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还剩20天,71岁老人选择有尊严地谢幕

点击关注👉 北京大妈有话说 2023-05-15

这是一家看似寻常的社区医院。

和其他医院一样,雪白刺眼的墙壁是这里的“主基调”。

不同的是,住在这里的,全是癌症晚期,

他们平均住院的时间,都超不过三个月,每个人都十分清楚自己剩余的时间。


这里是离死亡最近的病房,这里可以选择比“安乐死”更好的方式——临终关怀

预计生存期:20天


2015年的重阳节,临终关怀病区的病房里,迎来了一位名叫梁金兰的病人。

就在她进入临终关怀病区后不久,便拿到了她的评估,上面赫然写着:47.5分,预计生存期20天。

第一次见到她时,真的很难想象到她是一名癌症晚期的病人,瘦瘦小小地坐在轮椅里,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的。

没有神情悲伤,有的只是从容,和那时常挂在嘴角上的微笑。

71岁的梁金兰老人退休前是一家医院放射科的大夫,胸腺癌晚期,和病魔打了11年的持久战,她十分清楚自己的病情。

于是在和家属沟通后,她选择搬进这家医院。

陪伴在梁金兰老人身边的是她的老伴,他总是缓缓地推着轮椅上的她在医院的走廊里走着,然后在走廊尽头的窗台前停下。这里阳光足够温暖,也适合他们俩回忆年轻时候的经历。

尽管因为重度脑梗的关系,她的先生陶家林行动不便,可他还是每天坚持来到医院里陪着梁金兰待上十几个小时。

每日三餐,他用颤巍巍的手将饭菜亲自端给老伴,直到看着她一口一口把饭菜吃下去为止,只有这个时候,他那双浑浊的眼睛才有了神彩。

如往常在家时一样,梁金兰会叮嘱丈夫吃药,吃几粒大的,吃几颗小的,问得很细致,哪怕答案心知肚明,可两个人还是保持着夫妻相濡以沫几十年的默契。

梁金兰老人说,在这患癌的十几年中,有很多人曾陪伴着她。

她的独生女带着她领略了亚洲各国风土人情,而朋友们则推着轮椅上的她,去看了很多很多她没看到过的风景。

她捧着过去的照片,一张一张地回想那时的回忆,她希望把这些回忆当成生前最美好的记忆。

当她翻出一张13个同学聚会的照片时,她忽然抬起头笑着展示起来,照片中的她笑得如此灿烂。


最后的心愿


2015年10月13日,这一天是重阳节,医院方早早地准备起了活动,邀请病房里的患者们来观看节目,活动室里,布置得很用心,墙壁上贴着“浓情九九”的字眼。

活动开始了,轮椅上的梁金兰听着台上护士唱着《万水千山总是情》的优美旋律,老人高兴地打着拍子,笑得像个孩子一样。

走廊里,秋日的透过窗,陶家林推着妻子走在暖阳映照下,逐渐拉长了身影,两位老人心里或许都明白,这是他们在一起过的最后一个重阳了。

随着梁金兰老人的病情加重,梁金兰的女儿陶文杰赶来,老人看到女儿的面孔很是开心。她还乐观告诉女儿,刚刚医生给她做了B超检查。

她问医生腹水多吗?医生只是笑,却并没有直接回答她。

她笑着对女儿说“我有数了”。作为放射科的医生,梁金兰心里很清楚,这个B超报告内容究竟代表着什么。

梁金兰说她最后还有一个心愿未了,而她最后的心愿就是能把老伴安顿好,找到一家好的养老院能让他余生无忧。而这也是梁金兰老人能为女儿做的最后一件事。

患病多年,梁金兰她说“自生病后,就什么都没法管了,我和丈夫陶家林把她拖累坏了。”

她万分愧疚地想让女儿轻松一点,她活着时,还能替女儿分担一点,可她死后,怎么办?

她自始至终觉得自己拖累了女儿,她有些愧疚地跟女儿说起了这个心愿,陶文杰看着母亲郑重的神色,最终答应了下来。

很快,找到了一家不错的养老院,2900元统包一张床位费、护理费、伙食费等等,梁金兰老人听着女儿说起这家养老院,笑着点了点头,看得出,她对这个老伴能有个安顿的住所感到高兴。

可女儿忽然问道:“父亲住过去了,可你这里怎么办?谁来陪你呢?”

老人扭过头决绝地说了一句:“让他去”。

今年的秋天,落叶堆满了后院,女儿陶文杰近几年已经很少来到这个小院里,母亲在家时侍弄的南瓜熟了,她在小院里站了很久。

今天她要将父亲送去养老院,而面对父亲她,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这天父亲陶家林如常起床洗漱,他并不知道他将要去养老院居住的这个决定,整理妥当好的他,准备去医院陪着老伴。

用早餐时,女儿最终还是开口了,陶家林抬起头怔怔地看着女儿,他沉默地听着这个决定,良久后,语气萧瑟的说了一句:随便你怎么样吧。

安置好父亲的陶文杰,赶到了医院。

而此时是母亲梁金兰陷入昏迷的第六个小时。医生也在此时,沉重地告诉她,有可能今天也不好说,所以后续的事情你要提前准备准备了。

陶文杰低下头面露悲伤,“事情来了总要面对”她看着昏迷中的母亲说道。


离别


入院第十九天,也是老伴被送进养老院的第三天,梁金兰老人此时窗外的秋叶轻飘飘地落下。

弥留之际的她,甚至没来得及看到自己老伴最后一眼,而此时的丈夫陶家林坐在车里,正从养老院急匆匆地赶往医院。

车上,陶家林缩在座椅里失魂落魄,一行浊泪顺着脸颊缓缓淌下。

终究还是没能赶上,一群人带着陶家林来到那间病房里,门里,叮叮咚咚的声音响起,那是陶文杰在转动转经筒的声音,为母亲做着告别仪式。

护工们对陶家林说:“阿婆信佛,等等你不要哭,否则会打扰到她(安息)”,陶家林老人果真安安静静地送妻子梁金兰最后一程。


一封信


梁金兰临终前,写了一封信,那封信她一连写了好几天。

信中的她感谢到了很多人,她说她想感谢这一生走来给过她温暖的人。

老同学的关心,邻居的帮助,丈夫女儿这些亲人的不离不弃,甚至居委会的鼓励和慰问。

还有那些帮助买菜的朋友们,医院里辛苦照料她的医护人员她都一 一地感谢。老人在心头记挂着每个人的温情所在,感激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


当她颤巍巍地捧起那张皱巴巴的信纸时,她的眼里充满着神采,她努力让自己的声音更清晰这是她对这个人间所留恋的人们一声声、一句句地珍重

回想起生命这最后20天生存期里,她总是微笑着,礼貌地对待着每一个人,从不哭哭啼啼,而是用她的从容和温暖留下一声声感谢。


有比死亡更可怕的吗?


生始于开头,终于死亡,这是一条有序的人生轨迹。

其实,死亡不是不可怕,而更可怕的,是我们对待死亡的态度。

之于病人,是不是除了在ICU煎熬地死去这个选项,还有选择安静离开的权利?


之于病人家属,是不是除了用尽各种药品、医疗手段延续病人生命这类尽孝,还有陪伴、倾听、沟通直至解开彼此心结的自由?



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它既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而是一种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的医疗护理,从而减轻疾病症状,延缓疾病发展。对于病情无法逆转的患者来说,临终关怀不是等死,而是更好地活到终点。


或许未来某一天,我们可以看到更多人,能够“体面、圆满”地离去。


每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希望走的那一刻,可以笑着离开。



如果您觉得此文不错,千万不要私藏,记得点个【在看】,或者转发收藏。


北京大妈视频号,欢迎关注!


大妈说

因为公众号更改了规则,如果不想错过北京大妈的文章,记得给我们加个“星标”,这样每次大妈发文第一时间就在您的列表里。


人生总有遗漏,但是别忘加“星标”哦!具体方法如下:


不愿去养老院,不愿和子女同住...90岁老人竟然选这种方式养老


养老金调整通知马上来!这八类人没有调整资格,有你吗?


天理难容!那个被护工殴打的老人,去世了!

“歌坛大姐大”毛阿敏的起落人生,丈夫过世后,260亿资产,留给了谁?
↓↓↓ 退休人点这里,上千节课免费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