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0种不健康的中国家庭类型,正在影响下一代!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然而,只有健康的家庭,才是孩子幸福的港湾。
文章作者列举了十种不健康家庭的现象,他认为目前中国大部分家庭都存在着“界限不清”的问题,这种“界限不清”的养育方式会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一起来读一读吧!
健康的家庭,分化得好,相互独立,不需要对方也能够活得下去。
不健康的家庭,就是彼此之间的关系没有分化,在象征层面的相互吞噬,没有界限。
以下是10种中国家庭典型的界限不清的情况:
1
家庭中有一个过度严厉的父亲
中国人常说,严父慈母,这实在是对父亲功能的限制,因为父亲也可以很温柔的。
我理想化的一个父亲,是这样一个状态,他跟他人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边界,但是他也有温柔的能力。
很多父亲,他的人格没有真正成长到一个男人的状态,所以他需要用过度严厉来伪装得像一个男人。实际上,是在拼命掩盖自己没有长大的这一部分。
如果大家想像一下,青春期的男孩,在他喜欢的女孩儿面前如何的装模作样,你就可以理解已经有了儿女的男人,在孩子们面前那么严肃是在干什么。
2
家庭中有一个过分唠叨的妈妈
妈妈对家庭的事过分控制,有可能指责,有可能唠叨,总是对孩子说很多话,这样实际上就是在通过她的嘴巴满足她的幸福。
——简单说,这个妈妈还停留在“口欲期”。
一个到了妈妈级别的人,那么多的攻击性和情绪都是通过嘴巴说出来,这就说明她正在用她的嘴巴对她的老公和孩子施虐,这样的现象在中国的家庭其实非常常见。
如果以上两点画面化一下,可以想象,一个家庭,爸爸是在装模作样地严肃,妈妈在唠叨,孩子就在那备受折磨。
3
家庭话题被限制
在中国的家庭里,最容易被谈起也最容易掩盖事实真相的,就是孩子的学习。
爸爸妈妈跟孩子没有任何的话题,只能够谈学习,这是被中国家庭被谈论最多的事。
大家都躲在学习的后面,感觉比较安全。当父母开口谈学习时,就是他们掩盖他们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而他们自己也没有能力处理,所以就拿学习这块遮羞布来挡住。
还有家庭里不能够谈什么,比如说性,这个是话题被高度限定的一个。
如果爸妈把自己内心修通好了,就不会有那么多恐惧来限定孩子。
当父母在孩子说到某个话题时感到不安,不让孩子讨论,就需要先看看自己的那份不安有可能那里就是自己无意识在着急,有个需要解开的心结。
如果父母在此时,能够不断地清理自己的结,那么孩子将获得家族方式的解放,因为这个结,有可能是在自己童年被父母无意识地给植入的。
当然,我们毕竟是社会人,有时会有意识地回避一些问题,这是可以的,但前提是做父母的要清楚,这个限制不是因为自己的某个情绪,是为孩子,是为了维持家庭之间必要的界限。这就需要两个人或一家人共同约好回避。
4
过度象征化
现在很多人的一个印象是,全世界华人的孩子都在学钢琴:钢琴是一个高度象征化的代表,中国人给它赋予了很多的意义,比如,高贵、优雅、阶层等等。家长希望靠钢琴来满足自己的一些需要。
另一方面,学钢琴也隐含着一些攻击性的需要。比如,家长带着孩子去考级,看自己的孩子把别人打败了。
现在孩子参加很多艺术类、体育类培训班,这是我们那时候都没有的,反过来想,他们应该羡慕我们,因为我们那时候玩的是更加原始的东西,象征化低的东西,如泥巴、棍子,或一些小动物。
现在的孩子没有更多的机会亲近大自然,这也是他们比较悲哀的一面。
过度象征化会导致虚伪,导致一个人实际生活能力的降低,还会导致过度的情感隔离。
在可以直接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时,他不说,反而说,我给你弹一首曲子。
这也可以看到,心与心之间遥远的距离。这里面包含着害怕,害怕跟另一个人亲近。
5
过度背景化
现在社会上,很常见的一个词“拼爹”。入学前,老师先要调查,孩子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孩子们之间谈论的也是我爹是做什么的,我妈是做什么的。
这种言论的心理动机是什么?一个人的背景把这个人本身给掩盖,对于父母来说,过度在孩子面前证明自己的社会背景,说明他心里很虚。
父母害怕自己在孩子心中不是一个好父母,所以需要这些背景来挡住前面,来隔离孩子跟真实的自己靠近。说到底,就是父母自己心里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父母,而他们又害怕孩子们看到这一点,所以就努力地编制了一副宏伟的背景,来挡住孩子的视线。
很遗憾,孩子天生就是父母的读心器,孩子心中非常清楚他们的父母在做什么。
每个大人都当过孩子,仔细回味一下,应该不难体会到这点。
只是孩子们很善良,所以也就配合父母做了一个好观众,为了显得逼真,一开始,他们往往也会复制父母的言行,在学校或社会上来宣传父母的社会背景。代价是,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失去真实的自我价值,因为在虚假中呆得太久了,就忘记了原本的真实。
在表面上的社会迎合和赞叹下,孩子就会慢慢地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回应式地对父母的背景为荣为傲。
相反,家庭背景也成为另一些家庭发展自卑的土壤。
6
过度工作化
我遇到很多的家庭,父母都在拼命的工作,把孩子忽略了。
他们为什么要拼命地工作呢?
有一个解释是,家庭里是一个少讲理、多用情的地方,是一个很容易接近真实自我的地方。如果家长有很多时间在家,他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会在家庭情感里卷出自己的脆弱。所以有些父母会把心思都花在工作室。
很多孩子被父母的过度勤奋工作给毁了,孩子被极大地忽略了。这样的父母对单位的确做了很大的贡献,但实在是亏欠伴侣和孩子太多了。
7
限制孩子的某一个兴趣特长
比如说有的孩子人际关系好,但是学习一塌糊涂。孩子是想用成绩不好的方式来跟父母进行病理性的连接,意思是告诉父母,如果我有缺陷的话,你就可以乘虚而入靠近我。
这就是家庭成员之间没有界限的表现。
简单说,孩子如果有某项能力上的缺憾,就说明父母离他过近,是父母的攻击性行为把孩子给无能化了。
8
家庭角色
这种在中国家庭中也比较常见。
比如说,爸爸在家庭一直处于一种去势的状态,而妈妈拥有这个家庭过多的权力。
这个一方面是性别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也是用这种方式防止父亲在这个家庭中失控。
爸爸的攻击性和侵略性要强一些,而妈妈呢,就算它再凶悍,也是具有母性的,所以,对家庭的伤害就会少很多。
9
隔代卷入
有一次,我问了刘丹博士一个问题,我说能不能一句话说明结构式家庭治疗和系统式家庭治疗有什么区别。
结构式家庭治疗非常强调,夫妻作为一个家庭的核心轴,不管怎么样,要把这个轴守稳、守清楚,只要是这个轴在,这个家庭的根基就没有问题。
在中国的家庭,有很多是将这个轴的权力拱手出让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样就可能导致孩子的很多内心冲突。
解决中国家庭问题的一个核心就是巩固夫妻联盟,一起抵御“外敌”。单从这个角度来做,一个家庭也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10
功利化的关系
无条件的爱是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你拥有了什么。
功利化的爱,是你必须会弹钢琴我才爱你,或者说,你必须在社会上取得很多成就我才爱你。
这种有条件的爱,反映在亲情里,尤其变得悲哀。
笼统地说,我对某个人功利性的爱、有条件的爱,是为了隔离我对他无条件的爱。
人格没有成长好的人,在原生家庭没有分化好的人,这种无条件的爱会让他觉得恐慌,会让他觉得失去自己,所以,他需要用这种有条件的、可以外化的方式,来隔离跟另一个人亲密的关系。
分化好的家庭和分化不好的家庭,有什么区别?
举个例子,你住在集体宿舍里,你在凌晨两点钟时,突然想放肆地唱一首歌,结果是你快乐的程度跟别人痛苦的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你有多快乐,别人就有多痛苦。
在没有分化的关系中,某一个人的快乐,就是另一个人的噩梦。
如果你住的是一个独立的房间,隔音效果还比较好,那就是你晚上随便想唱什么,就唱什么,你快乐的程度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
这就喻指分化得比较好的。
在家庭关系中,如果爸爸妈妈在人格上过于依赖,没有分化和独立的能力,孩子的离开注定损害了父母的“利益”,孩子自己也会出现其他问题。而我相信,好的状态是相望于江湖。
来源:人民教育,作者系著名心理学家
文章选自《你不知道的自己 潜意识是命运》
转自:东方教育时报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电子课本)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