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之《爱上语文》1-12集汇总
为什么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样的教育理念,又该如何融入实际教学中?敬请关注《百家讲坛》系列节目《爱上语文》第十集《文字背后见人心》。
在中华文化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词歌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等。这些诗词承载了诗人们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和人生格局。他们的作品流芳百世,而他们的为人更为后世所敬仰!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只有当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才能读懂这些诗人们的伟大。那么,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样的教育理念该怎么融入实际教学之中?这种教育理念对于莘莘学子们,又会起到怎样的积极影响呢?
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老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爱上语文》第十集《文字背后见人心》。
语文是什么?有人这样说:
语文——
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
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
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
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
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
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
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
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
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
诗意的表达,诉说着语文的思想之美、人性之美、文化之美。正如语文教育大家顾黄初先生说的那样:“语文这个工具,作为信息的载体,它在实际运用中总是承载着人们所要表达的情、意、理、趣的。因此,在语文学科中,学习语文同时也学到了人们通过语文工具所表现出的情、意、理、趣,这是语文的重要特点。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
点击视频即可收看《爱上语文》第十集《文字背后见人心》。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王国维先生立足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高度,为后世提出了做学问的三种境界。分别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种境界,三种感受,三种成就。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教授认为,学习语文、学好语文,也必经过这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是层层递进、层层超越的。登高望远,我们有了更加高远的志向;锲而不舍,志向有了更强有力的翅膀;豁然开朗,我们便能在不断的磨砺中,获得巨大收获。
在《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故事,就是学习语文的这三种境界,最好的例证。香菱用功学诗,正是因为她爱诗,虽然过程艰辛,但是却实现了她个人的突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正是有了“踏破铁鞋”、锲而不舍的这份决心,香菱才从一个初窥门径的诗词爱好者,成长为一个让众人交口称赞的“小诗人”。那么,今天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具体去理解这三种境界?学习语文、爱上语文,又能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收获呢?
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爱上语文》第十二集《语文学习的三重境界》。
点击视频即可收看《爱上语文》第十二集《语文学习的三重境界》。
完
声明:本文来源于王崧舟。转载出于传递信息和学习之目的。
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伊人频道
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
欢迎收藏分享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