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日一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4)

点击关注 👉 伊人频道 2021-10-25


每日一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3)

每日一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2)

每日一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1)





十六、文言文阅读。(10分)

初六日,晨餐后,作二诗别郑、杨诸君。郑君复强少留,以一诗酬赠焉。遂下山,西南一里入大道,东南一里过南溪桥。南溪之由高峙桥东,有水自西南直上逼西麓,绕山东北入漓去,石梁跨其上,即所谓南溪也。白龙洞在山椒。累级而上,洞门高涨,西向临溪,两石倒悬洞口,岂即所谓白龙者耶?洞下广列崇殿,仰望不知为洞。内有自然之龛,置千手观音。前临殿室之上,环瞻洞顶,为此洞最胜处。

注:①漓:漓江。②石梁:石桥。③山椒:山顶。④:沿着层层台阶。⑤龛: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阁子。

1.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西向临溪        便扶向路

  B.洞下广列崇殿    请广于君

  C.千手观音      或置酒而招之

  D.瞻洞顶        环堵萧然

2.下列各选项,与“为此洞最胜处”中的“为”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B.中轩敞者为舱

  C.自以为大有所益

  D.山峦为晴雪所洗

3.翻译句子。(2分)

 绕山东北入漓去,石梁跨其上,即所谓南溪也。

 

4.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沿途所经之地有哪些特点?(2分)

 

十七、文言文阅读。(10分)

胡仲尧,洪州奉新人。累世聚居,至数百口。学舍于华林山别墅,聚书万卷,大设厨廪,以延四方游学之士。南唐李煜时尝授寺丞。雍熙二年,诏旌其门闾。仲尧诣阙谢恩,赐白金器二百两。淳化中,州境旱歉,仲尧发廪减市直以振饥民,又以私财造南津桥。太宗嘉之,除本州助教,许每岁以香稻时果贡于内东门。五年,遣弟仲容来贺寿宁节。召见仲容,特授试校书郎,赐袍笏犀带,又以御书赐之。

(选自《宋史·二百一十五》)

注:①构:建造。②厨廪:厨:厨房。廪:粮仓。③庆祝帝王生日的节日。④仲容:胡仲尧的弟弟。⑤试校书郎:官职名称。

1.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延四方游学之士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又以私财造南津桥              造饮辄尽

C.本州助教                    攘除奸凶

D.每岁以香稻时果贡于内东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2.下列各选项,与“以延四方游学之士”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C.扶苏以数谏故

D.不敢出一言以复

3.翻译句子。(2分)

仲尧诣阙谢恩,赐白金器二百两。

4.根据选文内容简要概括胡仲尧为百姓做了哪些事情?(3分)

十八、文言文阅读。(10分)

业兴好坟籍,鸠集不已,手自补治,躬加题帖,其家所有,垂将万卷。览读不息,多有异闻,诸儒服其渊博。性豪侠,重意气。人有急难,委之归命,便能容匿。与其好合,倾身无吝。若有相乖忤,便即疵毁,乃至声色,加以谤骂。性又躁隘,至于论难之际,高声攘振,无儒者之风。每语人云:“但道我好,虽知妄言,故胜道恶。”务进忌前,不顾后患,时人以此恶之。至于学术精微,当时莫及。21教育网

(选自《魏书·列传·七十二》,有删改)

注:①业兴:人名,李业兴。②坟籍:古代典籍。③容匿:收留藏匿。④好合:情投意合。⑤吝:当用的财物舍不得用,过分爱惜。躁隘:急躁偏狭。

1.下列各选项,与“其家所有,垂将万卷”中的“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其真无马邪

  B.门人弟子填其室

  C.安陵君其许寡人

  D恕乎

2.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业兴好坟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B.手自补治,躬加题帖  万钟于我何加焉

  C.其家所有,垂将万卷  上使外将兵 

  D.每语人云            此中人

3.翻译句子。(2分)

  但道我好,虽知妄言,故胜道恶。

4.你认为李业兴是怎样的人?(2分)


十九、文言文阅读。(10分)

孔子游于太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

(选自《列子·天瑞》)

注:①郕: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范县一带。②鹿裘带索:形容衣着粗陋,多指隐士之服。③贵:尊贵。④终:最终。⑤宽:宽慰。

1.下列各选项,与“鼓琴而歌”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B广起,夺而杀尉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2.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琴而歌               公将鼓之。

  B.以男为贵             既克,公问其故。

  C.贫者士之常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D.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3.翻译句子。(2分)

  先生所以乐,何也?

4.用自己的话说说荣启期“乐”的原因是什么?(2分)

二十、文言文阅读。(10分)

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雠,遂立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数也。2·1·c·n·j·y

(选自《荀子·仲尼》,略有删改)

注:①倓(tán)然:形容安然不疑。②高、国:高氏、国氏,是齐国两大贵族,世代都是齐国的上卿,地位十分尊贵。③书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个里,每个里分别立社。把社内人口登录在簿册上,称为书社,因而“书社”指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与土地。④秩秩:秩序。⑤霸王:称霸。

1.下列各选项,与“夫孰能亡之”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借旁近与之

  B.公将驰之

  C.余闻之也久

  D.于厅事之东北角

2.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是天下之大知也         孰为汝多知乎  

  B.忘其怒,出忘其雠     安求其能千里也

  C.则莫之能亡也           河曲智叟亡以应 

  D.非幸也,数也           扶苏以数谏故

3.翻译句子。(2分)

  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

4.作者认为齐桓公不能亡国的原因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十六【参考译文】初六日早餐后,作了两首诗辞别郑、杨诸君。郑君又强逼着稍作停留,用一首诗回赠给我。于是下山,向西南一里走上大道,往东南一里过了南溪桥。南溪的山高高耸立在桥东,有水流自西南流来一直向上逼近西麓,绕到山的东北流入漓江去,石桥跨在水上,就是所谓的南溪了。白龙洞在山顶。沿层层台阶上去,洞口高张着,朝着西边面临溪流,两块岩石倒悬在洞口,莫非就是所谓的白龙吗?洞下排列着许多高大的殿宇,抬头望去不知道是山洞。里边有自然形成的石完,安放着千手观音。站在前边面临殿堂之上,环顾洞顶;是此洞最优美之处。

1.(3分)C【解析】A项中的两个“向”,前者译为“朝着”,后者译为“从前的,旧的”。B项中的两个“广”,前者译为“大”,后者译为“扩充,增广”。C项中的两个“置”,前者译为“安放”,后者译为“”。D项中的两个“环”均译为“环绕,围绕”。

2.(3分)【解析】题干所给句子中的“为”,译为“是”。A项中的“为”,译为“做,干”。B项中的“为”,译为“是”。C项中的“为”,译为“以为,认为”。D项中的“为”,译为“被”。

3.(2分)绕到山的东北流入漓江去,石桥跨在水上,就是所谓的南溪了。

4.(2分)作者途径之地2里有余,沿途有高山、溪流,有石洞殿宇,自然佛像,美不胜收。

【解析】通读语段,从“西南一里”“东南一里”“南溪之由高峙桥东,有水自西南直上逼西麓”可知,作者途径之地2里有余,沿途有高山、溪流。从“洞下广列崇殿”“内有自然之龛,置千手观音”可知,途径有石洞殿宇,自然佛像,美不胜收。


十七、【参考译文】胡仲尧,洪州奉新人。世世代代都住在一起,整个家族有几百人。胡仲尧在华林山别墅(庄园)建造学堂,那儿聚集了上万卷书,设置了大厨房和大粮仓,用来邀请四方游学之士来这交游讲学。南唐后主李煜当时曾经授予他寺丞一职。宋代雍熙二年,皇帝下诏书表彰他们这个大家庭。胡仲尧到朝廷感谢皇上恩情,皇上赐予他白金器二百两。淳化年间,洪州境内遭遇干旱而歉收,胡仲尧打开他家的米仓(平价卖粮或无偿发放粮食)以降低物价,又用自家私人的钱修建南津桥。宋太宗嘉奖他,授予他洪州助教一职,胡仲尧答应每年稻谷、水果成熟了的时候把这些东西进贡给内东门司。淳化五年,派他的弟弟胡仲容前来庆贺寿宁节。皇上召见胡仲容,特别授予他试校书郎,赐予他袍笏犀带,还把御书赐予他。

1.(3分)D【解析】A中的两个“延”,均译为“邀请”。B项中的两个“造”,前者译为“制造”,后者译为“往,到”。C项中的两个“除”,前者译为“授予,后者译为“清除,去掉”。D项中的两个“许”,前者译为“答应”,后者译为“处所,地方”。

2.(3分)B【解析】题干所给句子中的“以”为介词,可译为“用来”。A项中的“以”为介词,译为“用,拿”。B项中的“以”表目的,译为“来,用来”。C项中的“以”表因果。D项中的“以”表修饰,译为“而,来”。

3.(2分)胡仲尧到朝廷感谢皇上恩情,皇上赐予他白金器二百两。

4.(3分)建学舍;救济饥民;出资造桥。

【解析】通读语段,从“构学舍于华林山别墅,聚书万卷,大设厨廪”“发廪减市直以振饥民,又以私财造南津桥”可以看出,胡仲尧为百姓做了三件事:建学舍,救济饥民,出资造桥。


十八、【参考译文】李业兴爱好书籍,收集不已,亲手补治残缺,亲自加以题帖,家藏书籍,积攒将近万卷。而他则读书不止,常有异事发现,众儒者佩服他的学识渊博。李业兴性格豪爽侠义,重义气。如人家有急难,投奔他那里,他便收留藏匿。人家与他情投意合,他便能倾注身心,绝不吝啬。如有矛盾,他便会中伤别人,以至于怒形于色,横加诅骂。性情又很急躁偏狭,以至于辩论的时候,高声粗语,伸拳振臂,没有儒者风度。他经常跟别人说:“只要说我好,虽然我明知那是假话,但比说坏处强。”只求进职,忌讳他人比他强,做起事来不问后果,当时的人因这一点,厌恶他。但他学术精深的程度,当时无人能赶得上。

1.(3分)A【解析】题干所给句子中的“其”为代词,相当于“他”。A项中的“其”表反问,相当于“难道”。B项中的“其”为代词,相当于“他”。C项中的“其”为助词,相当于“可要”。D项中的“其”表推测,相当于“大概”。

2.(3分)D【解析】A项中的两个“好”,前者译为“喜欢,喜爱”,后者译为“美丽”。B项中的两个“加”,前者译为“增添”,后者译为“益处”。

C项中的两个“将”,前者译为“将近”,后者译为“带”。D项中的两个“语”,均译为“告诉”。

3.(2分)只要说我好,虽然我明知那是假话,但比说坏处强。

4.(2分)李业兴是一个知识渊博、豪爽侠义,但性格急躁偏狭的人。

【解析】通读全文,从“诸儒服其渊博”“人有急难,委之归命,便能容匿”“高声攘振,无儒者之风”可以看出李业兴是一个知识渊博、豪爽侠义,但性格急躁偏狭的人。


十九、【参考译文】孔子在泰山游览,看见荣启期行走在郕邑的郊外,穿着粗皮衣,系着粗麻绳,一面弹琴,一面唱歌。孔子问道:“先生这样快乐,是因为什么呢?”荣启期回答说:“我快乐的原因很多:大自然生育万事万物,只有人最尊贵;而我既然能够成为人,那自然就是我快乐的第一个原因了。人类中有男女的区别,男人受尊重,女人受鄙视,所以男人最为贵;而我既然能够成为男人,那自然就是我快乐的第二个原因了。人出生到世上,有没有见到太阳月亮、没有离开襁褓就夭亡的,而我既然已经活到了九十岁,那自然就是我快乐的第三个原因了。贫穷是读书人的经常状况,死亡是人的最终结果,我安心处于一般状况,等待最终结果,还有什么可忧愁的呢?”孔子说:“说得好!你是个能够自己宽慰自己的人。”

1.(3分)C【解析】题干所给句子中的“而”表并列。A项中的“而”,表转折。B项中的“而”,表承接。C项中的“而”,表并列。D项中的“而”,表修饰。

2.(3分)C【解析】A项中的两个“鼓”,前者译为“弹”,后者译为“击鼓”。B项中的两个“故”,前者译为“所以,因此”,后者译为“原因,缘故”。C项中的两个“常”,前者译为“经常,常常”,后者译为“平常,普通”。D项中的两个“行”,均译为“走,行走”。

3.先生这样快乐,是因为什么呢?

4.(2分)能够宽慰自己。


【解析】通读语段,从孔子“能自宽者也”可以看出,荣启期快乐的原因是能够宽慰自己。

二十、【参考译文】那齐桓公掌握了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谁还能灭掉他呢?他毫不怀疑管仲的才能,坚定不疑地把国家托付给他,这是天下最大的智慧。安稳后忘掉了自己危急时的愤怒,忘记了管仲曾经射了自己一箭,最终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是天下最大的决断。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样国内的亲族就没有人敢嫉妒他了;又给他高氏、国氏那样的尊贵地位,这样朝廷上的大臣没有谁敢怨恨他;给他三百社的封地,而富人没有谁敢与他为敌;高贵的、卑贱的、年长的、年轻的,都非常有秩序地随着齐桓公去尊重他;这些都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诸侯只要掌握了像这样的一个关键,就没有人能灭掉他;何况齐桓公全部掌握了这几个关键,又怎么可能被灭掉呢?他称霸诸侯,是理所当然的啊,不是侥幸得来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啊。

1.(3分)C【解析】题干所给句子中的“之”为代词,相当于“他”。A项中的“之”为代词,可译为“他”。B项中的“之”为代词,相当于“他们”。C项中的“之”为代词,相当于“这件事”。D项中的“之”为助词,相当于“的”。

2.(3分)A【解析】A项中的两个“知”,均译为“智慧”。B项中的两个“安”,前者译为“安稳”,后者译为“怎么”。C项中的两个“亡”,前者译为“灭亡”,后者译为“没有”。D项中的两个“数”,前者译为“计数”,后者译为“屡次,多次”。

3.(2分)那齐桓公掌握了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谁还能灭掉他呢?

4.齐桓公知人善用,能克制自己不记旧仇,不多疑,掌握了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

【解析】通读语段,从“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雠”可以看出齐桓公知人善用,能克制自己不记旧仇,不多疑,“有天下之大节焉”。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伊人频道



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

欢迎收藏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

  更多学习资料,击下方阅读原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