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

伊人频道 2021-10-25


记叙文阅读复习

一、概括文章内容

   1.文章内容要点概括

1)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答题公式:人物(事件)+干什么(怎么样)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答题公式: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注意: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应该概括在内。

2.理清文章结构

 1)补充故事情节     找出划分标准,仿照示例的句式作答。

 2)思想感情的变化   画出表示情感的词语,按照词语出现的顺序整理出答案。


二、记叙文阅读

文本意识——以文解文,问题答案文本中找;

语境意识——依托提示语、关键词、过渡句、中心句等,准确、深入理解;

要点意识——抓关键词,要点全,简洁回答。


三、记叙顺序及作用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1.强调;2.造成悬念、吸引读者;3.情节富于变化,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1.补充了……内容,丰富了……情节;2.解释说明了……;3.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更好地突出了人物……性格;4.照应上文或为下文……作铺垫;6.情节富于变化,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四、人称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第二人称:①第二人称便于真切地抒发情感,自然地交待心路历程增加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②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③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第三人称:显得真实客观,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便于叙事和议论。


五、表达方式

指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形式特点,主要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五种。

景物描写

角度:近景与远景、俯视与仰视、视听嗅味触五觉

环境描写

作用:暗示时代背景;交代时令季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心理;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揭示文章的主题。

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类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

人物描写方法作用:描写+对象+特征(性格)


六、各类描写答题技巧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七、修辞作用:句子赏析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表达了……情感。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八、表现手法:设悬、伏笔、铺垫、呼应、烘托、对比、反衬、联想、夸张、象征、讽刺、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小见大、先抑后扬


九、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1.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

2.点明作者的情感。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点明文章的线索。

5.揭示(或暗示)文章的中心。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7.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8.交代描写对象。

9.题目中运用了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①表明写作对象

②体现主要内容

③贯穿全文线索

④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⑤表达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十、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

技巧: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D.设伏笔;      E.作铺垫。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深化中心;C.点明主旨(画龙点睛)。

    具体如下:

    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十一、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文章主旨)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主旨归纳技巧:

1.抓住每个段落中有概括段意作用的语句。

2.注意文章中那些抒情和议论的语句(如“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语言标志的语句)。

3.注意领起性、总结性语句、过渡性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

4.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

答题步骤: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十二、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出于传递信息和学习之目的。

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您喜欢往期精选▼


部编语文七年级知识汇总(12.31.整理)

部编语文八年级知识汇总(12.31.整理)

部编语文九年级知识汇总(12.31.整理)

班主任工作汇总(1.1.整理)

中考名著知识汇总(1.1.整理)

中考语文知识汇总(1..整理)

古典诗词古典文学(1.2.整理)

传统文化知识汇总(1.2.整理)

初中作文指导 (1.2.整理)

学生习作(11.5.整理)

部编初中语文新教材目录(7-9年级完整版)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电子课本)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电子课本)

2018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电子课本)

2019春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电子课本教材书

初中语文新教材指定阅读名著,暑假读起来!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伊人频道



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

欢迎收藏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