸显了父亲建成九级台阶后的失落感。
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口吻讲述了“父亲”修台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老实本分、热爱生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追求生活理想的农民形象。核心意象“台阶”承载着父亲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理想,也象征着人生的使命。作者通过父亲的物质理想得以实现、而精神理想受挫的结局,引发读者对物质理想与精神追求错位现象的多元思考。
这篇小说看上去很像散文。首先,因为作者以第一人称方式叙述,语气像散文一样自然、亲和。其次,小说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作者刻画的“父亲”形象,贴近生活,朴实无华。第三,作者没有刻意营造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情节发展节奏舒缓,就像水面漾开层层涟漪。第四,小说中有许多诗情画意的农家生活场景描写,叙述语言如散文一样具有隽永的抒情意味。
二、素养提升
小说与散文最大的不同在于:写人记事的散文,以写实为主,重在抒情;而小说中的形象、情节、环境是在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提炼基础上虚构的,小说作者通过虚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对社会生活、人生世相的洞察和思考。因此,散文作者可以直接表情达意,主动彰显主题;而小说作者一般将主题隐藏在人物的性格命运之中或人物关系背后,小说主题需要读者去揣摩感悟。正是由于小说表达主题的方式含蓄曲折,所以造成读者在解读作者创作意图时,经常出现见仁见智的现象。
对于学生来说,引导他们抽茧剥笋,逐层揭示“台阶”的含义,对主题形成合理的理解。
1.父亲的理想从“三层台阶”起步———初步体会“台阶”的含义。
父亲当年身强力壮,年轻气盛,他一口气来回三趟从很远的山上背下三块青石板,每块三百来斤重,垒成三层青石台阶。父亲为此感到自豪,因为他“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平时,母亲一边坐在门槛上干活,一边看着“我”在青石台阶上玩耍;父亲累了,就坐在青石台阶上休息,父亲此时“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青石台阶承载着一家人平静和睦的生活。
2.“高高的台阶”是父亲吃苦耐劳的动力源泉———进一步体会“台阶”的含义。
有了生活目标,父亲的日子过得既辛苦又简单,全部生活可以浓缩为:种田、砍柴、捡屋基卵石、过年、编草鞋、攒钱。而“高高的台阶”就是血肉之躯的父亲战胜严寒酷暑、疲惫困苦的精神动力。小说巧妙利用俗语的联想义,着重刻画了父亲在酷暑中“磨刀”(就是过烟瘾、稍事休息的意思),在严寒中“砍柴”的两组画面,一静一动,生动体现了“别人家高高的台阶”对父亲的诱惑和激励。“高高的台阶”成为父亲“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的精神动力,是父亲终日劳碌、坚忍执着的力量源泉。
3.“九级台阶”是父亲理想的勋章,人生的巅峰———深入体会“台阶”的含义。
一个普通农民,省吃俭用、辛苦劳碌半生,终于建起一栋中意的房屋,这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九级台阶”可以说是父亲人生的杰作,是父亲对自己半生辛苦的肯定和奖励,是人生价值最大的体现。于是,在搬进新居后,父亲不让儿子在新台阶上跳,而“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这看似不经意的一坐,恰是父亲半生的渴望,此刻,他坐在了幸福的云端。
4.“九级台阶”又让父亲从幸福的云端回到凡间———深刻体会“台阶”的含义。
“九级台阶”证明父亲圆满地实现了改善居住环境的生活愿望,但父亲却感到既困惑又难过。父亲的失落感不仅来自于身体的衰老,更来自于人生失去了方向,他发现自己没有精力和勇气再次出发了。
三、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父亲”的形象?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还有着中国农民传统的谦卑。
父亲辛苦一生,劳动就是他的生命。在父亲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意味着创造,意味着收获,意味着自己的生命价值。一旦不能劳动,就感觉失去了一切。
父亲的形象代表了觉醒的农民,他们不仅要求物质上的温饱,而且在精神上,要求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
父亲代表着在一无所有的条件下,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艰苦创业,支撑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草根阶层。
父亲缺少与这个世界的交流。虽然他渴望得到人们的尊重,获得更多认同,但他又一直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他自己觉得台阶低,对自己发誓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在大半生的劳作中,他不断自我鞭策,却从不诉苦;在新屋台阶落成之际自己庆祝,他感到骄傲却又羞于张扬。当九级台阶落成后,他失落地发现台阶并没有成为他与别人分享快乐的通道。
2.如何理解小说的结局?
虽然小说中最后感叹:“怎么了呢,父亲老了。”但这并不是父亲颓唐的全部答案。小说出人意料又令人感伤的结局,引发读者对物质理想与精神追求错位现象以及人生使命的各种思考。物质生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追求物质理想是人类生存动力的一部分,物质生活的改善可以带来精神上的愉悦,然而物质生活的改善并不等同于精神生活质量的同步提升。怎样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在生命的交接中,我们最应当继承什么,又应当为后代创造什么?这些问题,没有终极答案,在时代演进和生命交替之中,人类一直在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