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暑假预学案:4.古代诗歌四首

伊人频道 2021-10-25


观沧海

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划分节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1.临:登临。

2.何:多么。

3.竦( sǒng )峙(zhì):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4.洪:大。

5.星汉:银河。

6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

7.澹澹(dàn):水波摇荡貌。

【中心思想】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诗歌鉴赏题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     )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答案】B

【解析】B项中“描写了大海的近景”理解错误,应为“描写了大海的远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或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或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开阔胸襟、宏大的抱负。)

【解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这首四言古体诗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观沧海》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古典四言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3.诗中划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3分)

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或辽阔无边,或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4.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3分)

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②:写景为实,想象为虚。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5.诗中“志”的意思是   志向     。(2分)

6.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点明了地点居高临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出了壮阔宁静的景象。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写出了岛上春天盎然的生机。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

7.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B.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者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C.每章都有最后一句,卒章显志,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D.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既总写了沧海全景,又进行了分写.

答案C (那是乐曲的终了,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

8.请任选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9.《观沧海》以 字统领全篇的景物描写。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描写了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辽阔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

 

10.有人说这首诗在写景方面动静结合、虚实相间,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写景的前六句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惊人的力量;后四句虚写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暗含要像大海容纳百川万物一样统一天下的胸襟,虚实相间,表现了诗人乐观的情怀和远大的抱负。

11、①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 ;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②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③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2、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1)、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

13、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

1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15、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刮过,平静的海面顿时化作汹涌的怒涛洪波涌起,大海有着掀起揭天巨浪的无穷威力,这句诗句有着明显的旬征意义这两句,体物形象,场景壮大,格调激扬亢奋,表现了一世枭雄的广大胸襟

1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仿佛是从大海里出来的;灿烂的银河,仿佛也是从海里出来的!在大海的怀抱中,巨大的日、月、星辰只是它的宠儿而已这四句浅显明白,但意境阔大,气势豪迈真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缔造了世界万物,生发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

17.这首诗以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观;

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18.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19.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观沧海。。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0.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21.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静景。

2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分)

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意对即可)(2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节奏划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

杨花都凋谢了,只有杜鹃在声声哀啼,

我得知你被贬龙标去跋涉五溪.

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

一同伴随你奔赴夜郎之西.


【注释】

⑴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官,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属巫洲,治所在今湖南怀化黔阳县。

⑵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

⑶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一说是雄溪、满溪、潕溪、酉溪、辰溪的总称,在今贵州东部湖南西部。关于五溪所指,尚有争议。

⑷与:给。

⑸随风:一作“随君”。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中心思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七绝。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诗歌鉴赏练习题】

1.“左迁”一词的意思是。(贬官)

2.“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既点明了作诗时间,又采用手法,抒发了。(寓情于景离别的忧伤)

3.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

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

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

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4.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悲苦哀怨)

5.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6.首句中两种景物的描写,既点明了节令是,又含有。(暮春飘零之感,羁旅之苦)

7.三、四两句抒情,运用,表达了。(丰富想象将月人格化对朋友同情.关心.担忧的感情。)

8.与《淮上与友人别》比较阅读: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予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两首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李白的诗偏重,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郑谷诗则,抒发了友人之间的离别之苦。(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2)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3)下面是对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A.两首诗都生动地表现了朋友分别之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B.两首涛都极力通过描绘景物,渲染离别的气氛。

C.李白诗情感表现热烈奔放,而郑谷诗情感表现则含蓄委婉。

D.两首诗都着力强调分离的“距离之远”,突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隋感。

9.表现对远方朋友的慰问,表现挂念友人命运之情无时不在,并有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诗句:

答: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0.本诗表达悲凉气氛的句子:

答:杨花落尽子规啼

11.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划分节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⑴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⑵客路:行客前进的路。青山:指北固山。

⑶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⑷风正一帆悬:顺风行船,风帆垂直悬挂。风正;风顺。悬:挂。

⑸海日:海上的旭日。生:升起。残夜:夜将尽之时。

⑹入:到。

⑺乡书:家信。

⑻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中心思想】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题

(一)

1、这是_____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体例上属于_____诗,内容上属于_____之作。

2、解择加点词语。

①次北固山下次:②客路青出下客路:③乡书何处达乡书:

3、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答:

5、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

6、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故国,后来人们用“鸿雁传书”或“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诗人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是向哪个方向寄?

答:

7、翻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是2005年四川眉山市中考题)

8.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9.全诗共有四联,选取你最喜欢的一联,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11.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字)

13.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14.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15.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的景物有哪些?

16.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次北固山下》是唐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作,体例上属于律诗,内容上属思乡之作。

2、次:旅途中暂时停歇;客路:旅途;书:信

3、顺利;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新的东西是挡不住的,人应对生活乐观,积极向上。

6、从江苏镇江市北寄向河南洛阳向西北方向

7、家信怎样寄给故乡的亲人呢?北归的大雁正飞向洛阳城边。

8.客游他乡思念故乡

9。言之成理即可

10.两岸阔(或: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等)

11。思念故乡

12.①透露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②透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

④“生”“入”用拟人的手法,更有情趣。

13.阔”: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淼。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

14.“客路”的意思是行客前进的路,可见诗人是一位漂泊他乡的游子。颈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愁思;“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稍到远方的太阳。让大雁稍家信可见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5.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等。

16.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


(二)

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请你描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展现的画面,并揭示其中蕴含的哲理。(3分)

示例: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这两句诗揭示出新旧交替(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自然规律。(3分)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2分)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感(1分)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1分),或者揭示了大自然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8.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固山中伸出,又蜿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去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上涨几乎与两岸齐平,诗人站在船头放眼望去,觉得江面特别宽阔,江风劲吹,船行快速。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即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E.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BE(B.江风和暖,船行平稳而快速。E.诗中没有表现“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9.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所蕴含的哲理。(2分)

新生事物都必须从陈旧的母体中脱胎而出。(或:日月流转,岁月更替。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的生机。)(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10.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 ,回到故乡洛阳。

11、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12、品读本诗,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D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13、写岁末年初江边景色用来感叹岁月无情,徒增游子无限乡愁的句子(或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4、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触景生情,既写出了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放眼山川的宽阔胸襟。颔联完全是写景。其中“正”“悬”点示出 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的情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划分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⑴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又名“塞上秋”。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中心思想】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诗歌鉴赏题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__马致远__ (人名)。(1分)

2.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2分)…【C】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3分)

示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言之成理即可)

4.这首小令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是:(2分)

映衬,以景衬人(背景与主体相映衬)。或: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2分)

 5.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在外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或:在外游子的客愁与乡思。(3分)

6.作者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2分)

词写的是秋季景色,应为西风。西风较寒,使人的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能很好地衬托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7.“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这样写的作用。(3分)

示例:①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之情。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伊人频道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猜您喜欢往期精选▼

中考语文知识汇总(7.6.整理)

中考名著知识汇总(7.7.整理)

班主任工作汇总(7.7.整理)

传统文化知识汇总(7.7.整理)

古典诗词古典文学(7.8.整理)

部编语文七年级知识汇总(7.6.整理)

部编语文八年级知识汇总(7.6.整理)

部编语文九年级知识汇总(7.8.整理)

部编初中语文新教材目录(7-9年级完整版)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电子课本)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电子课本)

2018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电子课本)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