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考钥匙】解锁中考新考点——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点击关注 👉 伊人频道 2021-10-25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 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 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 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 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


中考新考点


20

杭州

中考

语文




5.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成语“舍生取义”“老骥伏枥”“豁然开朗”分别出自《孟子》、曹操的《龟虽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B.对联“失马真成福  移山未必愚”取材于韩愈的《马说》与《列子》,化用了“伯乐相马”“愚公移山”的典故。

  C.古人常以“加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代称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和六十岁。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比如“愚”是谦称自己,“子”是尊称对方,“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



(2018杭州中考新增考查点)




爆竹

从2018年开始,《杭州市初中毕业升学文化考试说明》明确提出考察知识点,第8条——了解现用教材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2019依旧沿用此点。


1


什么是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具体来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2


传统文化在中考中的考察



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和古诗文方式呈现

  例如,2018初三一模第5题,文学文化常识和名著阅读






3


教材解密

比西天取经的九九八十一难还多一条


                         七上

1、诗歌常用意象。P15

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啼声哀切,又名“杜宇”。

杨花:柳絮。如同浮萍,是漂泊无依的形象。“无情有思”的杨花在愁人的眼中“点点是离人泪”。七下P80“杨花榆荚无才思”中的杨花也是指柳絮。

明月:古诗中多借明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例如:(1)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3)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婵娟:本意指女子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千里共婵娟”。九下P55

桑梓: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九上P125

2、荷花P27

 别称“菡萏”,芙蕖、溪客、碧环、玉环、鞭蓉、水芙蓉、鞭蕖、菡萏(未 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水芝、水华、水芸、水旦等。藕花(八上P149)

3、古代常见法人敬辞和谦辞。P31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前者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

敬辞类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惠顾、惠存、惠赠

   垂问、垂询、垂念、垂爱   

  赐教、赐复

 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明、高邻(对邻居的尊称,九上P121)

  贤弟、贤侄

奉 奉送、奉还、奉劝、奉陪

其他 久仰、劳驾、赏光、赏脸、贵姓、贵庚、大作、大驾

世先生(九上P124):对有世交的平辈的敬称。子(七上P50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曲(九上P128):敬辞,便是对方降低身份。公(九下P49):对人的敬称 

谦辞类

家 家父、家严、家君、家母、家慈

 舍弟(九上P59,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小 小弟、小儿、小女、小店

愚 愚兄、愚见、愚(九下P128,我,谦称)

拙 拙作、拙著、拙见

鄙 鄙人、鄙见

其他 寒舍、见教、见谅  

晚生(九上P125):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谦称自己。我小老(九上P124):老年人谦称自己

4、关于朋友的典故、诗词。P34

伯牙绝弦: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吕氏春秋·本味》

割席断交:管宁①、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②,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③,曰:" 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德行》

5、年龄P50

弱子:幼儿,小孩 八上P130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八上P130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表示成年。九下P126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知天命:五十岁

耳顺:六十

从心所欲:七十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 八下P54

斑白:老人。八下P57

耄老:年老。语出《礼记·曲礼》上:“八九十曰耄。”九下P53

6、《论语》相关文化常识P50

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他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

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

出自于《论语》的成语:“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

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7、中国传统节日P64

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风俗。

8、狼相关成语P107

狼狈为奸、狼奔豕突、如狼似虎、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子野心、鬼哭狼嚎、引狼入室。

9、牛郎织女相关诗词P119

10、《列子》相关文化常识P126

《列子》,列御寇著,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因篇幅有限,下文均呈现条目,如需要具体资料,请留言邮箱,周三(4月17日)统一发送



                          七下

11、中国古代星宿 P11

12、自称、爱称和敬称。P23

13、史家著作P23

14、古代官名P23

15、经P23

16、爱国诗词P47

17、文言文文体—铭、说。P95

18、菊牡丹莲等花P96

19、岱宗P118

20、表示房屋的词P163



八上

21、古代关于“信”的名言和故事。P47

22、古代时间P52

23、诗歌中常见意象P59

24、古代官名P59

25、律诗P61

26、建安七子P70

27、古代度量单位P129

28、阴阳P129

29、《列子》中的寓言故事。P131

30、古代指代战争的词。P136



八下

31、归省P2

32、生旦净末丑P5

33、《诗经》P 65

34、古诗中的雨和花P70

35、《庄子》P116

36、老人各种称谓P120

37、马P122



九上

38、《老子》P20

39、朱子P21

40、自强不息的名言、古诗和故事。P40

41、岳阳楼P44 46

42、婵娟九下P55

43、正史P92

44、三皇五帝P94

45、《易经》P102

46、正气歌P102

47、辰、申P111

48、《水浒传》P110

49、贯P114

50、《儒林外史》P119

52、讳P121

53、文曲星P120

54、星宿P122

55、世先生、我小老、晚生等谦辞敬辞P124

56、《三国演义》P127

57、桑梓P125

58、冠玉、纶巾、鹤氅等服饰配饰 P128

59、胄P128

60、《红楼梦》P131

61、云鬓P142

62、蓬山、青鸟P142



九下

63、烽烟P5

64、年关P19

65、锱铢P27

66、洗三P33

67、官讳P35

68、文庙P36

69、魏碑P36

70、《战国策》P49

71、布衣P50

72、冠P52

73、耄老P53

74、太学P53

75、天狼P56

76、的卢P57

77、蛾眉P58

78、神话人物P96

79、五子行P106

80、《左传》P122

81、牺牲玉帛P122

82、汗青P133


4


小编语

送给老师、家长和学生




2018开启的新考点,2019精彩不断,初三的老师们辛苦付出,愿为您送来一丝帮助,相信很多初一初二正在教授统编教材的老师们也会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课本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如果将统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系统化,相信您会有更大的收获。

家长们更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者,也许您的一次讲起“以前”的故事,便为您的孩子中考助力两分。

对于即将中考的初三学子来说,这样的梳理能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知识点,从容不迫的展开复习。而对于我们初一初二还有更多时间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整合是不是充满了惊喜和期待呢?这仅仅是一把钥匙,祝您开启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宝藏,寻宝之旅,从现在开始吧!


 

  

声明:本文来源于西湖语文转载出于传递信息和学习之目的。

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猜您喜欢往期精选▼


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汇总(12.10.整理)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汇总(7.5.整理)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汇总(12.11.整理)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汇总(7.5.整理)统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知识汇总(12.12.整理)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汇总(7.6.整理)班主任、家长学习资料汇总(上)(7.6.整理)班主任、家长学习资料汇总(下)(12.13.整理)初中名著知识汇总(12.9.整理)2020中考语文知识汇总(上)(7.7.整理)2020中考语文知识汇总(下)(12.14.整理)古典诗词古典文学(12.16.整理)传统文化知识汇总(12.17.整理)初中作文指导 (12.15.整理)学生习作(11.5.整理)
部编初中语文新教材目录(7-9年级完整版)寒假预习 | 部编版七下、八下、九下电子课本完整版初中语文新教材指定阅读名著,寒假读起来!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电子课本)2018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电子课本)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电子课本)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伊人频道



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

欢迎收藏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更多学习资料,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