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萨岁的守护者
走进平乐,只见村舍俨然,恬静温馨,两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交汇于寨脚,穿越茫茫青山向东而去。大山皱褶里的田园风光为人们构筑了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徜徉在平乐的村巷小道,如历史固执地守在这里,不问当下,一轮前朝的明月躲在路旁的古井里,被人们舀来舀去,让人有踏入桃花园的感觉,只是溪岸已没有了浣洗的村姑。山水自然与前朝无异,这里人的心依旧虔诚朴实如初。
平乐蕴藏着许多脍炙人口的神奇传说和人文景观:为守护侗族家园而英勇就义的女英雄萨玛、常胜将军赵子龙骑马劈山泻水、吴勉石龟风雨无阻守护村寨,精致的鼓楼、花桥、石锣等。侗族大歌、侗戏、舞狮表演等是平乐最喜闻乐见的传统民族文化。
清朝康熙末年,陆姓先祖由故乡肇兴智团前往侗族女英雄萨岁的就义地朝拜。在朝拜地附近发现一个四面环山的袖珍湖泊——狭长的天然山塘,但见湖边长着许多粮食作物,清澈的湖里有鱼虾在追逐,四周植被浓荫,于是决定傍着萨岁而居,虔诚守护心中的神。最初定居之地在坡上,侗语名叫“板兰”,“板”即侗语“成排”的意思,“兰”就是侗语房子。后来往“高几”迁移,最后再迁到山脚,形成现在的村落格局。清朝后期,有石姓人家从庆云高山上迁入谷底与陆姓一起生活,形成如今平乐、来归两个自然寨的格局,来归即侗语水牛背。
此地虽与洛香隔了一座大山,水系流向完全不同,但却与洛香海拔相同。侗家人称洛香为“洛”,自古就是富庶的大寨子,于是人们便将这个小寨子叫做“平洛”,“平”的汉语和侗语发音相近,意义相同。同时寄予了人们朴素的希望——与洛香一样富裕。清朝中后期,人们将之更名为“平乐”,人们认为是萨岁显灵,暗中庇佑,才得此平安乐土,故取寨名为“平乐”,赋予了人们对这段历程的纪念,更为对萨岁的感谢。这已演变为汉语意义了。
沿平乐小河而下不足两公里的右岸有一处险峻的绝崖,传说萨岁便是从此崖跳下英勇就义的——萨岁就义地,侗族人民便将这座山叫萨岁山。而在侗族人民心目中,萨岁的英灵就在崖下,永远氤氲在山谷里,默默守护着侗族人民。几百年来,平乐寨就这样虔诚地守在萨岁身边。也许正是萨岁的护佑与恩赐,平乐人得以安居乐业,发展生活,繁衍生息。平乐人善良淳朴,作为守护在萨岁身边的侗族村寨,以主人身份热情迎接众多南侗地区侗族人民来此朝拜、祭奠、取土,实地讲解在这里发生的英雄故事,悉心呵护传承着萨岁文化。这里一直保留六侗完好习俗,2011年被贵州省侗协会评为魅力侗寨,2012年入列中国传统村落。
英勇善战的女首领杏妮,为守护侗族家园而英勇就义,从此,杏妮成为侗族人民心中的神,称之为“萨玛”,“萨”即侗语的祖母,“玛”意为大,“萨玛”即为“大祖母”,又称萨岁。在她身上发生的悲壮传奇故事和她一心守护侗族家园的精神,使她逐渐升华成为侗族人民心中虔诚的信仰,认为她是威力神奇,能主宰一切,保境安民,使六畜兴旺,佑村寨平安,村村寨寨都设有她“神坛”。平乐寨边的萨岁山是侗族人民心中的英雄萨玛的就义地和侗族萨岁文化的发祥地。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也是各侗族村寨的议事大厅。平乐落户至今先后建了三座鼓楼。第一座鼓楼始建于清朝中前期,在现鼓楼上方50米处,如今地基保存完好,这是迁入平乐的陆姓家族建的,因当时人口少,资金不足,只是一座简易的两层鼓楼,在风雨中挺立百年之后,终于不可再使用。第二个鼓楼建于清朝中后期,五层,楼址在现鼓楼上方左侧100米处,后因年久失修,拆除后楼址归还寨民建房。1990年平乐人举全寨之力来修建了第三个鼓楼,外形是八角体的宝塔,高20多米,7层16柱,宝葫芦顶,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来归寨也于2010年兴建八角体鼓楼一座,鼓楼的兴建史便是平乐人对民族文化坚守史。
大跃进时期的疯狂采伐曾使平乐满目疮痍。运动过后,平乐人痛心疾首,悉心养护自己的山自己的地,经过几十年休养生息,大树小树慢慢长满了坡,如今这里已是环境幽静、风景宜人、空气清新、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鼓楼、花桥、寺庙静静地躺在谷底,民居错落有致,步道干净整洁,溪流清澈见底,瀑布令人流连忘返。
平乐是六侗地区传统习俗保留最为完整的侗寨之一,几乎月月有节。正月过大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二月开耙吃虾蛋;三月清明蒸黄饭;四月开秧黑米饭;五月端午吃粽子;六月初六嗮龙袍;七月中旬吃新米;八月十五过中秋;九月初九喝重酒……。平乐最隆重的传统民族节日莫过于六月六,还是平乐人的集体婚庆日呢,这一天,一排排身着盛装娶亲和送节队伍让人目不暇接,有的挑着糍粑、粽子、有的抬猪腿、放鞭炮,壮观场面。打花脸、唱侗戏、踩歌堂等民俗活动也会在小小的平乐寨轮番上演,走进寨子,随处都是侗歌的旋律,侗族大歌、琵琶歌、芦笙舞、狮子表演等民族传统文化,足以让人卸下一身疲惫,回归自然,感受生命的纯与美!
平乐,以平和的姿态守护萨岁一千年,守护的是侗族人的精神。
来源:罗汉书吧
推荐阅读
主办单位:从江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石 敏
编审|袁丽娟
主编|张 琪
cjxwxc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