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赏析(一)

伊人频道 2021-10-25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赏析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落尽杜鹃声声哀啼, 得知您被贬龙标跋涉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 一同伴随您奔赴迢迢远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漂泊无定的杨花、啼鸣凄历的子规的描写塑造了悲伤的气势。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 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诗中写“杨花”的作用是什么?答:点名时令;渲染离别的氛围 

▲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杨花在旧体诗中象征离散漂泊,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

▲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此诗子规一词,作者融情与景,借景抒情,愁一词表达了作者真切的关怀。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答: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

   答: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 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句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离别时,不由生出无限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你认为首联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颔联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感情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怎样理解尾联?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3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附:《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建安五年(200),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后。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主旨: 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全文

▲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

(动静结合)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呈青苍色

▲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  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 洪波涌起,

▲①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②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③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 

④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整首诗是由哪一个字来统领全篇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

“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澹澹”是形容水波动荡的样子,“竦峙”是写山岛巍然屹立的形象。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丛生”、“丰茂”给人以生机蓬勃的感受。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观沧海》中描写秋风呼啸、惊涛拍岸的句子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

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

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壮丽景象,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4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旅客的道路延伸到青山之外,行舟的碧水环绕在北固山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平两岸,江面空阔无边,顺风平稳前进,船帆静立高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太阳升起在将晓的残夜,  暖春早到在未完的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写好的家书往何处寄达? 嘱托北归的大雁,稍到洛阳城边。

中心思想:这首诗写的是船停泊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景象和作者的思乡感情。

主旨:淡淡的乡愁。

作者王湾,唐代洛阳人,诗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在江南一带,当舟行至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写下了千古名篇。全诗境界开阔,情景交融,描绘了青山绿水、风正帆悬、旭日初生、江上春早的景色,也抒发了作者旅途中的思乡情怀。其中的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更是遣词平实而构思奇巧,画面清新而文辞隽永。

[评析]:“次”指旅船停泊。

颈联:字面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主题: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全文

▲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有 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

▲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请根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给诗集命名。    

诗集名称:《《思亲集》《思乡集》(包含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等意即可)》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首联中总写北固山秀丽景色的两个互文词语是青山、绿水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请对“阔”发挥一下想象。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

▲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示例一: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示例二: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正、悬两字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  两岸阔(或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的大景。

▲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阔”表现出江水浩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乎与岸相平,江面显得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一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解释颈联的意思,并说说它所蕴含的哲理。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写景逼真,而且蕴含了一种理趣,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既是美景,也是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请任选角度,做简要的赏析。

在描写景物、节令中,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透露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等;“生”、“入”字用拟人手法更具情趣。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里透露出自然规律,“生”“入”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更有动感和情趣,宣告了春天的来临,透出勃勃生机和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次北固山下》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的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同时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

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写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入旧年”的句子,得1分;

回答中能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原因,

 

5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中心: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 早莺_ 新燕_、浅草 等。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初、早、新、渐、浅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描绘了钱塘湖畔旖旎的早春风光,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绘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增加了想象的空间。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落尽杜鹃声声哀啼, 得知您被贬龙标跋涉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 一同伴随您奔赴迢迢远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漂泊无定的杨花、啼鸣凄历的子规的描写塑造了悲伤的气势。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 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诗中写“杨花”的作用是什么?答:点名时令;渲染离别的氛围 

▲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杨花在旧体诗中象征离散漂泊,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

▲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此诗子规一词,作者融情与景,借景抒情,愁一词表达了作者真切的关怀。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答: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

   答: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 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句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7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西下,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断肠人在天涯。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一、主题: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赏析:它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前三行全是写景,十八字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这“枯”“老”“昏”三个词,描绘出当时诗人所处的悲凉氛围。“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使“断肠人”更添悲愁。“古道西风瘦马”正是诗人当时自己的真实写照,他长期奔波与劳累已不言而喻了。这与归巢的昏鸦与团聚的人家真可谓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三、作者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号东篱,元代大都(今北京市)人。他的散曲被推崇为“元代第一大家”。

●全文

▲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深秋晚景图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答:悲凉  

▲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  老树  西风;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 “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答案: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小桥流水人家。

▲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令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归园田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归途中,道路狭窄而草木丛生,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这首诗是《归园田居》五首诗中的第三首。诗中把对田园的新鲜感受和月夜山野的幽静景色融合成诗情画意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保持节操、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愿望。

“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

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表达了作者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

 

9春   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主旨:这首诗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的沉痛和忧伤。

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天宝十四载十一月遭遇安史之乱时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念亲的感情,感人至深。

【题解】: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唐肃宗至德元年八月,杜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全文

▲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通过写怎样的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作者通过长安城内的破败之景来表达自己忧国思家的心境。抒发了对山河依旧,世事全非的沉痛心情。

▲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山河  到  草木花鸟    。

▲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眷恋家人的感情。

▲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望”的内容是: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望”中所想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春望》一诗主题是伤感国事,怀念家人;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安史之乱

▲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望中所见,颔联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   忧国思家的感情。

▲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从结构和对比手法两方面谈谈你的感受。

结构:对仗工整

对比:“国破”的衰败与“城春”的生机作对比,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更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忧虑。

▲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种解释为:融情于景。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另一种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这是移情的手法。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但都是以美景写哀情,并无本质区别。

第一种:首联交代了写作背景,这样的景象让诗人内心极度忧愁,看到花鸟,触景生情,抒发感时、恨别之思,自然过渡。

第二种:在极度愁苦无以排遣之时,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也感时伤乱来衬托自己忧愁之深重。并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更体现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功力。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深切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 “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搔”字鲜明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当时的动作形态,是一处细节描写,它传达出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心理状况。“不胜簪”更表明国家的不安定给诗人带来难以排遣的愁苦。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10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是多么的雄伟,苍莽的青色一望无边。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神奇秀丽的景色都集中在这里,山南山北,昏晓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远望层山叠起,不禁心胸激荡,极目细观啊,那鸟儿已归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将来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都会显得那么渺小。

主题: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从精到细,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实景,用_细节描写,表达了感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远望,颔联是近望,颈联是细望,尾联是俯视

▲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整体形象,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 诗人的感受_。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什么特点?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大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高峻奇险的形象。

▲诗歌语言讲究精炼,请从诗中选择一个你认为使用最传神的词语加以品析。

“钟”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把所有的神奇和秀美都赋予了泰山;“割”,平凡之中见出奇险,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也可以想见山色的变幻无穷。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泰山什么样的特点?这句诗传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托物言志。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泰山雄伟高峻的特点这句诗字面意思是说诗人要登凌绝顶,俯视众山,实则传达了“一个人要有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要有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要有藐视一切的英雄气概”的人生哲理。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谈谈你的理解。

全诗围绕“望”字,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由望岳到想像勇攀顶峰的情景。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思考:是什么使得全诗显示出一种激越、高昂的格调?

①当时处于盛唐时期,天下太平,黎民安康;②当时诗人正处壮年,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广阔的胸襟;③泰山的昂扬挺拔给了诗人无限奋发向上的力量。

 

11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 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象蓬草飘出汉塞,象归雁飞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沙漠里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走到萧关恰逢候骑,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主旨:通过描写奇特壮丽的边塞风景,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情感。

●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简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写作手法。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   比喻、对偶 等修辞手法。

▲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_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并赏析这一千古名句。

“直”表现孤烟之高,“圆”表现落日之低。二词表现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

 

12渡荆门送别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人称“诗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我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叙事)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两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写景:绘山势,流水,原野)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写景:想象、比喻)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我仍然依恋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行。(抒情:抒深沉思乡之情、拟人)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13登岳阳楼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 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这时我登上岳阳楼遥望当年吴国和蜀国争夺的荆州,徘徊不定的湖光山色渐渐沉入夜幕。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从万里之外来登岳阳楼向远处张望,三年多来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万千感慨涌上心头。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历尽沧桑,凭栏怀古,已是满头白发,只见枯老的树木,沧白的水波,沉浸在无限的悲凉之中。

 “洞庭之东江水西”

写岳阳楼之所在。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

“帘旌不动夕阳迟”

写举目所见。“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颔联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与首联相比风格有什么变化?

“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

“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一种过渡,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怎样理解尾联中加线的词语?

 “白头”: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故言。“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互映衬,且暗喻政治局势之严峻。 “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登岳阳楼的所见之景,展现出了一幅孤寂、悲怆、苍凉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因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漂泊无定而生发的无限感慨。

 


1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1、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承接白诗的哪句话而言?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二十三年折太多。

探究关键词:(巴山楚水、凄凉、二十三年、弃置。)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被朝廷抛弃置放在那里。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其间苦楚可以想见。

首联直抒胸臆。“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心酸愤懑之情表现了出来。

2、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明确:向秀作赋的典故和王质烂柯的典故。“怀旧”句表达了对受迫害的故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悼念和对统治者的不满(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翻似”,倒好像,有抑郁不平、愤愤不平的意思。(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

3、赏析颈联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此联针对白诗的哪两句话而言?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2)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①由低沉到高昂(或由低沉愤懑到高昂乐观)

②(画面应紧扣“千帆竞发”和“万木争春”)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3)显然,本文不是写景咏物为目的的诗歌,“沉舟”和“病树”指什么呢?

明确:“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那他想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原来白诗的意思是您长守寂寞独自蹉跎,真令人悲叹不已;而刘诗的意思是反过来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开朗、豁达、乐观、坦荡的气魄和襟怀。

(4)此联被后人赋予的的哲理意义是什么?

明确: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5)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以“沉舟”和“病树”来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而“千帆”“万木”比喻在诗人被贬谪他乡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两句本是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但在客观上生动形象地提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针对白诗的哪两句而言?歌一曲、暂、长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此联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与友人共勉,体现出作者振作精神、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气概和乐观的精神。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以上图文,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中学语文好教师


图片来源:

公众号:沈剑峰摄影


猜您喜欢往期精选▼

2018中考语文知识汇总(3.17.整理)

部编语文七八年级下册教学参考(3.6.整理)

班主任工作汇总(3.6.整理)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知识汇总(2.15.整理)中考语文知识汇总(2.10.整理)中考名著知识汇总(2.10.整理)

名著阅读:《骆驼祥子》复习要点

名著阅读:《海底两万里》复习要点

名著阅读:《创业史》复习要点

名著阅读:《红岩》复习要点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