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日一练|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2)

点击关注 👉 伊人频道 2021-10-25


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阅读字数:约1 250字   建议用时:20分钟   分值:19分  考查题型:第4题

作者点击: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曾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当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后在北京做编剧,写过剧本,参与过改编京剧《沙家浜》。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作品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逝水》,文论集《晚翠文谈》等。

人物形象:闻一多先生性格强烈坚毅,个性十足,有爱国情怀,教学严谨,方法灵活,学识渊博,鼓励创新,提倡自由学风。

①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②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待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整天把自己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簃”,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③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④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⑤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⑥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儿”。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的、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摁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⑦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全世界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诗。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⑧我颇具歪才,善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了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1.本文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些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为了突出闻一多先生上课的风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举例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意,说说第⑥段中加点词语“叫座儿”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①②段用了两个事例来体现“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个事例。(4分)[答题技法详见P82考点解读]

事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汪曾祺为同学代笔写的读书报告为什么会受到闻先生的赞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语文核心素养:写作素养】 请你发挥想象,把闻一多先生教古代神话时学生听课的情景描写出来。(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和一个成语,60字左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字音:灼灼(  ) 暇(  ) 博弈(  ) 袅袅(  ) 

胡诌(  ) 簃(  ) 髭(  )  斐然(  )

微字典:【有声有色】 形容表现得十分生动。

【人云亦云】 人家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积妙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美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鱼雷”闻一多 (叶兆多)

阅读字数:约1 390字   建议用时:15分钟   分值:15分  考查题型:第1题

阅读提示:对于闻一多,我们了解的更多的是他写新诗,他被特务暗杀,而对于他做学问,尤其是考订古典文献,却所知甚少。

郭沫若说他是一枚钻进“古代”的肚子,将“古代”炸个稀巴烂的“鱼雷”,这是为什么呢?读读下面的文章,也许你会认识一个别样的闻一多。

①郭沫若对闻一多先生有个很新奇的比喻,说他虽然在古典文献里游泳,但不是作为一条鱼,而是作为一枚鱼雷,目的是批判“古代”,钻进“古代”的肚子,将“古代”炸个稀巴烂。

②闻一多的著名,是因为写新诗,因为被特务暗杀,这两件事都具有轰动效应。而容易被人忽视的,却是他的做学问,是他对古典文献所做的考订工作。

③闻一多的有趣,在于他做学问的极端。大多数的时间里,他都是个地道的书虫,是在“故纸堆里讨生活”。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文学院落脚蒙自,闻一多在歌胪士洋行楼上埋头做学问,除了上课、吃饭,几乎不下楼,同事因此给他取名为“何妨一下楼主人”。按照我的想法,闻一多之所以会走做死学问这条路,多少和他赌气有关。

④闻一多显然想让那些老派的教授明白,新派出身的人研究古典文献不仅可能,而且会做得更出色。他身上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他认为中国的旧书中,压根儿就没有一点值得保留的东西,声称自己深入古典,是为了和革命的人里应外合,把传统杀个人仰马翻。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是那样让他如痴如醉,其痴迷程度和任何有考据癖的学者相比毫不逊色,他走的是最正统的学术道路,从训诂和史料考订下手,为一个字、一个词大坐冷板凳。

⑤认真研究闻一多学术思想的人并不是很多,首先是个难度问题,没有点儿学问基础,根本不明白他说了些什么,考据文章对于外行来说犹如天书。今天的人性情大都浮躁,不可能像他那样陷进去。今天从事古典文献研究的人并不在少数,以研究条件而论,要比闻一多时代不知强多少倍。可惜多数人只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当教授而刻苦,学问成了吃饭的本钱,成了谋生的手段。

⑥闻一多对神话的研究,对《诗经》《楚辞》的研究,对唐诗尤其是杜甫诗的研究,都达到了前人所未至的境界。这也许和他曾留学接受西方教育有关。他似乎一直在努力寻找蕴藏在传统中的现代根源。他计划写一本具有独到见解的《中国文学史稿》,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留下了许多未完稿的笔记。文学发展中的民间影响和外来影响,是闻一多关注的焦点,他不但研究文化人类学,而且还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原始社会。在方法上,既有最地道的朴学传统,又不缺乏世界最新的人文研究成果。朱自清先生对闻一多的评价很高,认为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年龄相仿的专家学者,很少有人能与之相匹敌,可惜英年早逝,被暗杀时才48岁,正是最应该出成绩的年龄。

⑦说闻一多是一名斗士,应该没有问题。他似乎对“死”有特殊的兴趣,做的是死学问,下的是死功夫,面对的是永恒的死亡。

⑧闻一多一定非常喜欢“涅槃”这个词,在此境界,贪、嗔、痴,与以经验为根据的自我,都已灭尽,不复存在,于是达到了寂静、安稳和常在的状态。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一头扎进古典文献,在绝望中获得永生,在枯燥里获得快乐。他写诗、做学问,后来投身民主运动,都是为了获得爆发的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闻一多始终是一名斗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⑨李公朴被暗杀以后,很多人告诉闻一多,他已经被列入黑名单,形迹可疑的特务就在他家门前闲逛,而且派人送了恐吓信进来。闻一多如果理智一些,就不会出席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但是他并不承认这就是中国的铁定现实,不愿意在独裁者面前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在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上,闻一多定有一种寂寞之感,他没有料到偌大的昆明,只有他一个教授来出席这样的纪念活动。

⑩闻一多在会上的演讲成为民主的绝唱,他离开会场不久,就被暗杀在大街上。

1.闻一多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年龄相仿的专家学者不能与之匹敌的成就,其成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3分)[答题技法详见P82考点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闻一多在“故纸堆里讨生活”,应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题目具有什么含义?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文核心素养:思维发展素养】 在谈及今天“认真研究闻一多学术思想的人并不是很多”时,作者深有感触:“今天的人性情大都浮躁,不可能像他那样陷进去。”请联系现实,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字典:【考订】 考据订正。

【涅】 佛教用语,原指超脱生死的境界,现用作死(多指佛或僧人)的代称。

【人仰马翻】 形容在交战中大败的狼狈样。

【里应外合】 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积妙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美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解读与答案详析

闻一多先生上课

1.①性格强烈坚毅;②治学专心;③写字爱用秃笔,一笔不苟;④讲课“图文并茂”,条理严密。

2.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比如,写闻一多的语言,“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就是正面描写;而写他教古代神话,“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的、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就是侧面描写。

3.原意为(戏剧、影片或演员)能吸引观众,看的人多。这里指闻一多的古代神话课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来听课的学生很多。

4.事例一:前往云南时,他把胡子留起来,并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

事例二:专心治学,整天把自己关在图书馆里。

考点解读

考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解读】

概括分为一般概括和高度概括两种。一般概括,就是用一到两句话对文章的主要事件或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考查的重点是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高度概括,顾名思义,就是用一个词或几个词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主要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变化等。

【技巧点拨】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提取关键句法。提取文章的主旨句、抒情句、议论句等,作为概括性文字。

2.分层合并法。把文章分为几层,然后分别概括各层的意思,最后把这些意思合并起来。

3.组合要言法。概括、摘取或组合文中的关键性句子或词语,再加以综合表述。适用于内容基本清晰,而中心句、关键句等不太突出的文章。

4.自主概括法。即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适用于那些提炼文章的中心、概说文章的风格、概括作者的观点、给文章加上标题等题目。

5.因为汪曾祺对李贺的诗歌的特点分析准确形象,说法新颖有创意,没有人云亦云,闻一多等西南联大很多教授都很赏识这种学生。

6.示例:学生们一个个坐得极为端正,目不转睛地看着闻一多先生。闻一多先生也是全神贯注,在教室里踱着步子,慢慢品读着古代神话。学生们认真地听讲,仔细地做笔记,就像春雨中的小苗,接受着闻一多先生知识的灌溉。

 “鱼雷”闻一多

1.[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本题要求概括闻一多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成就,阅读文章,可知文章第⑥段重点说明了这一问题。具体分析第⑥段,梳理脉络,概括回答即可。

[答案] ①对神话及《诗经》《楚辞》和唐诗尤其是杜甫诗有很深入的研究;②关注文学发展中的民间影响和外来影响;③不但研究文化人类学,还能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原始社会。

2.[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含义。解答时,先解释句子的字面意思,然后说明其深意和其中蕴含的情感。“故纸堆”指闻一多研究的是“古典文学”,做的是“训诂和史料考订”;“讨生活”本指谋生,这里指闻一多对研究极端痴迷,闻一多“除了上课、吃饭,几乎不下楼”,仿佛他就生活在“故纸堆”里一样。分析出这些后加以概括即可。

[答案] “故纸堆”是说闻一多做的是训诂和史料考订工作,研究对象是古典文献。“讨生活”是指他对研究工作如痴如醉,做学问达到了极致,除了上课、吃饭,几乎不下楼。

3.[解析] 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要结合标题的妙处和作用技法,并联系文意加以分析。“鱼雷”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点明闻一多做学问是为了深入古典和革命的人里应外合,把传统杀个人仰马翻,同时点明他的斗士身份,作用依照标题的作用筛选回答即可。

[答案] 含义:既点明了闻一多先生做学问是为了深入古典和革命的人里应外合,把传统杀个人仰马翻,又揭示了闻一多是一个革命的斗士。作用:①总领全文,揭示主旨;②概括闻一多的精神品质。

4.[解析] 本题考查拓展迁移能力。解答这种题型,一般要做到观点明确,态度鲜明,一般采用“观点+分析”的模式。本题要抓住闻一多和今天的人的区别进行分析。

[答案] 示例:闻一多先生研究古典文献是为了推翻传统,为了战斗,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让他如痴如醉,让他甘心为了一个字、一个词大坐冷板凳,所以他在古典文献的研究领域取得了无人能比的成绩,他是一个真正的学问家。而在当今社会中,由于受到名利等的诱惑和大环境的影响,浮躁之风盛行,缺少了像闻一多这样的真正的学问家,但我们又从袁隆平以及投身到航天事业的科学家身上,看到了希望,相信有了他们的引领,浮躁之风会逐渐减弱,真正的学问家会越来越多。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出于传递信息和学习之目的。

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猜您喜欢往期精选▼


部编语文七年级知识汇总(2.26.整理)

部编语文八年级知识汇总(2.26.整理)

部编语文九年级知识汇总(2.26.整理)

班主任工作汇总(2.27.整理)

中考名著知识汇总(2.27.整理)

中考语文知识汇总(2.27.整理)

古典诗词古典文学(2.28.整理)

传统文化知识汇总(2.28.整理)

初中作文指导 (2.28.整理)

学生习作(11.5.整理)

部编初中语文新教材目录(7-9年级完整版)

寒假预习 | 部编版七下、八下、九下电子课本完整版

初中语文新教材指定阅读名著,寒假读起来!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伊人频道



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

欢迎收藏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

  更多学习资料,击下方阅读原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