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第三单元知识要点梳理

伊人频道 2021-10-25


第三单元知识要点梳理


岳阳楼记

文学常识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岳阳楼与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一词多义

明:(1)(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越明年(2)(明媚) 至若春和景明

以:(1) (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2)(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夫:(1)(那) 予观夫巴陵胜状(2)(表句尾感叹) 嗟夫

观:(1)( 看) 予观夫巴陵胜状(2)( 景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极:(1)(直到)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2)(穷尽,尽头) 此乐何极

(3)(表示程度深) 感极而悲者矣

或:(1)(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2)(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空:(1)( 天空) 浊浪排空(2)( 消散) 长烟一空

通:(1) (顺利) 政通人和(2)(通向) 北通巫峡

和:(1)(和乐) 政通人和(2)(和煦) 春和景明

则:

(1)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2)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2)聚拢:云归而岩穴暝

备(1)前人之述备矣:译尽(2):备齐

词类活用

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南)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

古今异义

气象万千【古义:景色和事物;今义:天气变化;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

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竖”相对】

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

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 今:准备】

增其旧制【古:规模 今:制度】

作文【古:写文章 今:作文】

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

11则有去国怀乡【古:国都;今:国家】

则有去国怀乡【古:离开;今:前往】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经;今:品尝】

越明年 【古:及,到;今:越过】

宠辱偕忘【古:荣耀;今:恩宠】

沙鸥翔集【古:群鸟停息在树上;今:集体,集中】

进亦忧【古:在朝廷做官;今:前进】

退亦忧【古:不在朝廷做官;今:后退】

通假字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⒉百废具兴(通“俱”,全,皆,都)

句式分析

倒装句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疑问代词“谁”作宾语,宾语前置。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判断句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语气。)

省略句  例: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省略主语“滕子京”。)

状语后置  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定语后置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6.宾语前置句  例:吾谁与归?

(4)重点词语

1、滕子京守巴陵郡 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 2、越明年  越:到了  明年:第二年  

3、百废具:通“俱”,全、都   4、增其旧 制:规模。

5予作文记之 属:通“嘱”,嘱托。作文:写文章 以:来 之:代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6、予观巴陵胜状  夫:那 胜状:胜景,好景色。 7、朝夕阴 晖:日光

8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9、横:广远 际涯:边。

10、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大观:雄伟景象 11、前人之述也 备:详尽

12然则北通巫峡,南潇湘  然则:虽然这样,那么……   极:尽

13、迁客骚人 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14、连月不开:天气放晴

15、若夫淫雨霏霏 若夫:像那   淫雨:连绵的雨  霏霏:雨雪繁密的样子

16、浊浪空 排:冲向          17、日星隐曜 山岳潜行 曜:光辉  潜:隐没

18暮冥冥 薄:迫近            19、去国怀乡   去:离开   国:国都

20、忧 谗:谗言,说坏话讥:批评指责       21、感而悲者也极:到了极点

22、春和明  景:日光。     23、波澜不惊 :平静

24、锦游泳  鳞:鱼儿  25、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青青:茂盛的样子

26、而长烟空  或:有时  一:全   27、此乐何极   极: 穷尽。

28忘 宠:荣耀。偕:一起。 28、风   把:持、执  临:对着

29、予尝求仁人之心尝:曾经 求:探求  仁人:品德高尚的人仁人

30异二者之为 或: “或许”“也许”的意思。  为:(以上)两种心情。

31、不物喜,不以己悲  以:因为    3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朝廷

33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这,这样   进:在朝廷做官   退:不在朝廷做官

34天下之忧而忧,天下之乐而乐   先:在……之前    后:在……之后

35斯人,吾谁与   微:没有  归:归依

三、常见重点问题简答

1、出自本文的成语。

百废俱兴   政通人和    气象万千   心旷神怡     浩浩汤汤   

先忧后乐   气象万千    波澜不惊   春和景明     皓月千里

2、用课文语句填空

①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的是:唐贤今人诗赋。

⑤“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哪两种?:悲  和  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⑦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 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⑧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

⑩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是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是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⑾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⑿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⒀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⒁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⒂《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⒃“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

3.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4.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5.“
衔远山,吞长江”用“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生动表现了远山、长江和洞庭湖的关系,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气势。

6.第二段表明“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什么?景物特点怎样?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表现了洞庭湖景象开阔而多变化的特点,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7.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有联系吗?

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吻合:洞庭湖景色开阔,极有气势,这与作者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吻合。

8.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

景色一:天气阴冷(阴);    相关览物之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悲)

景色二:春光明媚(晴);   相关览物之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

9.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

   他们的悲喜之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以物喜,以己悲。)

10.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

11.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阔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天下为己任)。

12.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迁客骚人 以物喜,以己悲。(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

古仁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有开阔的胸襟,以天下为己任。)

14.“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进”和“退”分别照应什么?

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指不在朝廷做官。

进”照应 “居庙堂之高”,  退”照应 “处江湖之远”。

14.用原文语句回答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5.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

一方面   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

另一方面  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1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

17.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8.“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两种“乐”有何不同?

答:前者是个人因“物”因“己”而乐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乐”而乐。

19.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20.(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好才会“心旷神怡”(2)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20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
21、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22、“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3、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24、第④段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范仲淹是北宋名臣,关心民生疾苦,一心为国,心忧天下苍生。此句表现他把国家的忧患放在首位,把个人的欢乐放在最后,表现了为国担忧、为民着想的美好品质。

25.下面一则链接材料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什么联系?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链接】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范仲淹:表达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强调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

孟子:强调君王应该重视百姓,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以百姓为先为本,和百姓同甘共苦,即民本思想。

26、“古仁人之心”指的是什么?结合现实生活评价一下“古仁人之心”。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评价:古代的仁人,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在人生的路上,有宠有辱,有喜有悲,我们也应该有古仁人的心态:悲则泰然,喜则淡然。

27.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曾激励了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答:明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8、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文字。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登上此楼,可以观赏洞庭湖的壮美景色。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写下了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位置、自然景观特点、人文价值等方面来写)

29请你简单评价一下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先忧后乐”的思想是作者对待仕途进退和报效国家的道德准则,在封建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从本质上讲,他的“忧天下”的主张是忧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四、翻 译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原来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观赏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处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连续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万里碧绿;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悦;荣辱全忘,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则为百姓担忧;不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担忧,推举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那么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记

 

 “而”用法:

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

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

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

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

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 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

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

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之”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

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

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

5.山水之乐:助词,的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

8.宴酣之乐:助词,的

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 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

3.名之者谁 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4.自号曰醉翁也 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

6.至于负者歌于途 歌: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7.杂然而前陈者 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8.太守宴也 宴:设宴,名词作动词

古今异义词

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

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愿望,心愿】

林霏开【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一词多义

1.归: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暮而归:回来

2.谓:太守谓谁:为,是   太守自谓也:命名

3.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向下   临溪而渔:靠近

4.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的样子

5.乐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对...感到快乐

 

特殊句式

1.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状语后置句)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2.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庐陵欧阳修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3.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出自本课的成语 

1、【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2、【峰回路转】 亦作「山回路转」。 ①本义指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 

②今常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3、【醉翁之意不在酒】 通常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4、【水落石出】 本意是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5、【山肴野蔌】 野味和野菜。亦作「山肴野湋」。

 6、【风霜高洁】 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7、【前呼后应】 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结构严谨,

首尾呼应。

①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干涉别国内政。

②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水落石出)不可。

课文翻译 

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许多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清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路路弯转,有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客人来这里喝酒,喝了少许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光水色中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就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水清醇,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七杂八地摆放在前面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山,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随啊。树林枝叶茂密成荫,

鸟儿到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喝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欧阳修啊。

理解默写。

①、写醉翁亭命名的缘由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

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⑦、写秋景的句子是:风霜高洁;

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共写了哪四个场面: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13)、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

“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阅读理解

1、全文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势,以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  

 第二段,写亭外山间景物的美丽可爱,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千变万化,美妙无比,使人感到乐趣无穷。 

 第三段,写滁州人的游乐和作者同宾客游宴的欢乐情景,表现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 

第四段,写作者游醉回归和愉快心情,进一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交代归来后写了这篇《醉翁亭记》。 

2、内容主旨: 

 全文以“乐”字贯穿,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自己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3、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由远而近;写醉翁亭周围环境的优美,引出醉翁亭,为下文写太守与民同乐作铺垫。

7、请抓住一个特点,对文章的第二小节进行赏析。

示例:语言简洁。这一小节写了山间的朝暮之景和四季之景,每种都抓住最主要的特点,只写了一句话。言简意赅,作者的情感也蕴涵在里面。(大意正确即可)

8、第三段中有四幅画面,请用简洁的文字概述出来,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滁州的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人民安居乐业而高兴。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9、本文以乐为线索,由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了欧阳修怎样的情怀?(或文章的主题)

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被贬后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10、简要阐述本文中“醉”和“乐”之间的关系。

“醉”和“乐”是统一的。作者因乐而醉,醉又增添了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11、“太守之乐”具体有哪些?其本质是什么?

(1)“山水之乐”;(2)“宴酣之乐”;(3)“乐人之乐”。三乐归一,其本质都是“与民同乐”。

1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太守之乐其乐”的含义。

一是借欣赏山水秀丽景色,排遣心中抑郁,二是借与众人游琅琊山,寄寓与民同乐的理想。

 13、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都“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都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15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不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没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与民同乐。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4、《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怀之作。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者景物特点相关的词语。 

《岳阳楼记》回荡着忧乐天下的恢宏之音。     

《醉翁亭记》洋溢着与民同乐的和谐之音。

 《小石潭记》弥漫着悄怆幽邃的凄寒之风。    

 《桃花源记》飘逸着宁静祥和的理想之风。 

5、对联: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醉翁亭下欧阳修借景抒情

(或醉翁亭里欧阳修与民同乐。)

 

湖心亭看雪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读音

更(gēng)定   拥毳(cuì)衣    崇祯(zhēn) 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对坐余拏(ráo)一小舟 强(  )

注释

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10、惟:只有。

1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13、而已:罢了。14、毡:毛毯。

15、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6、拉:邀请。

17、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18、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19、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20、及:等到。21、舟子:船夫。

22、喃喃:低声嘟哝。23、莫:不要。

24、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25、更:还。

26、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一词多义

一:   ①上下一白: 全 ②长堤一痕: 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更: ①是日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

是:  ①是日更定:这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绝: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通假字

拏一小船: 拏,通“桡”,撑船

问答题

1、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2、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写湖心亭巧遇两人的情节的作用?)

不多余。因为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一是使文章富有波澜,给沉寂浑茫的夜景增添一分生气和一分暖色,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二是借他人之口抒发知已难逢的惆怅,真实地体现作者的情绪变化。痴”情人不只“我”一个,巧妙的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3、结尾的“痴”有何含义和作用?(结尾舟子的话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情感?)                                                                     “痴”的含义应是“痴迷”“着迷”,为西湖的雪景而迷,为故国的山河而迷,也为知音难觅而迷。作用是画龙点睛,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4、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这里并不矛盾这样写突出自已与舟子的志趣不同,反衬自己清高与孤傲的情怀,这个小小的尾声,如轻舟荡浆,使人感到文情摇曳,余味无穷。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提示:要从内容和结构两面答) (“独”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联系全文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在《爱莲说》中也有相似的语句,请写出来。)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清高与孤傲的情怀,为下文作伏笔。

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8、“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9、“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和清高与孤傲的情怀。

10、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11、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同时使画面有如一幅水墨画,增添无穷美感,体现了作者炼字的功力。

12、按课文内容填空:

(1)看雪的时间:    凌晨;        (2)看雪的地点:    湖心亭;   

(3)看雪的人物:我及在湖心亭上碰到的两人;(4)看雪的氛围:寂静、空旷、混沌、孤独的氛围;

(5)看雪的方式:划一小船独往;     (6)看到的雪景:      白茫茫一片。

13、 作者在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诗句中哪两句相似( B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酒逢知己千杯少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君向潇湘我向秦

14、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摘录几联。(不少于4联)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②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理解性填空

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八、课文内容理解。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①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②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③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4、“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

副词、数量词的使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5、“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6、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①拏、拥、往、看 ②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 ③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7、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②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了好几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各种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我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他们)邀请我一同喝酒。我尽情喝了三大杯后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山水),还有像您一样(甚至比您更)痴情(于山水)的人呢!”

(附全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行路难(其一)

 

词句注释

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箸(zhù):筷子。

⑷“闲来”二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碧,一作“坐”。

⑸“多岐路”二句: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安,哪里。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白话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刘禹锡从小爱下围棋,与专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诏王叔文很要好。太子当上皇帝后,他的教师王叔文组阁执政,就提拔棋友刘禹锡当监察御史。后来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宝历二年(826年)应召回京。冬天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词句注释

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见赠:送给(我)。

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年)冬应召,约22年。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谪(zhé)。

怀旧:怀念故友。吟:吟唱。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到:到达。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侧畔:旁边。

沉舟、病树: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白话译文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水调歌头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词句注释

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

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玩弄,欣赏。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

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但:只。

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原指美好的事物。本次指月亮。

作品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出于传递信息和学习之目的。

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猜您喜欢往期精选▼


部编语文七年级知识汇总(12.2.整理)

部编语文八年级知识汇总(12.2.整理)

部编语文九年级知识汇总(12.2.整理)

班主任工作汇总(12.3.整理)

中考名著知识汇总(12.3.整理)

中考语文知识汇总(12.3.整理)

古典诗词古典文学(12.4.整理)

传统文化知识汇总(12.4.整理)

初中作文指导 (12.4.整理)

学生习作(11.5.整理)

部编初中语文新教材目录(7-9年级完整版)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电子课本)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电子课本)

2018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电子课本)

2019春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电子课本教材书

初中语文新教材指定阅读名著,暑假读起来!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伊人频道



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

欢迎收藏点赞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