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赏析(二)
15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埋黄沙还没有销掉,拿起来一番磨洗仍可辨认出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如果东风没有帮助年少的周瑜,铜雀台春宫深处就会关着二乔。
主旨: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曲折地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二句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全文
▲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 ,从内容看这是一首 咏史诗;诗中前两句由 折戟 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赤壁》中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冼认前朝。
从反面落笔进行议论的诗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本诗的以小见大手法是怎样表现的?
提示: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杜牧在《赤壁》中借小物抒怀有何用意?
《赤壁》中除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借物抒怀。诗人借物抒怀,把他深沉的感慨寄寓在一件“小小”的历史遗物中。只描写一只小小的断戟和诗人一个细微的动作,就形象地传达出诗人此时此地的情绪和心态。拿着那支断戟,引起了读者无限联想。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如果我们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写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写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
▲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周瑜。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何?
答:杜牧其实是借《赤壁》表现这样的感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16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干戈寥落四周星。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作者及背景:此诗是南宋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1.中心:《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作者沉痛地述说了国家的危难,个人的遭遇,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2.首联写了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颈联中的"惶恐""零丁"一是指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抒发了作者爱国热情。
3、小结: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是文天祥的代表作。诗的尾联“正气凛然,掷地有声,成为几百年来鼓舞和激励后人反抗压迫、反抗掠夺斗争的名言”。它一直在感召着后代的仁人志土为祖国、为民族、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献身。
●全文
▲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首联回顾了作者经历的两件事 ①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②国家危急存亡关头,响应号召起兵抗元。
▲“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儒家经典 。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它的意思是什么?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但要死的其所,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
▲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答:对于一位爱国者来说,个人的命运是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令人肃然起敬。再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祖国建功立业。
▲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明确: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写出简要的事例经过。
17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大意:华山四周群山聚集,黄河之水波涛汹涌,潼关内外地势险要,前有黄河,后有华山,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 遥望长安,惆怅彷徨,在这样有利之地建都立朝又有什么用呢? 伤心啊!秦代汉朝曾经做过行宫的地方,如今万间宫殿都化作了尘与土。 朝廷兴盛不息,百姓受苦。 朝廷衰亡破败,百姓更受苦。
主旨:借怀古伤今,揭示了历代封建王朝的衰亡给广大百姓造成的极大痛苦
作者介绍:张养浩,元代散曲作家。
●全文
▲此曲写景对咏史有什么作用?
极写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的险要地势,正是为下文的“望”而“意踌躇”提供抒情的“诱发点”,使作者更好地抒发感情。
▲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诗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诗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聚”“怒”用得好。运用化动为静的表现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的壮阔景象和险要地势。其中,“聚”使静态物具有动态美,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向潼关奔来的情景。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的汹涌澎湃 ,“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曲子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
在潼关路上望西都,自然引发历史兴亡的感慨;写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代王朝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突出了主题。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本文的主旨句是?此句妙在何处?
——百姓苦!亡,百姓苦!
——此句发出了沉痛的慨叹,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这个结尾开拓和深化了曲子的思想主题,含意深邃丰富,较强感染力。
▲诗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
答: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
18水 调 歌 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此词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1、词的上下两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两者的联系何在?
上片:对月饮酒,想象在天上、人间徘徊。
下片: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让学生相互之间先讨论再回答)
明确: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像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畅淋漓。“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自比神仙,一个“欲”,一个“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一进一退,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在吸引着他,使他处于矛盾之中。
4、“高处不胜寒”有怎样的深刻含义?
这句词不仅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含义。
5、“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①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真令词人陶醉。这句写出了他对着自己的影子,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心情,“何似在人间”,词人觉得在人间乘着皎洁的月光翩翩起舞的情景,哪像在人间,但较独处琼楼玉宇又更富有意兴和情趣。有了这样人生境界的感受,也就摆脱了这一人生的矛盾了。
②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间”,还有对现今的生活的满足,安于现状。
师导:你们觉得文中还有哪些好词好句值得我们去品味、欣赏呢?
6、赏析词中的“转”“低”“无眠”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泛指因遭受分离之苦而难以入眠的人,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深。
7、“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确:运用拟人修辞,月亮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8、 如何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明确: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引出月的盈亏变化,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月亮的阴晴圆缺,犹如人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如此,就不必慨叹和悲伤了,表现了词人心胸开阔、胸怀旷达的一面。
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是作者的自我安慰,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为真诚的祝愿,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抚慰,表现出词人豁达的胸襟与豪迈乐观的情怀。这句话表达对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19《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背景: 陶渊明,名 潜,字 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中心:他描写农村风光的恬美和静穆,劳动的乐趣和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憎恶。
●全文
▲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词:心远。 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心远”或“悠然”(答出其中一个即可)。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宁静、平和、闲适、恬淡特点。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心远地自偏” 以上四句的思想意蕴是什么? 哪几句诗是写景的?
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强调归隐在心志不在形迹。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为“望”好不好?为什么?
写出了陶渊明宁静安详、安逸恬淡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
▲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一句怎么理解?
诗人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此句展示出诗人悠闲自得、热爱自然的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最有妙处。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
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 “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
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而“望”字确是有意为之。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所以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理解
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义,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0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金杯里的美酒一斗价值十千,玉盘中的珍贵菜肴足够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心情烦愁使我撂下杯筷难下咽,拔出宝剑放眼四望心中一片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想渡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大雪遍布高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遥想吕尚闲来曾经垂钓碧溪,忽又想到伊尹梦中乘舟经过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行路难呵!行路难!这样多的岔路应该走向哪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总有一天要乘长风破万里浪,直挂云帆渡过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主旨:表达作者豪迈乐观,积极进取的旷达胸怀和理想抱负。
●全文
▲诗中的感情变化是由消沉苦闷转至满怀壮志。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
▲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2分)
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漫漫人生路难免有艰难和挫折,从李白的这首《行路难》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在重重困难和险阻面前,诗人并不显得沮丧,更不沉沦,相反,显出了他的坚定信念和豪情满怀的气概来。我们在遇到人生挫折时也应该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和自信,积极地追求、顽强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2分)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 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与陶渊明的《饮酒》相比,李白面对美味佳肴,情感有何不同?
答:面对美酒佳肴,陶渊明有着安宁闲适的心态。李白与陶渊明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愤愤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诗中哪些典型的动作细节揭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揭示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象征手法,象征自己仕途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其中寓含着无限的悲愤。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吕尚、伊尹那样的官运,表达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诗中引用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引用姜太公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写出与下面典故对应的人物。
A 垂钓碧溪——姜太公B 乘舟梦日边——伊尹C 长风破浪——宗悫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分别含有姜尚和伊尹两个人物的典故,表达了作者不甘心消沉,希望能重新能得到任用一展宏图 的思想愿望。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后人称道,试作简要分析。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高昂乐观思想感情。
2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715—770), 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是边塞诗派的重要作家。其诗早年以风格绮丽见长,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大变,诗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1)、从诗的题目来看,此诗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写雪景(雪景图),一部分写雪中送别(送别图)
2)题目中含有哪些重要信息?主要内容:天气:雪天 人物:武判官、诗人 事件:送别
深层情感: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3、)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飞雪奇天,一夜之间,雪压枝头。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将北风看作是春风,将雪比作梨花,比喻新颖贴切,联想美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表达了诗人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情怀,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由帐外转入帐内),“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从侧面衬托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这两句是互文,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一图景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了诗人的乡土之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然而一时的欢乐并不能消解离别的愁苦,反而更触动送别者的思乡之情。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结尾两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笔端饱含悠悠不尽的情思,而苍茫的天山雪原的雄浑背景更给送别画面笼罩上一层旷达豪迈的气氛。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依依不舍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
22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 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赏析】一二两句写离京南归时的情形,失落与惆怅之情溢于言表。三四两句笔锋陡转,以落红化泥护花作比,说明自己身虽脱离官场,仍心系国家,形象生动而含蕴沉著。
作者:龚自珍(1792-1841),近代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主旨: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更有忠心报国继续服务乡民的信念。
●全文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 、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表达作者忧郁孤独和悲壮豪迈心情奇妙地交织在一起的两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请用第一人称描述“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所呈现的内容:
夕阳西下,我怀着无边无际的离愁.挥动马鞭,离京东去, 打算回到那远在天涯的家乡.
▲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 “白日斜 ”烘托离愁,以 “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请你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略作赏析。
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比喻新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炽热的爱国热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指什么?这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作者以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 )
如: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0字以内)
答:①从语言上谈,这两句诗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两句移情于物,表达了对新生命的赞美。
②从含义上谈,这两句诗是说飘落的红花并不是无情物,即使化作春泥,也要去滋养呵护着花儿。
③从情感上谈,这两句诗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④从哲理上谈,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23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老夫姑且发一发少年的疯狂, 左手牵黄狗,右手举苍鹰,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戴锦帽,披貂裘,千骑驰骋,犹如疾风席卷山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为了酬报满城的人跟随太守观猎的盛情,
亲射虎,看孙郎。 我要亲手射杀猛虎,像三国的孙郎那样。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鬓间虽已染白霜, 那又有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手持符节前往云中, 何时朝廷才能再遣冯唐?(召我奔赴战场)
会挽雕弓如满月, (到那时,)我定将手中雕弓拉成满月的形状,
西北望,射天狼。 朝着西北方, 射杀犯界的天狼。
主旨:通过描写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的描写,表达作者渴求重用、报效国家的感情。
1. 背景。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时任密州知州,写下了这首出猎词。2.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全文
▲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面?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数众多、气氛热闹的狩猎场面。
虽鬓已微霜却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欲保家卫国、征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抒发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感。
▲这首词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运用“亲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要像孙郎(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那样建功立业。 “何日遣冯唐”一典故中,作者把自己比作魏尚
▲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这首词用一个“狂”字贯穿始终,显得胸襟磊落,壮怀激越,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实属豪放派词篇的典范。上片表现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了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说说“遣冯唐”“ 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词人以魏尚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②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老夫聊发少年狂,
▲ “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一个“聊”字,则表现了作者欲为国尽力而不得的激愤之情。
▲有人认为这首词的词眼为“狂”字,你是否同意?试作简要赏析。
答:《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词眼是“狂”字。它既是词人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更是词人内在感情的高度概括。比如上阙描绘的心态、举止(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下阙刻画的胸怀、气概(遣冯唐、射天狼)无不由“狂”生发开来。(只要从“外在形象”和“内在感情”两方面回答即可。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狩猎场面。
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小山冈。
▲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 “亲射虎,看孙郎”是倒装句,即“看孙郎,亲射虎”,显示抱负不凡。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的结句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根据词中最后一句塑造的形象,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英勇杀敌,保卫边境安全,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感情。
▲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人为自己勾勒了挽弓劲射的英雄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不凡,其中“天狼”在这里指自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报国志向的句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4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 酒醉里,我挑亮灯光观赏宝剑,
梦回吹角连营。 梦醒后只听得军营中号角声声。
八百里分麾下炙, 军营里,官兵正在分吃烤熟的牛肉,
五十弦翻塞外声, 各种乐器一起奏出边塞雄壮的乐曲,
沙场秋点兵。 战场上正进行着秋季大阅兵。
马作的卢飞快, 骏马像的卢那样飞奔嘶鸣,
弓如霹雳弦惊。 弓弦紧绷发出霹雳般的响声。
了却君王天下事, 完成君王收复失地统一天下的大业,
嬴得生前身后名。 得到我生前死后的英名。
可怜白发生! 只可惜自己已经白发丛生!
一、背景:辛弃疾,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破阵子》是作者在江西上饶闲居时期的创作,是写给在抗金主张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陈亮的。
二、中心:词中形象地描写了抗金部队的壮观军容,豪迈的意气,道出了爱国英雄的一片爱国之心。这首词把梦境和现实相结合,来抒发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抒发了现实中的壮志难酬的悲愤。
●全文
▲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1)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 这些都极勇猛、雄健;(2)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3)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这词首融梦幻(梦境、理想)与现实于一体,富于浪漫色彩。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仍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绪从词中哪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通过“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 “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选择快马、强弓两件典型事物,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感觉方面)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根据你掌握的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 “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
▲表现作者为国为民族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25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千嶂里,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人不寐, 征人不能入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主旨:此诗抒发了将士们有家难回、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一、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延伸: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边塞风光:
1、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将士心情:
4、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 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全文
▲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雁去、边声、 长烟 、落日、 孤城,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词的下片抒情,将军白发征发泪”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词中“异”景异在哪里?
“异”:①塞下天气的极度寒冷如“衡阳雁去无留意”
②塞下奇异的声音如“四面边声连角起”
③战事紧张,戒备森严如“长烟落日孤城闭”。表达了词人是思乡之情。
▲全词的上片写景,“异”一字统领下文景物的描写,渲染了边境环境孤寂荒凉的特点。
●四面边声连角起。
▲本词中“四面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的塞下之声让你联想到什么?
边塞之声让我们联想到边塞的荒凉、战事吃紧的肃杀以及入夜后悠悠羌管声中流露出的乡恋之情、归心似箭的感伤之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以上图文,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中学语文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