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法丨中考语文作文这样做,可以轻松拿高分

点击关注 👉 伊人频道 2021-10-25


导语

作文,在语文试卷中占据了30%以上的分数值。每年的中考作文都是家长、学生关注的热点,那这么重要的作文,究竟如何才能写好呢?北京中考在线团队整理了一些写作文的好方法,分享给各位考生。

写作文有六字箴言:凤头、猪肚、豹尾

凤头:开头,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引人入胜。为内容和中心服务,不宜拖沓。应简洁、利落。

猪肚:主体,像猪肚子那样充实、丰富的内容

豹尾:结尾,像豹尾一样有力刚健,比喻文章的结尾应表现力强


学好这七法打造完美凤头


1
悬疑法

在文章的开头设置一定的疑问,引起读者好奇,使人想进一步了解事情如何发展,吸引读者的目光。

一般用在故事、小说或是描写事件的文章,用悬疑的方法来作为事件的开端,使文章一开头便引人入胜,引起别人阅读的兴趣。

2
破题法

又叫做“开门见山法”或“直起法”,也就是在文章第一段直接说明题意,点破题目的意思,或是揭露文章的中心思想,让读者一目了然,开门见山。

最常用的一种开头方式,紧扣题目,直指题心,直接说出题目的意思,把中心思想写出来,会让文章一开头如万马奔腾,气势十足,使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3
引述法

在文章的开头引述古人的名言佳句,或是中外谚语、俗语、诗歌,用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增加说服力,引起读者共鸣。

一般用在议论文或是记述文,把自己的想法透过名言佳句表达出来,使文章的开头显得有力。

4
提问法

文章起笔用“提问法”,可以让文章充满浓浓的情感,就好像和对方见面聊天一样,非常亲切。激发读者对题目的好奇,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5
对话法

在文章的开头利用人物的对话,点出主题。这样的开头可以增加文章的真实性,让人身临其境,仿佛进入作者描写的故事情节。(先声夺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一般用在记述文,或是童话、小说。用对话作为文章的开头,描写时切勿冗长啰嗦,以免造成文章拖泥带水。

6
假设法

在文章的开头利用假设的语气,反问对方,点出主题,使文章显得气势十足,很有力量。

一般用在议论文。

7
倒叙法

在文章一开篇就采用倒叙的手法来开头。倒叙开头,能一下子给人以悬念,让人(读者)能急着往下读文章。

一般用在记述文中,描写人物或事情的文章。

四个绝招 写出充实丰盈的猪肚


1
采撷一个新颖的材料

新颖的材料能给读者新鲜感。所谓材料新颖,是指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尚、新观点……表现在我们要对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独具慧眼,言他人所未言,选他人所未选,描写感人至深的人和事,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抒发真挚纯洁的情感,表达与众不同的见解。“新”是作文题材的生命活力所在。

2
常中求异(老题材中挖出新立意)

文章材料当以选择新颖鲜活的材料为妙,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曾经用过的材料就不能再次用了。恰恰相反,旧材料如果经过技术化处理,如转换视角、延伸拓展、逆向解读……做到常用常新,照样让阅卷老师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考生要反复斟酌,从众多的表现角度中选择一个新奇的角度,挖掘事件最深刻的意义。

3
确立一个新颖深刻的主旨

一个新颖深刻的主旨需要一个新颖的立意。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变换“角”度

变“角”就是变换一种切入角度,角度一新,立意也会为之一新。“猪八戒照镜子”,人物常常嘲笑猪八戒的不是,却忽略了镜子客观反映事实的可贵品质。

②避“俗”原则

立意时必避俗避熟,忌讳使用通用公式。 “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能言”。

③求“异”思维。

比如根据“知足者常乐”翻出“不知足者常乐”,根据“不必班门弄斧”翻出“弄斧需到班门”等等都是求异思维的体现。切记求异并不是求离奇,一旦刻意追求怪异就偏离了人们认知的主流,也将不受阅卷老师欢迎。


4
穿插精美片段

在行文的过程中,穿插一组精美的片段,不仅能丰富文章内容,更能让阅卷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审美愉悦,高分自然不言而喻了。

①采用一组美词。例如叠用四字词,引用诗词、歌词、电影经典片段等,这样能使行文富有情趣和生活气息。

②设置一组美句。比如排比句、哲理句、双关句、修辞句、名人名言句等,这样形成的一处亮点可以在瞬间点亮阅卷的眼睛。

5个关键写豹尾简洁有力留余韵


1
首尾呼应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要互相照应,特别是在结尾要回应开头,使文章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不至于因为开头和结尾相距甚远, 而使文章相互脱节, 给人以残缺感。

2
留有空白

作文要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加以补充,从而产生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3
余音渺渺

这种结尾既深刻又发人深省,能够让读者在读完你的文章之后掩卷深思。

如《父亲》一文的结尾:“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人天相隔,骨肉永离。爸爸,您在哪里?您在哪里?我无语问苍天,无语问苍天啊!


4
总结概括

在结尾时对全文作简单的总结,揭示事件的意义,点明题旨,深化中心。

5
抒情言志

结尾用抒情的语句,阐发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直抒胸臆,情感浓烈,感人肺腑,表达作者的愿望和志向,并紧扣题旨,往往能打动读者,引起共鸣。



声明:本文来源于人教版初中语文,转载出于传递信息和学习之目的。

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猜您喜欢往期精选▼


部编语文七年级知识汇总(2.26.整理)

部编语文八年级知识汇总(2.26.整理)

部编语文九年级知识汇总(2.26.整理)

班主任工作汇总(2.27.整理)

中考名著知识汇总(2.27.整理)

中考语文知识汇总(2.27.整理)

古典诗词古典文学(2.28.整理)

传统文化知识汇总(2.28.整理)

初中作文指导 (2.28.整理)

学生习作(11.5.整理)

部编初中语文新教材目录(7-9年级完整版)

寒假预习 | 部编版七下、八下、九下电子课本完整版

初中语文新教材指定阅读名著,寒假读起来!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伊人频道



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

欢迎收藏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

  更多学习资料,击下方阅读原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