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仅仅看剧情?这也是一部行走的中国文化教科书啊
《延禧攻略》火了,相信不少人都在追剧吧!一部宫斗剧本来没啥好推荐的,但是如果你只是把它当成宫斗剧来追,就输了。
这部剧,可以说也是一部行走的中国文化教科书了。
说到中国文化,大家就会想起“古诗词、国学、古文”,想到“语文新教材里古诗文篇幅大增”。但是,中国文化更包括了衣食住行、文化遗产、民俗风情……这些才是活色生香的中国文化。
与其让孩子一开始就去啃那些晦涩难懂的文本,不如从了解这些活色生香的中国文化开始吧!
抱着强烈的求(bā)知(guà)欲(xīn),我们今天就跟随《延禧攻略》,去学习一些普通人永远都不会知道的高端知识。
抛开剧情,单说考究用心的清宫布景,古典素雅的高级色调,如诗如画的中国风构图,用网友的话来说“随便一摁暂停,都是一幅绝美的中国水墨写意啊!”
这还不算完,剧中各种细节,更是极致到让人大呼变态。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服饰不是剧组胡编乱造出来的,而是参考各种史料古画,极尽所能做到经得住推敲考证。比如,导演在微博里展示的参考画像:
卖萌的龙袍
既然导演说是神还原,那么我们就先说说关于服饰的还原最有争议的龙袍吧:皇上胸口的那条龙,你这么萌是认真的吗?
但是,别冤枉了龙,经过网友查查证,那些年在博物馆里见过的真品龙袍,还真是一些搞笑龙。
比如这条龙,就惊恐到脸部自动变形。
还有这条,气到嘴变成腊肠。看来在历史上,被绣在龙袍上的龙,本来就没什么偶像包袱。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电视剧里频繁出现的刺绣、缂丝、绒花等都是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绒花:富察皇后平日里“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你们可不要小瞧了皇后头上这顶绒花头饰。这个绒花,在唐代武则天时就被列为了皇室贡品。
在06年的时候,制作绒花的这个技艺,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剧组为了尊重、还原历史,特地找到了这门技艺的传承人,由他来制作剧中的绒花头饰。
而且,这个绒花的造型也不是随意创作出来的,而是照着故宫里的真品做出来的。
这才有了我们看到的剧中那些各式各样的绒花。
特别是皇后娘娘头上的这个摇钱树造型绒花,花了师傅整整一个礼拜。
皇室当然不会只有一种头饰,跟朴素无害的绒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点翠。
还记得《甄嬛传》里的华妃哇?她头上就戴着一顶巨大的点翠头饰。这顶头饰很有来头,是当时剧组从一位收藏家手里借来的真品,价值100万。
高贵妃,这个眼影和说话都很浮夸的女人,最喜欢戴的头饰也是“点翠”。
可千万别以为点翠只是贵,它制作过程太不人道了,用金属做底座,然后把翠鸟的羽毛,粘在上面。
《珠翠光华》这本书里有描写点翠是怎么做的,“用小剪子剪下活翠鸟脖子周围的羽毛,用镊子把羽毛排列在图上粘料的底托上。翠鸟羽毛以翠蓝色雪青色为上品,颜色鲜亮,永不退色。”
最后的细节效果就是这样,可以看到上面一根根羽毛的纹路。
被取过羽毛的翠鸟,一般很快就会死掉!还好没这东西了!
故宫博物院里收藏了很多点翠首饰精品,比如这个点翠凤吹牡丹纹头花,有机会不妨去看一下。
还有众多手艺老师傅亲手制作,甚至为故宫修复龙袍的綉女,怪不得被赞为用匠心精神把东方美学和清宫文化相结合的作品。
刺绣
缂丝
绒花
点翠
刺绣
清宫戏离不开清宫服,一件古代的服饰便是一段可观可感、可以触摸的历史。光是剧中最普通的宫女服,就不知用了多少种綉法
从传统的京绣、宫廷绣,到缂丝、手推绣、打籽绣、盤金绣,全都是经验丰富的老绣工纯手工缝制。
一针一线都展示着中国传统刺绣工艺的博大精深。
缂丝
除了各种刺绣,还还原了2000多年历史、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称的宫廷缂丝手艺,甚至请来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传承人——顾建东先生作为指导。
2006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绣坊里的织布机、缂丝机刺绣的架子都是货真价实,一走进去,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
连妃子们所用缂丝团扇也仿制了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团扇,太后所握团扇仿制清朝纱面贴绢仙鹤桃树图团扇,高贵妃所用之扇,则仿制清朝红色缂丝乌木雕花柄团扇。
昆曲
高贵妃(谭卓 饰)一曲《贵妃醉酒》不仅迷醉了皇帝的心,更让我们领略到昆曲的华丽婉转、袅娜情深。
600年前,兴于江南的昆曲盛于文人雅士之间,唱腔华丽、念白儒雅、舞蹈飘逸至乾隆进入鼎盛,一度是启发天下戏种的“百戏之祖”。
然而岁月无情,曾经如此辉煌的歌剧魅影又怎会料到后来衰败没落的惨境?甚至把国粹之名拱手相让?
2006年,昆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拯救昆曲中来。
在剧中,毫无戏剧底子的谭卓坚持不用替身,自己跟着老师苦学。随着学习和了解的深入,她越发感受到昆曲的魅力。
她说:“昆曲作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如果能够通过剧集被大众注意到,那将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打树花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李白寥寥几句,就把剧中高贵妃献给太后的那场动人心魄的“火树银花”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种流传于河北蔚县的古老社火,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是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勇敢的铁匠们用熔化成1600多摄氏度的铁水泼洒到坚硬冰冷的城墙上,一瞬间天崩地裂,整个城墙像炸开一样。
在《延禧攻略》,“打树花”第一次进入影视作品。负责这场戏的表演匠人们大多都已年过花甲,却还是不辞辛苦不远万里赶来参与拍摄,只为能够把文化传承下来。
“好害怕有一天我们没了,这个文化也消失了,这个年轻人没人爱学,希望通过电视剧这样一个(大众媒体),让大家看到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有多美”。
于正曾在微博说,看到纪录片《寻找手艺》有些难受。其实,当我看到他写下的这段话,更是忍不住鼻子一酸。
嫔妃的服装
高贵妃刚出场的时候,穿的居然是黑色,是去奔丧吗?
皇后穿的也是黑色的衣服。明明是大喜的选秀日,就穿这?
后来我又去查了一下,发现,emmmmm……她们穿得没错,这两件衣服,是后妃吉服的款式。而且,在历史上是有一模一样的原版的。
高贵妃穿的这件,全名是叫“石青纱缀绣八团夔凤纹女单褂”。
你看这个花纹,具体到每个图案所在的位置,都和原版一毛一样。
还有皇后的这件也是,全名叫“缂丝石青地八团龙棉褂”,长这样。
你们看剧里和原版的对比,龙的形态和位置,还有龙旁边那些红色的不知道是火还是云的位置,都一模一样。
可以证明,剧组还真是用心查了资料。
清朝后宫嫔妃们的衣服,从正式到休闲,分为礼服、吉服、常服、便服。
妃子们穿礼服的场合很少,一般只有在重大节日,比如冬至、元旦还有册封礼上才会穿。从流出的剧照中可以看到,娴妃上位成皇后,穿的就是礼服。
吉服就是比礼服要简约,但是比常服要隆重的一种服装,一般是在礼仪场合穿,比如富察皇后的荔枝宴上,穿的就是吉服。
你在看剧的时候看到大家一起吃个饭啊,开个会啊啥的,那八成就是穿吉服的时候了。
至于常服,正常来说的话,常服的款式都是很低调的,一般都是石青色,也就是接近黑色,而且没什么花纹。
乾隆石青缎暗团龙纹棉褂
可能是因为拍出来不太好看,所以现在的电视剧里一般不拍常服,而是拍便服比较多。但是事实上,清后宫里的大多数时间,妃嫔们都是穿常服的,如果穿越回去,大概只能看到黑黑的一个个。
便服呢,就是后妃们的休闲装啦,款式和颜色也比较多变。从这张《弘旿行乐图轴》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便服就是在最轻松、最随意的时候穿的。
剧里妃嫔们平常在自家宫里,穿的就是便服,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开始富察皇后刚亮相的时候,会被弹幕吐槽穿得太朴素。
其实这件衣服很考究的,淡雅的紫粉色跟皇后的气质很配。
并且它有个原版,叫“藕荷色缎绣四季花篮棉袍”。
还有纯妃去跟皇后那儿串门儿穿的黄色便服,跟这匹乾隆时期的“黄色折枝花蝶纹妆花缎衣料”如出一辙。
还有这件就是借鉴了乾隆时期的“绿缎绣花卉纹棉袍”。看这个大花瓶,枝叶的朝向,还有大花的位置,是不是还原度很高?
这些衣服都是找秀娘来照着以前的参考来一针一线缝出来的,有些还是平时给故宫做活儿的,所以还原度才这么高,看起来这么精细。
细节
第六集里出现的孔雀羽线,记得哇?剧里,魏璎珞小姐姐是这么说的:孔雀羽线要用孔雀羽毛和金丝银线编织在一起才能做出来。
然后,这个听起来很厉害的孔雀羽线也是真实存在的。
这个线当然很贵。《红楼梦》里晴雯给贾宝玉缝的雀金裘,只用了孔雀毛拈了线来织,没有用金丝银线,就已经宝贝成那样了。
而这样的布料价格每匹要50多两银子(《阅世编》)。
加了金丝银线的孔雀羽线,要多少钱呢?恐怕Valentino都要哭。
最有名的孔雀羽线做的衣裳,是1958年的时候,北京的定陵出土了一件“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是明朝的万历皇帝穿的。
即使是隔了数百年,上面用孔雀羽线绣的龙,还是很清晰。
后来,相关部门想完全复制一件新的。最后花了5年时间,才做出来17米长的袍料。
不要忘了,孔雀羽线是孔雀线+金丝银线的组合,光有孔雀线还不够啊,还要有金丝银线。
这个线要怎么做呢,简单来说就是把金子弄成金箔,把金箔打成粉,然后缠裹进蚕丝的一个工艺。有没有很感人?
有了线,还要一针一针绣到皇后的凤袍上去。璎珞用了一种历史很悠久的手法——“平金法”。这里就不详细讲了。
首饰篇
剧里剧外都普及过了,“一耳三钳”是满族女人的标配,所以后妃和宫女们都这么戴。并且光看耳朵上的钳就能认出她们的级别。
一个串加两个环,是宫女。
三个串,是后妃。
但怎么分三个串的等级呢?就要从上面的珍珠说起了。她们戴都不是一般的珍珠,是东珠。
东珠产自东北,松花江啊黑龙江里野生的珍珠,产量非常少,又大又饱满,晶莹圆润。
东珠有多贵呢,去年,有个小伙子带着一串总计有108颗东珠的珠串上了《华豫之门》节目。最后,专家拍板说这串珠子总价值大概是3000万人民币。嗯,一颗价值30万!
皇太后和皇后才能用一等东珠,皇贵妃和贵妃就只能用二等东珠了,妃用的是三等东珠,嫔只能用四等。
所以,尽管剧中高贵妃的耳坠看起来虽然最浮夸,但质量可绝对没皇后好的哦。
对东珠的喜爱,有一个代表人物,就是珍珠控——慈禧。自然地,她耳垂上密密麻麻也全是东珠。
真实的富察皇后画像和剧中的富察皇后一对比,她们的耳坠除了颜色略有不同,其他的简直是做到了神还原。
发饰篇
除了衣服和耳环,《延禧攻略》里宫女和娘娘们的头饰,也很值得吸。
装修篇
剧中的家装也不是盖的!
储秀宫
南官帽椅
雕漆背景,家具和布景也搭;地毯图案为五爪青龙,天子的象征。
色彩沉稳,庄重内涵。
仿景泰蓝的香炉。
装修这里有什么知识点呢?梳理了一下:
结构类
月洞门:是中国古典建筑中常见的一种景观,相当于现在的隔断。不仅为了空间上的区隔,更为了造景。门洞如同一个画框,根据角度、光影的不同,很出层次。
储秀宫使用的重重月洞隔断,以墨绿酒红色大漆为主色调,并描上了金线。撞色且不艳,华贵不土俗。
室外多层月洞
屏风/隔断: 隔而不断,屏风之美 屏风的使用更多是为了风水上的讲究。居室内外忌讳「一眼到底」,加以区隔,使气流减速,从而让人产生舒适感。
对称美: 传统中式风格在色彩上讲究对比,在造型上讲究对称。这种对称之美往往能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强迫症患者看着会尤其舒服。
家具类
帝王的家具一般都由紫檀木来制造,紫檀木价格昂贵,被称为“王者之木”,“一寸紫檀一寸金“。
快滚回老家看看,没准你爷爷的爷爷就有一件紫檀书桌。
看似凉席座椅一样的物件也是大有讲究。它叫黑漆描金靠背。
靠背也叫养和,是一种供坐时身体可以后靠的活动支架,没有腿足、坐面。类似如今的榻榻米靠垫。一般多用在床上和席上。突然觉得自己的人体工程椅有点似曾相识。
台上桌:在床上放小桌子早就不是我们现代懒癌患者的专利啦,早在清朝就有了这种方便小巧的“台上桌”。只不过人家的材质是黄花梨。
清朝小炕桌是袖珍版炕桌,S型三弯腿足端饰花叶卷珠并再翻出叶片及膝。在雕刻细节部分非常考究。
太师椅在很多古装剧中都见过吧。直到现在很多人都迷恋的中式家具还在延用这种造型。
古代人非常喜欢如意、灵芝等名贵物品,所以一股脑刻椅子上。
宝座:皇帝的座位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坐的,它比一般的椅子都大得多,乾隆皇帝的椅子大多数也是用他喜爱的紫檀木制成。
最上面的那把宝座用珍贵紫檀木精心雕琢而成,水波云龙栩栩如生,端庄威严。
装饰类
“贝勒爷手中三件宝,核桃、扳指、笼中鸟”有美鸟必有佳笼相配。
当时没战乱,大家没事就爱逗逗鸟溜溜弯,各种玩就成为满清贵族的重要活动。
香薰其实对于古代的皇室是居家必备之物,所以这种器皿就像我们现在的冰箱彩电一样普遍。
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工艺,《延禧攻略》大部分珐琅都是采用掐丝珐琅。
景泰蓝一开始在古代可是香饽饽,制作的方法也非常复杂,用景泰蓝工艺做成的生活用品必然是皇室一族的居家必备物品。如今景泰蓝已变为一种工艺的名称,而不是颜色的名称。
景泰蓝正名为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是一种在金属表面用玻光釉料进行豪华装饰的特殊的、高级的珐琅器工艺品。
宫灯:古代没有电,所以宫灯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每一天的使用率也非常之高,所以经常用的照明工具怎么可能让它丑呢。
这只宫灯采用了银蓝工艺。银蓝工艺主要应用在银饰件上,是金属制胎工艺与点蓝施色工艺相结合的一门艺术。
墨床:看见桌前那个小小的长方形盒子了吗,它可是读书写字的知识分子必备良品——墨床。
墨床又称墨架、墨台,中国传统文房用具之一。墨磨后湿润,乱放容易弄脏他物,所以制墨床以搁墨。
火盆:没有空调也没有暖气,宫中只能用这种火盆取暖。已成为宫廷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火盆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和生产力提高,火盆变得更为精致。在这里叨叨想吐槽一下,为何有些暖气会做的如此难看......
软装类
靠垫:看皇后身后的明黄色靠垫,这可不是一般人能用的哦,因为黄色是皇家专用色。
这些龙纹形态多样,正龙、升龙、降龙、行龙等等变化各异,加之与祥云、海水等纹饰的组合使用,充分展现出君临天下的王者气势。所以连靠垫都如此霸气。
迎手:阿佘手肘下方这个巨型”沙包“名字叫”迎手“,其实也就是今天的抱枕。
迎手即手背下的小枕用来搁置手腕作用类似隐几,只是更加舒适。一般配合炕上宝座由靠背、坐垫和迎手构成一组。
刺绣门帘:在清代刺绣是一门基本生活技术,凡是有布料的地方基本就能看到刺绣的影子。
清代的针法还比较简单,门帘采用上好厚缎子做地,相对精细的批线,精细的绣工,采用了齐针,散套,撒和针、接针、滚真、正抢、反抢、集套、阴阳针、打籽等还有几种很少见的针法。
陶瓷:乾隆年间,陶瓷工艺水平推到了极致。(蜜汁农家乐审美)粉彩瓷极为盛行,造型更加奇巧,纹饰尤为绚丽。
不知道为何清雅秀丽的服饰审美中会出现跳脱的农家乐风格,乾隆果然与众不同啊。
地毯:大清皇帝们喜欢地毯,地毯素有“中华文化活化石”“踩在地上的软黄金”之名,在清朝大殿地毯一般需十几或二十几块地毯拼接。但皇帝正中宝座前的龙纹地毯出于忌讳不允许拼接。
雍正皇帝曾亲自组织考察珐琅彩瓷器生产,后来盯上脚下的地毯,认为脚踏“龙”纹不合适,下御旨不让在殿内铺龙纹毡毯。
大到一座宫殿,小到一串压襟,无不透漏着对古典美学的研究和热爱,这次对于妈还是服气的。
于妈在微博里写到: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希望有一部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戏,让观众能真的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伟大和美学,更希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传承下来。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参考资料:公众号:“英华兰DrBing”;叶嗣 (gogoboi)《深究丨《延禧攻略》的衣服真有大家说的那么好么?》;SD叨叨叨 STEAMDesign《延禧攻略:朕的家装才是大清朝的颜值担当》;WilliamRast ID:SwagStation《中国男人大概是废在这部剧上了》双语君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延禧攻略画面为什么这么养眼?高级的莫兰迪色了解一下》、艺非凡等,转自一起学语文,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伊人频道
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
欢迎收藏点赞分享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