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视退休6年后,敬一丹怎么样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最人物 Author 最人物出品

2015年之前,她是《焦点访谈》中冷静的质询者,用事实说话,为民请命,让“舆论监督”的风暴震动神州大地;
她是《感动中国》里动情的讲述者,介绍好人,致敬英雄,让人们看到,这世界除了硬邦邦的规则、干巴巴的关系、赤裸裸的利害,还有很多柔软的感动。
2015年以后,她60岁,从央视退休,是母亲、是女儿,也仍然是永远不能到此为止的记录者。
40岁的时候,敬一丹说,如果到了50岁、60岁又被新的梦想“诱惑”,依然会义无反顾地朝它走去。


6年,是一段不算短的时间;
66岁,是一个不再年轻的年纪。
但对于敬一丹来说,“退休”是逗号,不是句号。离终点越来越近,她没有着手退场,而是选择了冲刺。


2015年4月30日,60岁的敬一丹在最后一次主持《焦点访谈》后正式退休

今年初,在接受采访时,敬一丹说:“现在,(采访)一线对于我来说依旧是不可抗拒的。”
她在自传中写道:

我们活着,活着像长江一样古老;

我们活着,活着像长江一样年轻!

或许,这就是一位媒体人的自觉:永远朝前,永远不能到此为止。

起点


在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人物之前,她的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每日清晨,敬一丹家里的收音机便声音大作。
“一旦把他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听着《国际歌》里的唱词,刚记事的敬一丹百思不解:“为什么是我把他们消灭?”(在音律中,“一旦”音同“一丹”)
在那个尚不知广播为何物的年纪,听新闻已经成为她的日常。
或许就在那时,播音员的种子已经种在她的心底。

 童年敬一丹

读小学时,敬一丹与“小小播音员”失之交臂,记忆里那个包着红绸布的话筒依旧珍贵、神奇。
后来她进入中学,在校广播站,终于拥有了话筒前的一席之地。
念念不忘的播音梦由此生根发芽,但人生路上本多波折,岂能事事顺心,好在,这一波三折最终成就了家喻户晓的“央视一姐”。

敬一丹(后排左)全家福

1972年夏天,哈尔滨道外码头上挤满送别的人 ,17岁的敬一丹乘船驶向了她的知青时代。
最初是修路,后来又去盖房子。几经辗转,她成为小兴安岭新胜林场的广播员,每天通过话筒来激励同志们!
广播站很小,只有5平方米左右。但很多年后,在敬一丹的回忆中,那里的话筒依旧是崭新的。
“是上海无线电厂生产的,底座是浅蓝色的,一看就喜欢。”

敬一丹(左)

即使是一个人的广播站,她也要办得像省电台一样,有声有色有秩序。不同栏目有不同内容、不同规划,决不允许领导掰开话筒当喇叭用。
林场广播站有时会转播省电台的内容。某日完工,伙伴问她:“我们在山上听广播,刚刚是你播的还是省台播的?”
敬一丹暗暗得意,又故作镇静道:“是我播的。”
后来,她被调到当地的林业局广播站,很多人说是重用,但她是哭着走的。
在那个令人唏嘘的时代,她不曾辜负年华,也没有蹉跎岁月。

敬一丹(左)

在地方广播站的曲折时光中,“中波620”(黑龙江省广播电台频率)一直都是敬一丹的信仰。
1976年,听闻省台在招贤纳士,她欣然前往。而后得知其实是省台在替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招生。
阴差阳错,1976年冬,21岁的敬一丹以末代工农兵学员(指六、七十年代,通过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的进入大学的学生)的身份走进了大学的校园。

敬一丹,1976年摄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

但是,求学的喜悦在77级到来之后戛然而止。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采用4年制本科,而工农兵学员则是2年制。
“我看到他们还要学英语!”
彼时,敬一丹惊觉,她与学弟学妹之间已然不是届的区别,而是代的区别、质的区别。
为了继续深造,她从本科毕业开始就着手准备考研。
“一共考了三年,我也真够笨的!”
敬一丹(右),摄于黑龙江省广播电台
信息匮乏的年代,甚至少有人知“研究生”为何物,遍寻无果,1980年,敬一丹硬着头皮走进考场。
“我知道我考不上,因为我看不见有多远,我得看看卷子长什么样。”
拿到英语试卷,只认识26个英文字母的她想到了不识字的奶奶。那一年,她的答题纸上只写了“A”、“B”两种答案。
“这份卷子让我知道了我跟研究生之间的距离。”
第二年、第三年、入学、答辩、毕业,她一路且走且问,一路尽力而为。
敬一丹(中)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研究生毕业后,敬一丹曾短暂留校任教,春晚主持人张泽群就是她的学生之一。
多年后重聚,她问张泽群:“你能看出我当时的忐忑嘛?”
敬一丹的授课内容是关于“电视主持人的实践”,而她却并无经验,每每课前注视着台下,她都会扪心自问:
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学生。

春晚主持人张泽群(敬一丹的学生)

因此,几经周折,1988年,33岁的敬一丹进入中央电视台,一边工作,一边编写讲义。
殊不知,她与讲台,这一别就是二十七年,放下粉笔,她开启了一个难忘的时代。

敬一丹与罗京一同主持节目


用事实说话


当年,本科初入学时期,敬一丹的东北口音被老师指出。
她不解,对老师说:“我是我们那嘎达普通话说得最好的。”
因而,敬一丹一直致力于矫正自己的发音。
但是,在一次考试中,她因为一道考题,兴奋得丧失了对口音的警惕,走出考场懊悔不已。然而成绩单上却是一个始料未及的“优”。
敬一丹疑惑地问:“老师,我咋得优呢?”
老师答:“因为你注重内容,符合正确的创作道路。”
一语惊醒梦中人,多年以后,已经退休的她回忆往昔,说:
“我所有的选题都是有感而发,经受了历史的考验,我没有为昨天的表达脸红过。”
《焦点访谈》是敬一丹的代表作之一。
2002年,在央视内部年会中,有这样一段诗朗诵: 
焦点访谈,
用事实说话的理念,
点起了最亮的火炬。
一支支记者敢死队出生入死,
舆论监督的风暴震动神州大地。 
彼时,《焦点访谈》开播近8年,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调查新闻领域一花独放,成就了一段举家守候的黄金时代,一度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自1995年起,直到2015年退休,敬一丹与这档节目一路相辅相成,她说:“《焦点访谈》给我许多方向让我释放,如果没有这个栏目我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开播,开播之前,央视新闻中心主任孙玉胜邀请敬一丹加入。
彼时,敬一丹还是CCTV-2经济频道的主持人,手上是中国第一档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节目《一丹话题》。
但是当孙玉胜说明节目内容后,敬一丹一下子就兴奋了:“居然能在国家电视台黄金时间每天播出一个舆论监督的节目!”
一个月后,《一丹话题》开播一周年的日子,她决定与观众告别。她说:虽然是最后,但是我们之间不必说再见。
1995年1月1日19点38分,敬一丹出现在央视150演播室的主播台前向全国观众问好: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焦点访谈》。”
这个招呼,一打就是20年。

敬一丹《焦点访谈》精选

作为老搭档,白岩松曾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评价敬一丹,她是一个“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人。
即使是在一档舆论监督的节目中,她也从没把自己想象成“女斗士”,从来都是以柔克刚。
在台里,年纪小的同事称她“敬大姐”,年纪大的同事喊她“他敬大姐”,敬一丹自己也觉得这是最好的称呼。

敬一丹与白岩松

2014年春天,敬一丹一如往常地走进演播室,屏幕上的画面一下子刺痛了她的神经。
编导准备的背景图是衣衫不整的女孩,敬一丹当即要求换掉。
她认为可以用娱乐场所的招牌做背景,编导较劲说:“她们都是坏女孩儿,为什么不能露出她们的脸?你狠不下心来,就没有锋芒!”
敬一丹沉思片刻,说:“如果锋芒给人带来痛苦,我宁可不要。要让人保持痛感,让我们整个社会保持痛感,而不是给人痛苦。
过把瘾就死, 不是成年人的态度。”
二十年如一日,敬一丹始终是克制的,从来不曾大刀阔斧,很多人认为她不够锐利,但她拒绝改变。
“有时连法律都没有力量把一个个案立刻弄得清清楚楚,都需要时间、需要证据、需要程序,一个媒体人怎么可能呢?”
一个记者,很难看到问题最后的解决。在这一点上,敬一丹从来没有被热血冲昏头脑。
认识到了有限,才能有为,才能去突破有限,她说:“能够在波谷中坚持,是因为对波峰有期待。”
保持理想,又不过于理想化,这是一种职业状态,这种状态,能让人走得远些。
如同《焦点访谈》工作手册上写道的:只有活着,理想才有实现的一天。
2003年5月1日,央视新闻频道成立,当天早晨6点,敬一丹与罗京、李瑞英、白岩松一起在电视机里宣读了一篇开播致辞。
其中一句很是动人——“这是一扇永不关闭的窗口”
在复兴路央视老台东门北边,这个窗口曾真实存在过,作用是收取群众信件。
台里规定,主持人不能在门口接待来访者。某年除夕前夜,敬一丹下班经过,看见寒风里站着几个人,巴望着窗口。
庄永志是《焦点访谈》2003至2009年期间的主编。他隔几天就去趟收发室,用小推车把给栏目组的信拉回去,每次都是满满一个大塑料袋。
庄永志回忆,敬一丹是看信最多的主持人,很多人根本做不到。
只要写着“敬一丹收”,她就觉得自己有义务看。
《焦点访谈》的来信有一个特点,就是落款特别长:某某省、某某县、某某村、某某村民小组。
“落款越长越说明他来自是角落。”
很多信皱皱巴巴的,用黑乎乎的糨糊贴着一张邮票,不知道走了多少路才寄到了《焦点访谈》的编辑部。
时间倒退十五年,《焦点访谈》可以说是全国知名度最高的节目,很多老百姓把它看成是“包青天”。
因此,信的开头常常写着:《焦点访谈》青天,信的落款写着:托付你的人,或者信任你的人。
然而敬一丹不愿意被老百姓当作“青天”,她认为媒体的作用是眼睛。
有了一双双眼睛的存在,就有了社会健康的存在。
当人们习惯眼睛的存在,就会收敛,就会约束、规矩。

敬一丹在拍摄《焦点访谈》的标志

照片摄于2015年4月30日(退休前最后一日)

当年,当她第一次看到《焦点访谈》的标志——一只大眼睛,心里立刻就有了认同。
敬一丹从未在观众面前剑拔弩张,她像一眼清泉,看似无力,但因为她在,水仙花便有花开之时。
2015年4月30日晚,站完最后一班岗,在节目最后,60岁的敬一丹预祝大家劳动节快乐,没有说再见,只是浅浅地、庄重地鞠躬,但是她的观众却分明读出了告别。


胶卷


2011年深秋,敬一丹在一所大学交流,她向年轻的大学生们提了两个问题:
“谁没看过《焦点访谈》?举手告诉我。”
没有人举手。
“现在,你们还看《焦点访谈》吗?”
也没人举手。
“既然你们不怎么看电视,都扑向新媒体了,为什么还愿意和一个曾经的电视人交流呢?”
一个新闻系男生回答:“我们现在是都用数码了,可是我们要看到柯达胶卷的话,也会觉得很亲切的。”
敬一丹恍然:“噢,原来我就是那柯达胶卷。”
这段“柯达胶卷”,曾经用话筒、用镜头记录了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退休之后,也没有将自己束之高阁。
其实,敬一丹40岁才去驾校学车、开始主持《焦点访谈》,她自己并没有觉得40岁有多老。然而身边的人却不一样,放佛时时刻刻都在提醒她:40岁已经老了。
比如说崔永元,比她小八岁;水均益,小八岁。一打听,白岩松,那渴望年老的白岩松,比她小一轮还多呢!
敬一丹说:“要不是他们的提醒,我根本就没注意到自己的年龄。我就是属于对年龄对性别都比较迟钝的那种人,我根本就没注意到,但是他们反复提醒我。”
她说:“意识到年龄,是一种自我认识和调整。”
走下镜头的敬一丹显得活泼、年轻,她的“保鲜”秘诀是找到合适的平台,和年轻人在一起,专注做事。
在退休后的第一天,2015年5月1日,敬一丹便注册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拥抱新媒体。
第一篇推送题为《不说再见》,文章的开头,她对读者说“您好”,就像1995年她第一次坐在《焦点访谈》的主播台上问候观众一样。
时至今日,公众号仍然在不断更新,对过去新闻人物的回访、与父母谈天说地、用文字和声音向武汉发出问候和鼓励……这些退而不休的岁月都被记录在册。
离开《焦点访谈》,她会向人侃侃而谈采访鹿晗、王俊凯等后辈的经历,也时不时重新回到最熟悉的央视舞台。
2019年,《CCTV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暌违八年,再次回归,一同出现的还有64岁的敬一丹。
她曾3度登台为选手出题,每一次都仿佛是带着使命而来——为退场之后的新时代选拔雏凤清音。
在看到选手刘仲萌在《感动中国》考题下的优秀发挥,敬一丹说道:
“这真是一个好消息,我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白岩松。”
除了张望未来,她也在用文字固定回忆。
退休之后,敬一丹写了四本书。
她表示这份记录者的自觉,源于父亲的遗忘。敬一丹的父亲已经有94岁高龄,由于身体机能下降,遗忘已经成为自然。
当父亲看自己的眼神越来越陌生,敬一丹说:“他曾经是多么敏捷的人,是记忆力超强的,手不释卷,任何问题都可以问他。”

敬一丹与父母

看着父亲的模样,敬一丹心中有太多的“不想忘”。
她不想忘曾经的观众。在她退休时,一位与她同龄的观众面对面地看着她,说:“谢谢你那些年为我们做的事。”
她不想忘父亲看书的样子,她不想忘母亲唱歌的样子……
所有的经历都付出过相应的代价,好的、坏的。
如果忘记了,也就白经历了。

退休只是逗号


时光匆匆,66岁的敬一丹已经退休6年。
很多人觉得退休不仅是职业生涯的终点,也还是人生的终点。而在敬一丹这里,退休只是逗号,并非终点。
我们同事在大屏幕上做了一个画面,上面以横线的方式列出了我从到中央电视台主持的每一个栏目。这就是一种贯穿线,是职业的一条线也是人生的一条线。”
“我希望这条线不是说到退休就停止,在这条线的尽头是一个逗号,这个逗号之后还有很多种可能。
敬一丹40岁的时候说,如果自己到了50岁、60岁又被新的梦想“诱惑”,依然会义无反顾地朝它走去;
如今她已经66岁,仍旧步履不停。
敬一丹给大家讲了一个阿姨的故事,“她在退休的时候给自己做了一个三十年的计划,我在想六十岁还做什么计划,退休的日子就散漫着过呗,但是她给自己做了一个三十年的计划。
我认识她的时候她九十岁,三十年的计划都完成了,她办了一份老年社区的报纸,她写了几本书,今年她已经九十五岁了,既然那么美好。我经常想到她,我是不是要做一个二十年三十年的计划。
这事给我一个什么样的启发呢,就是你做一个什么样的计划,你就有什么样的准备,你就有这样的心气儿的准备,力量的准备,甚至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一种暗示。”
所有的年龄都是最好的年龄。60岁的年纪更从容,更有体验,更能做自己想做而能做的事。
六十岁算什么,第二个青春才刚刚起步呢。人生长长短短,每一天、一分、一秒,都可以是下一次改变的开始。
来源:最人物。

部分参考资料来源:

 

1、《我 末代工农兵学员》长江文艺出版社 敬一丹 著

2、《我遇到你》长江文艺出版社 敬一丹 著

3、《那年那信》浙江人民出版社 敬一丹 著

4、《春妮的周末时光》:当我遇到你

5、《人生相对论》:我的“遇到”

6、《可凡倾听》:年方六十

7、《鲁豫有约》:我就适合做《焦点访谈》

8、《一席演讲》:敬一丹:我就是想记录

9、《新文化报》专访敬一丹

10、《解放日报》专访敬一丹

11、《悦读者》:敬一丹:当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相遇

12、南方周末:《敬一丹:我们需要打老虎 但得问自己是不是武松》

13、南方周末:《敬一丹:“<焦点访谈>就是为了让人保持痛感”》

14、南方周末:《“噢,原来我就是那柯达胶卷” 记录者敬一丹退休后》

15、南方人物周刊:《敬一丹 略微仰望苍生》

16、济南时报:《敬一丹:焦点访谈是人生华彩 央视有人走也有人来》

17、上观新闻:《感动中国》15年,主持人敬一丹白岩松在坚持些什么

18、《散步集》:敬一丹:我不想忘

19、《你好妈妈》专访敬一丹


图片来源:网络、视频截图


北京大妈视频号,欢迎点击关注!


大妈说

因为公众号更改了规则,如果不想错过北京大妈的文章,记得看完文末点个“在看”,这样每次大妈发文第一时间就在您的列表里。


人生总有遗漏,但是别忘点“在看”哦!


复旦大学公布张文宏论文调查结果!举报者曝光!到底是个什么人?


白岩松代退休人发问:养老靠子女,还靠啥?


打疫苗的恭喜了,一个重磅好消息传来,让人安心!

2年养老金17连涨后要有“新变动”?专家提出两则新方案
↓↓↓ 退休人点这里,上千节课免费听!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