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人避而不谈的一件事...比「安乐死」更好的选择来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京大妈实话实说 Author 北京大妈实话实说
一年收治了204个病人
死亡185人
185个人,平均两天一个
……
这里根本不是医院!医院是救人的,但我刚进来,隔壁床的人就没了!
这个对话发生在上海临汾社区服务中心的病房,住在这里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生命只剩下不到3个月的时间。
这里是离死亡最近的病房,这里可以选择比“安乐死”更好的方式——临终关怀。
鲁胜兰,68岁,乳腺癌患者,预计生存时间只剩一个月。
得病不久,她想过自杀,但舍不得儿女。因为不想死在女儿家,便主动来到这里。
临床病人有的入住几天就去世,护士问她有没有压力害不害怕。
鲁胜兰回,没压力,不害怕。
她看得很开:这就是等死的毛病。
她和普通老太太一样,喜欢回忆往事。
“年轻时候在新疆吃的瓜果实在是好吃啊,特别是哈密瓜,吃起来像是呜呜呜吹口琴一样吹过去。我回来好几年,都不要吃上海的瓜。”谈起年轻时的日子,老人话语里满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念念不忘。
临近春节,鲁胜兰知道自己身体已经无法支撑她回家过年。于是,兄弟姐妹济济一堂,来到病房陪她。
过去的照片,一张张翻看。
一张照片掀出一页往事。
鲁胜兰静静地看着、听着、笑着。
年夜饭的饭桌就搭在她病床上,可她早已吃不下。
但好在,伴着一个团圆的新年,鲁胜兰走得很安详。
一位老人在临终前,一张张翻阅自己年轻时的照片,一边给自己挑选遗像。
还让儿女带来了假发,说要戴着走,隆重体面地迎接人生最后的时刻。
她叫沈和敏,人缘极好,病床前总是很热闹,丈夫、儿子、孙子、好友来来往往。
她最大的牵挂是孙子:
她希望自己承担孙子今后所有的病痛,好让他一辈子都能健康平安。
回忆过往,她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生了这个儿子,有了这个孙子……”
亲手带大孙子,是让她最自豪的一点。
癌症晚期的陈晓军,预计生存期,一个月。
他跟医生提了两个要求,一个是止痛,一个是能下床走。
可是,他的肿瘤已经压迫了腰椎神经,当医生说以他的状况无法再站立时,他的脸色瞬间暗淡了。
女儿经常来看望父亲,为他擦脸、刮胡子、聊聊天。在女儿面前,他总会尽力露出笑容,好让女儿少操些心。
女儿离开后,陈晓军还是忍不住哭了出来:
“我女儿从生下来到现在,30岁的人了,没考虑过自己,只考虑父母。”
他不想死,他想多活几年,想亲眼看着唯一的女儿出嫁。
可是,陈晓军没能等到那一天。
住进病房25天后,他带着遗憾永远地离开了。
对于这里的病人来说,痊愈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词。唯一一次离开病房的机会,就是告别人世的时候。
因此,这些即将离开人世的人们,会在这里留下自己的心愿:
渴望见到儿女结婚生子,孙辈环绕膝下;
希望见到曾经赌气分开的爱人、旧友,弥补年轻气盛时的遗憾;
想要回到故土,再次闻到熟悉的泥土味……
以及一个共同的愿望:能够体面、有尊严地离开人世。
有一位患者,因为家人护理不当,卫生状况极差。
送到医院时,护士发现他大小便失禁,指甲都已经变成黑色,指缝里残留着粪便。身体上的硬垢只能用刷子刷,清理时的水都变了色。
或许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位狼狈的老人,曾经是一名大学英语教授。
医护人员一点点地为病人做全身清洁,每隔几个小时就为他翻一次身。
老人最后离去的时候,身体干燥洁净,头发和指甲长度适中,面容安详。
如同生前那个走在大学校园里文质彬彬、一丝不苟的教授一般。
带着他最后一点尊严,离开人世。
“临终关怀”这个词,近几年越来越多地被人提起。
有人觉得这种方式很残忍,医院明明是治病救人的地方,医生护士为什么却一心为病人的死亡做准备。
那大妈想问:如果明知病人已无治愈可能,还一味地做无意义的抢救,强行延缓他(她)的生命,这就人道吗?
大妈曾经看过柴静主持的纪录片《看见》,有一期节目名为“选择与尊严”。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科病房里的王爷爷,因为肺部阻塞感染造成急性呼吸衰竭,抢救时,被切开气管插上了呼吸机。
这呼吸机一插上,就是四年。四年中老人没有摘过呼吸机、没有下过床,基本不能讲话。最多的时候,他身上同时插着五到六根管子,食物要靠鼻管来喂,鼻腔都已经溃烂了。
随着身体机能的丧失,他逐步失去了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权。
他主要表达自己的方式,就是哭。
有一次,想坐上轮椅看看病房外的世界,才发现,什么都看不见了。
老人痛苦吗?肯定痛苦。
又一次,老人病危了,他再一次被抢救过来。
没有劫后余生的庆幸。
他对老伴说,我恨你。
痛苦的不只是老人,还有他的家人。
在这四年中,老伴和子女轮流照顾老人,一刻都没有停,一轮一轮地抢救,维持,抢救,维持,反反复复。
好像,只有用上了所有的方法和手段,让病人多活了些时日,家属才觉得自己尽了力,安了心。
为此,病人身上被迫插满了各种各样的管子、导线和仪器,氧气管、输液管、排尿管、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
谁错了?有人做错了么?
▲视频丨“临终关怀”,患者一床难求
日前,国家卫健委发布《2020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设有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6个;设有老年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2642个,设有临终关怀(安宁疗护)科的医院510个。但相较于2.6亿的中国老年人口,4000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临终关怀机构数量远远不够。
有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每年死亡人口中,安宁疗护床位数量仅能够满足约0.3%的人群。
黑龙江省海员医院爱心护养院院长高新荣表示,2003 年开设临终关怀科,当时来的人很少,也许人们都认为,人都不行了,必须得在大医院治,甚至在 ICU 躺着,插满了管子抢救。渐渐的,这样的观念发生了改变。
她说近两年,原本住不满的关怀床位、病房,人开始越来越多。到现在近百张床位,空床天数很难超过一天,甚至在个别时候,出现过一张床位后有四五位病人排队等候。
在中国老年医学会副会长、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副会长陈峥看来,目前国内临终关怀医疗服务仍没有完全形成统一标准,各个医疗机构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推行标准化、正规化,是未来的工作重点。
“在一些发达国家,临终关怀已经成为一个专业,有专门的临终关怀医师,我们国家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要追赶。”陈峥说。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我们对死亡的态度,一直消极和否定。
别说病人,就是普通人。
有病人的家属到了这个病房说,病房挺好的,装修得很漂亮。就会有别的家属回应:好有什么用,到这样的病房来都是等死的……
医院对面是个居民楼,可你仔细一看,很多人家的外墙上都挂着一面镜子。
因为在他们眼里,死亡是禁忌,医院很晦气,得用镜子把医院传给他们的晦气再反弹回来。
其实,死亡不是不可怕,而更可怕的,是我们对待死亡的态度。
之于病人,是不是除了在ICU煎熬地死去这个选项,还有选择安静离开的权利?
之于病人家属,是不是除了用尽各种药品、医疗手段延续病人生命这类尽孝,还有陪伴、倾听、沟通直至解开彼此心结的自由?
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它既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而是一种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的医疗护理,从而减轻疾病症状,延缓疾病发展。对于病情无法逆转的患者来说,临终关怀不是等死,而是更好地活到终点。
或许未来某一天,我们可以看到更多人,能够“体面、圆满”地离去。
每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希望走的那一刻,可以笑着离开。
美团买药的新朋友,小药箱一分购
美团买药福利社超低价好物限量开抢
大妈说
因为公众号更改了规则,如果不想错过北京大妈的文章,记得看完文末点个“在看”,这样每次大妈发文第一时间就在您的列表里。
人生总有遗漏,但是别忘点“在看”哦!
猜
你
想
51岁“大衣哥”被儿女啃老,被儿媳利用,被村民吸血榨干,谁能救救他?看
丢官、离婚、晚年孤独,抛弃冯巩后,牛群混的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