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阶段检测试题卷(二)
(分数:100分 含书写分3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是(▲)(3分)A.禁锢(gù) 私塾(shú) 佶(jié)责 油光可鉴(jiān)B.踱(duó)步 胆怯(qiè) 陶冶(yě) 催(cuī)枯拉朽C.教诲(huì) 沿溯(sù) 悄(qiǎo)然 殚(dān)精竭虑D.黝(yòu)黑 平仄(zè ) 翘(qiào)首 眼花缭(liáo)乱2.古诗文名句积累。(12分,第(1)-(6)题每空1分,第(7)题2分)(6)王维的诗“诗中有画”,例如《使至塞上》中“ ① , ② ”一联,构图有面有点,线条简洁明快,景象既苍茫辽远,又给人以亲切温暖质感。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 ③ , ④ ,盖竹柏影也”用水草交错描摹月下竹柏之影,意境幽远,极具画面感。(7)下列诗句与“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所倡导的人生信念相符的一项是(▲ )A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B烈士暮年,壮心不已。C.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D.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3.请用一句话归纳下列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3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种媒介(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调查还发现,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0—17周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也有所增长。具体来看,未成年人群体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最高,9—13周岁少年儿童和0—8周岁儿童的听书率相差不大。同时,听书的方式也很多样。我国成年国民中,选择通过移动有声应用软件平台听书的人最多,选择通过广播和微信语音推送听书的也占一定比例。余秋雨:有一个通行的说法,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诗人。这种说法遇到了一个小障碍:“第一个"之前,中国己经有了《诗经》。《诗经》很了不得。这三百多首诗,体现了中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我一直认为,古代比现代史有诗意,《诗经》就是最早的证据。请大家品味一下“诗经”这两个字。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已经“以诗为经”,把《诗经》当作族群精神的经典。发展了几千年之后,我们现在重新向往一种诗化的生活,希望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的诗意,使精神不再苦涩,使生活不再窘迫,这就是连现代西方人也十分迷醉的所谓的“诗意的栖居”。《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的诗体,用如此简洁的汉语短句表达出如此经典的喜怒哀乐,又表现得那么大气从容,实在让人佩服。现在不少人呼吁让孩子从小读古代经典,开了好多的篇目,但奇怪的是,居然没有《诗经》。可见那些人只愿意向孩子灌输教条,而不是诗情。但是,《诗经》虽好,却没有任何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诗人。《诗经》中虽然也有少量署名,但我们认为那是对集体创作所采取的一种个人署名方式,本质上还是集体创作,还是以指向一个个明确的人。《诗经》是一种集体话语,到了屈原,变成了个体的话语,这就使他成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丛治辰:秋雨老师,您曾在一本书中说过,《诗经》第一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而屈原第—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人。余秋雨:诗人有一种个体精神的审美自立。诗人的自立需要有一种自然环境的诱发。例如,树木幽深处的花开花落,奇山怪水处的似梦似幻,巫风浓郁处的神人对话,大江险峻处的生死抗衡……正是这一切,熏陶着他。结果,黄河流域的“平原小合唱”,变成了长江流域的“悬崖独吟曲”。屈原与诸子百家也不一样,诸子百家中很多人都有一种“大道尽在我心”的导师形态,教主形态,像一尊尊雕塑一样矗立在门徒们面前,等待他们提问。屈原正好相反,他觉得自己有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他不知道用什么去训导比尔呢。他要呈现的,是自己内心的全部苦恼、哀怨、分裂。他没有雕塑般的坚硬,而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他不认为世间有多少通用的哲理,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万小龙:说到这里,我想应该把“诗人”放在一个更高的人生坐标上,并非只是一个写诗的人,而是一个在生命整体上充满诗人气质的人。余秋雨: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在屈原之前还没有出现。其实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两种诗人。一种只是“写诗的人”,看到云,看到水,他就冒出了写云、写水的诗句;另一种人则相反,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他的思维、情感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让人痴迷的天籁。4.下列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下那个是( )(3分)A.《诗经》被我们先人当做族群精神的经典,体现了我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B.文中提到孩子们的经典阅读篇目没有《诗经》,意在批评家长漠视传统文化。C.“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表明屈原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D.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目的在于说明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5.《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诗人”的解释是“写诗的作家”。根据上文的观点,写出对“诗人”一词新的理解。(2分)6. 有人说:“有用之知识,是让你活着;无用之诗,是让你活得美。”你赞同这种说法吗?结合全文,并联系你的生活体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发心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7.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补充完整。(2分,每空1分)8.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5分)(1)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3分,提示:从修辞手法的角度)(2)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2分,提示:从词语的角度)9.文中“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2分)10.读了本文,联系作者的成就,谈谈对文章结尾“这是我的起点”这句话的理解。(4分) 11.“绕”与“覆”两词分别从“ ”和“ ”两个方面传达出夜荷的神韵。(2分)12.指出诗歌后两句的表现手法,分析其作用。(3分)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注释】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先君:这里指苏洵。祥:吉祥之兆。主:以……为主,着重于。当涂:地名。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14.用“/ ”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15.文中“赐”“付”都是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4分)16. 针对下面材料中小文的说法,请你以同学的身份,在他的QQ空间上写一段话,发表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达得体,100字左右。(3分)小文很想代表学校参加乐清市首届“成语听写大赛”,花了不少时间去准备,结果却在学校的选拔赛中落选,只能当一名替补队员。他在QQ空间发了一条消息:“花了这么多时间,才当个替补队员,有什么劲,我才不去呢。”要求:①根据你的理解和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1.(3分)C 2.(12分)(1)山山唯落晖(2)柴门何萧条(3)岂不罹凝寒(4)①鸢飞戾天者;②窥谷忘反(5)富贵不能淫(6)①大漠孤烟直,②长河落日圆。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水中藻荇交横(7)B 3.(3分)示例: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率双增,有声阅读成为新的增长点。5(2分)在生命整体上充满诗人气质的人(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6. (4分)示例1:同意。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当然是有用的,它可以让我们好好地活着。“诗”对物质生活而言,确实没有实质性的用处,但是它可以让生命具有诗人气质,让我们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诗意,过一种诗化的生活,拥有诗性,活出诗情。诗,可以让我们与众不同。示例2:不同意:诗,当然可以让我们活得美。这个“美”是精神的、气质的,它确实可以让我们在尘世中"诗意地栖居”。但是知识未必只是让我们“活着”。知识也可以让找们活得“美”。“知识改变命运”“美美地生活”就是这个道理,示例3:需要辩证地看待。知识可以创造财富,也可以让我们活得美,诗,可以让我们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诗意地栖居”,这本身就是“有用”。它们都是有用的,都可以让我们活得美。 评分标准:共4分,观点1分,理由3分,言之有理即可。7.(2分)蘸酒写字进行期末考试。用小楷字借书。(2分,每空1分)8.(5分)(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典型的细节,写出了老师对我的关爱,体现了书法对我的文化启蒙和激励作用。(答出修辞手法1分,分析表达效果2分,共3分)(2)用“弯”“捡”“捧”等动词,形象地写出了乡人对字纸的恭敬之情。(2分)9. (2分)补充强调农夫和渔民都不识字,突出乡人对字纸及文化的敬重,深化文章主旨,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对作者家乡浓郁的文化氛围留下深刻印象。(3分)10. (4分)童年时老师的关爱,激发了“我”对书法的热爱,打下了“我”书法的功底;乡人对字纸的敬惜,以及家乡浓郁的文化氛围,启蒙了我对文学和文化的热爱。这一切为作者日后成为著名的学者和作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3分)12.(3分)托物言志或融情于物。诗歌前两句写的是花好月圆,而后两句突然转写花之自悼。这花之自悼实为人之自悼,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早年零落的感慨。14. (2分)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15. (4分)“赐”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石砚交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这两个词都寄寓了苏轼对天石砚的珍爱之情。16.(3分)【示例1】我认为你这样说是不对的。虽然你没被选上,但在准备的过程中,你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何况,替补队员也是团队中的一员,同样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也是很光荣的。再说,当替补队员还是有机会上场比赛的,如果不去就太可惜了。【示例2】我觉得你说的有道理。花了这么多时间去准备,既浪费了时间,还耽误了自己的学习。何况,当替补队员,也就是在台下坐坐冷板凳,看别人在台上风光,没多大意思。再说,替补队员基本没什么上场比赛的机会,还是别去了。
声明:本文来源于21世纪教育。转载出于传递信息和学习之目的。
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更多学习资料,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