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确凿(zuó) 蝉蜕(tuì) 缝制(féng) 不求甚解B.感慨(kǎi) 惭愧(kuì) 书塾(shú) 人迹罕致C.轻捷(jié) 秕谷(bǐ) 搓捻(cuō) 混为一谈D.菜畦(qí) 和蔼(ǎi) 绽开(dìng) 小心翼翼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孩子的心理世界与成人是截然不同的,不能用教育成人的方法教育孩子。B.元宵节那天晚上,中山公园里人声鼎沸,许多人拖家带口,前来观看美丽的灯展。C.爸爸的一席话让我恍然大悟,我这才知道自己的确错了,脸顿时红了。D.对于作文中的错字和病句,很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些问题不必太较真。A.市科技馆作为重大科普基础设施,已经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成为我市文明城市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B.恐龙灭绝事件认为是由约6600万年前的一颗陨石撞击地球导致。C.通过观看央视播放的《记住乡愁》节目,使我对中国乡村及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D.虽然好天气让百姓的菜篮子轻松了,却让不少蔬菜批发商、商户和菜农发了愁。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C.英国教育家安妮·沙利文是帮助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她1887年成为海里·凯勒的家庭教师,从此一生致力于对她的教育工作。D.“又酸又甜”“茫茫大雾”“波涛汹涌”“相信自己”,分别是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1) ,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1分)(2)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分)(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常用来表达久别重逢,机会难得的诗句是“ , ”。(2分)(4)《次北固山下》中暗含岁序更替哲理的两句诗是“ , ”。(2分)“你知道么?猫是老虎的先生。”她说。“小孩子怎么会知道呢,猫是老虎的师父。老虎本来是什么也不会的,就投到猫的门下来。猫就教给它扑的方法,捉的方法,吃的方法,像自己捉老鼠一样。这些教完了,老虎想,本领都学到了,谁也比不过它了,只有猫还比自己强,要是杀掉猫,自己便是最强的角色了。它打定主意,就上前去扑猫。猫是早知道它的来意的,一跳,便上了树,老虎却只能眼睁睁地在树下蹲着。它还没有将一切本领传授完,还没有教给它上树。”(2)选文画线句中的前一个“它”指的是 ,后一个“它”指的是 。材料一:2018年6月11日下午,河南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李芳在护送学生回家途中,一辆摩托三轮车闯过红灯向他们急速驶来,她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学生,并奋力将学生推开。目前,4名受伤学生已无大碍,而李芳却因抢救无效于6月13日因公殉职。材料二:近日,一段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引起众多网民的关注。视频中显示,一名女老师用类似一节木棍连续殴打两名男学生,其中一名学生屁股被打10下,另一名学生手心被打了10下,看起来下手很重。(1)根据材料一,请你为李芳老师拟写一段赞美词。(3分)(2)阅读材料二,说说师生之间应该如何相处。(3分)8.前两句中“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12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孔子认为“朋”不是为了叙旧或者喝酒作乐而来的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的人。B.孔子认为“温故”与“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两者要有机结合起来。C.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不符合道的荣华富贵,坚决不予接受。D.子夏提倡“博学而笃志”,意思是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13.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15.选段中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描写了百草园的景色?(各举出一例)(2分)16.除了优美的景色,选段还写了哪几件趣事?(2分)①女儿的钢琴由江恬仪老师启蒙,六岁进小学音乐班,在江老师之外,又多了廖皎含老师教她钢琴,两位老师都对她很好,不只疼她,而且努力想出各种方式让她能在钢琴演奏上进步。②女儿上了国中之后,换了钢琴老师,但跟江老师、廖老师都保持联络。有一回,她去跟廖老师借琴房练琴,练了一阵子让自己休息,却在廖老师摆放乐谱的架子上,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东西。③那是她自己之前写的一份“悔过书”,生嫩的笔迹白纸黑字承诺着:要保持手指站好,要耐心慢练,要专心上课不能心不在焉……最后面是:“如果没有做到,老师可以拒绝教我。”女儿用手机把那张还贴在架上的“悔过书”拍下来,将照片放到“脸书”上,一下子就吸引了许多朋友来按“赞”和加留言。留言中有好几则来自廖老师的其他学生,他们带点兴奋又带点哀怨地说:“啊,我也写过!”没多久,出现了廖老师的留言,说:“这下大家都知道我是个恶老师了!”④女儿的妈妈有点担心,老师是不是生气了?女儿倒是很有自信:“一定不会,廖老师很有幽默感的。”几天后,妈妈和廖老师在电话里聊天,果然老师以玩笑的态度说:“有一个在美国教琴的朋友看到了那张‘悔过书’,还叫我翻译成英文,她要拿去让她那些不认真的美国学生也照着写!”⑤我没有印象自己写过“悔过书”,照理说成长过程一路上犯过那么多错,一定写过,但就是一件都记不得了。或许写了也都是以敷衍的态度写的,没有真正的“悔过”之意,时日久远,就记不得了。但有一桩跟女儿写“悔过书”类似的经验,却在脑中留下无法磨灭的痕迹。⑥小学五六年级吧,跟一位个性暴烈的老师学小提琴,课堂上经常被打,痛苦不堪。有一次上课,我心中充满了怨恨,老师打我,我愈是不愿意好好将他要的声音拉出来。几个回合,老师突然冷静地说:“收琴,别拉了。”我收了琴,鼓足勇气挺胸正眼对着老师。⑦老师说出了我完全没有料想到的话:“琴留着,你走,回家去。罚你一星期不准练琴。”一星期没琴可练,这算是惩罚?老师接着又说:“下星期来,你明白告诉我,还要不要学琴,你说不要,我还你琴,以后就再也不用来了。”⑧老师后面这一段话,我听了,但没有真正听进去,因为心里光想着要赶快趁老师还没有改变心意前离开那里,坐实一个星期不用练琴的“惩罚”。走出老师家门,轻装上阵的快乐,更让我无法真正理解老师到底说了什么。⑨一直到星期天,距离下次上琴课剩下两天时间。再也逃避不了了,也没办法假装忘记了老师交代的:“你明白告诉我,还要不要学琴……”我想了想,郑重其事地下了决心,就这样吧,宁可拼着被老师挥两个巴掌,勇敢地说出来:“不想学了!”⑩对,就是这样,说出来忍两个巴掌,就从每周一次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了。⑪步伐沉重地走到老师家门口,老师开门了,手里提着我的琴盒,眼睛看着我,没说话,显然他没有忘掉上回的事,他认真地在等我的回答。停了一秒钟,我开口说:“对不起,请老师继续教我拉琴。”话说出来,自己都很意外,这不是我准备要讲的,明明我要说的是:“对不起,我不想再学了。”为什么话自己出口前转了弯呢?⑫多年之后,我才理解在老师家门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那时,尽管跟自己都说不明白,但心底深处我察知了如果说“我不想再学了”,老师会有多失望。甚至那当下,我心里也察知了,为什么我那么受不了被老师用旧琴弓抽打肩膀,不是因为痛,而是因为老师打人时表现出的失望。他的失望比琴弓打上身体,更痛。⑬我做错准备了。我准备着忍受老师盛怒下冲动的两个巴掌,但在那当下,我知道不会有那两个巴掌,只会有老师很可能完全无言的,深不见底的失望。(1)他的失望比琴弓打上身体,更痛。(自选角度,赏析这句话)(2)我没有办法面对那样的失望,就是没有办法。(有人认为句中的加点部分与前面的“没有办法”重复,应当删去。你是否赞同?为什么?)20.文章以“那份深不见底的失望”为题目有什么好处?(答出两点即可)(2分)那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终于攒够了钱,急急地去书店买下一本心仪已久的书。走在路上,便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渐渐地沉入情节的意境之中,便浑然忘了身外的一切,只是保持着走路的状态。记得当时从书店回来常走的那条路极僻静,绝少人车,所以可以放心地边走边看。那是一个5月,我家从农村搬进县城。亲戚开着大货车,车后装满了杂乱物什,我就蜷缩于其间。正是上午,汽车穿村过野,便渐渐看惯了不变的风景。忽见身后倚着的纸箱,知其中装着父亲的藏书,便打开,找到那本还未读完的,便于疾行的车后看了起来。直到车停下,才骤然而醒。现在想来,那时那刻,应多看看离乡的路,因为那一走,许多年后才回归。当故乡夜夜入梦的日子,回想当日的离别,正因为有了书,才使得年少的我,心中少了几许愁绪。上大学时,也常常去大操场上边散步边看书。有那么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像往常一样沿着跑道开始读书。在这样美丽的黄昏,别人都在过着精彩的生活,所以大操场上几乎少有人迹。天边云霞灿烂,长风流淌,缓缓地绽放我阅读的背景。正神游书中之时,便觉撞上一人,然后便听到一声低低的惊叫。急抬头,竟愣住,原来被撞的那个女生也正捧着书,看来我们行为相同,只不过相对而行。更为惊奇的是,那女生所看的书与我的竟是同一本!于是我们便有了惊喜,开始讨论起书中的情节来。10年之后的一个晚上,在网上遇见当年的女生,打过招呼,问她现在做什么,她回答在网上看书。然后她对我说:“真想念大学时,行走在黄昏的大操场上,手捧一本书细细地看,周围是轻风流动……”刹那间,远去的岁月又重回眼前。便忽然想起,似乎已有很多年没有那样读过书了,缓慢的脚步踏动着每一份宁静,心却随书中的一切随喜随忧。那一份情怀已在岁月中沧桑遥远,只于回忆中重温一次又一次的静美。有一次坐火车去西部,极遥远的路程,极漫长的过程,临窗而坐,幸好手中有书。在微微的颠簸颤动中,走进那些别人的故事。有时忽而从书中惊回,望向窗外,或浩浩江河,或巍巍山岭,皆在瞬间划过眼睛,飘摇远去。便有了一种惊栖两幻浑不知书里书外的不真实感,别有一番情趣意蕴在心中。有时一本书读罢,而旅途未半,便于车厢中搜寻,找那同样读书之人交换阅读。枯燥的行程,因为有了书的存在而生动起来。而现在的我,读书之时多是或坐或卧,不愿移动半分,虽身静,心却无复当年的恬然与灵动。便明白,有的时候,书依然是那些书,因为阅读方式的不同而感触迥异。是啊,多想在落日的余晖里,踩着一地的红霞,迎着清清的长风,再次走进书卷的清香里,陶醉了梦也陶醉了人生。2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行走着阅读”的几次经历。(3分)22.联系全文,说说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分)23.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24.最后一段写到“我”现在的阅读情形,有什么作用?(2分)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600字左右。
1.C(A.“凿”读音为“záo”;B.“人迹罕致”应为“人迹罕至”;D.“绽”读音为“zhàn”)2.D(“不以为然”意思是“不认为是正确的”。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应为“不以为意”)3.A(B.句式杂糅,应删去“认为是”;C.成分残缺,应删去“通过”或“使”;D.关联词语运用不当,应删去“虽然”)5.(1)夜发清溪向三峡 (2)遥怜故园菊 (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7.(1)示例:亦师亦母,大爱无言。你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舍己救人,用生命把自己对学生的爱谱写成了一曲感动社会、为人师表的英雄赞歌!尖山风啸悲痛绝,五云落泪寄哀思。这是你用生命对师者担当最好的诠释。(2)示例:老师作为我们的长辈,夜以继日地为我们的学习而劳累,我们应该对老师的关爱而感到满足,对老师的尊重是最起码的道德。老师也应理解学生的痛楚,给学生更多的关怀和谅解,对学生的尊重也会使自身得到威望。只有双方互相尊重,才会得到更多的爱。10.(1)生气,发怒 (2)老师传授的知识 (3)坚定 (4)仁德11.(1)温习学过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2)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13.示例:我们应当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让时光白白流逝。15.示例:①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②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③触觉: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④味觉: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17.①女儿把以前写给老师的“悔过书”放到“脸书”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点赞。②“我”小时候学琴时受到老师的惩罚,因为害怕老师的失望而重新学琴。19.(1)示例:这句话运用对比手法,鲜明地表现出老师的失望对“我”的心灵触动之深,比挨打更“痛”,更让人痛彻心扉。 (2)不能删去。加点部分是对前文“没有办法”的反复,强调了“那样的失望”对“我”产生的震撼十分强烈,无法磨灭。20.①标题设置悬念,可以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②标题蕴含着真挚深厚的师生之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21.①坐大货车读父亲的藏书;②上大学时沿着跑道读书;③坐火车去西部的途中阅读。23.景物(环境)描写。渲染温馨甜美的氛围,表达“我”对“行走着阅读”的无限向往之情。24.内容上:将“现在的阅读”与“过去的阅读”进行对比,表达作者对“行走着阅读”的怀念之情。结构上:与开头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声明:本文来源于21世纪教育。转载出于传递信息和学习之目的。
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更多学习资料,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