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是中国人拯救了巴黎卢浮宫:富可敌国15代、102岁的人生赢家!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洋之家在线 Author 北洋君
北洋之家©有温度更有态度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主办
文/北洋君
15个小时的大火,
差点就让850岁的巴黎圣母院
毁于一旦……
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讲话表示:
5年内重建巴黎圣母院,
法国人一定能做得到!
北洋君不怀疑法国人的决心,
5年后,圣母院能否重现
往昔风采我们拭目以待,
但毫无疑问可以确定的是,
30年前的3月31日,
竟有一位中国老人,
在卢浮宫前建起一座巨型的
玻璃金字塔!
这座像钻石一般的金字塔
征服了法国人,
点亮了巴黎城,
彻彻底底“复活”了800岁的卢浮宫,
更作为法国的著名地标
惊艳了全世界!
可很多人或许还不知道,
设计这座世界著名建筑的中国老人,
就是已经102岁的世界建筑大师
——贝聿铭。
比起马克龙的“五年重建计划”,
玻璃金字塔从设计到建造完成,
贝聿铭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
一个黄皮肤的中国人,
凭什么把一个玻璃材质的金字塔
建在法国人的“圣地”卢浮宫;
贝聿铭的设计总是备受争议,
可他凭什么让100座建筑
成为遍布世界的城市地标?
作为世界现代建筑界的“王者”,
今年已经102岁的贝聿铭,
从他诞生在富甲一方的
苏州贝氏家族开始,
就注定是一个传奇!
NO.1
中国唯一富了15代的
贝氏家族
1917年4月26日,
贝聿铭生于广州、祖籍苏州。
贝聿铭所在的贝氏家族,
在苏州已有600多年历史,
从明朝起就以行医卖药为生,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富甲一方,
成为苏州四富之一。
贝聿铭的祖父贝理泰
是中国最早的金融家;
父亲贝祖诒是中国外汇制度的创建者,
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的创始人,
以及中央银行总裁。
母亲则是一位颇有成就的
女书法家、诗人和音乐家。
贝氏全家福(前排左一为贝聿铭)
近代以来,贝家还在苏州城开办了
中国第一家旅行社,
第一家新式幼儿园。
在贝聿铭出生的同一年(1917)
贝聿铭的祖叔父
“颜料大王”贝润生花80万银元购得并修复
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狮子林。
(解放后贝家将其家园捐献给国家,
才有了这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
如今狮子林已是世界文化遗产)
贝聿铭在狮子林中
留下过美好的童年记忆,
假山、池塘、窗棂、流水,
狮子林中的建筑和自然景观
相辅相成的格局,
为他种下了建筑之美的种子。
父亲贝祖诒希望儿子从事金融,
1927年,将年仅10岁的贝聿铭
送入上海青年会中学就读。
彼时,上海正在建设一栋24层高的大厦
——上海国际饭店,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24层的建筑足以震撼人心!
贝聿铭虽尚且年幼,
当他得知这幢百米高的建筑
是由一位外国设计师设计时,
他内心油生敬佩的同时也顿生疑惑,
难道我们中国人
就不能自己来设计摩天大厦吗?
“我被它的高度深深地吸引了,
从那一刻起,
我开始想做建筑师。”
贝聿铭不仅仅是嘴上说说,
他甚至开始自己研究这座楼的设计,
还像模像样地画了几张图纸。
带着成为建筑师、
日后用丰富的知识来建设祖国的梦想,
1935年,18岁的贝聿铭
登上了远赴美国的柯立芝总统号邮船。
可他万万没想到,
这一走,再次踏上故国的土地,
竟是39年后的事了……
NO.2
第一位被美国建筑界聘用的
来自东方的设计师
贝聿铭年少时与家人的合影
最开始时,贝聿铭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学院学习。
然而,因为宾大的传统和保守,
仅上了两周课,
他就转到麻省理工学院。
初到美国学习建筑的贝聿铭
没有任何绘画的基本功,
老师在看了贝聿铭最初的绘画作品后,
摇着脑袋劝贝聿铭说:
你还是换个专业吧!
但是,怀揣建筑梦想的贝聿铭
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来
阅读资料、练习绘画,
恨不得把一天的24个小时
全都用来学习。
1939年,贝聿铭以优异成绩毕业,
他当时的毕业设计,
是为战时中国建一批简易书报贩售亭,
纸上写着两个震撼人心的大字
“国魂”。
毕业后,他迫切想报效祖国,
此时,日军攻势越来越猛,
父亲写信劝他等一等,
但他对祖国的责任感始终未灭。
飘零在外、身不由己的他
不止一次给父亲写信时说:
我是来学习的,
之后可以报效国家,
我这一代的中国人都有很强烈的爱国心,
我想使中国变得富强,
并为此出一份力。
正值二战,又回国无望,
迫切想为人类和平做些事的贝聿铭,
参加了美国空军,
在美国国防部门工作期间,
他帮助美军研究炸毁目标的最佳方式。
1942年,他与美丽优雅的中国姑娘
卢爱玲(又名陆书华)结婚。
婚后,两人共同进入哈佛攻读硕士学位,
同样思念祖国的两个人,
在家里种满了来自中国的四季豆,
以此来弥补远离故土的失落感。
贝聿铭与卢爱玲的结婚照
研究生毕业那年,
贝聿铭选择了上海艺术博物馆
作为自己毕业设计的主题,
虽然这座建筑最终只能蒙尘纸上,
但让很多人都记住了
这位才华横溢的中国建筑师。
1948年,在哈佛当了三年助理教授后,
三尺讲台已经满足不了
他的梦想和野心。
贝聿铭“炒了”哈佛,
成为第一位被美国建筑界聘用的
来自中国的设计师!
1960年,43岁的贝聿铭开始自己创业,
从此,黄皮肤黑眼睛的贝聿铭,
开始他在美国建筑界
一次又一次颠覆传统想象、
引发巨大争议,
又大放异彩的传奇之旅!
他设计的美国全国大气研究中心,
被认为是极具“突破性的设计”。
▼
他设计的前倾72°的
达拉斯市政厅
至今仍让人惊叹!
▼
1964年,肯尼迪总统遇刺后,
整个美国笼罩在一片哀痛的气氛中,
肯尼迪家族决定在波士顿港口
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物——
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刚刚自立门户不久的贝聿铭
也在受邀的建筑师之列。
当时,众多世界建筑大师
聚集在肯尼迪家的客厅里,
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贝聿铭也提出了自己的创意,
只不过他是当中最没有名气的一位。
最终,贝聿铭以大胆充满创意的设计,
征服了前第一夫人杰奎琳。
▼
杰奎琳·肯尼迪曾说,
“他(贝聿铭)非常有前途,
就像杰克(肯尼迪总统)一样,
他们同年出生。
我想与他共同做出一个壮举。”
贝聿铭的初稿一出,
马上迎来一波又一波的反对游行,
人们认为这个建筑会破坏当地的社区风格。
当时,几乎贝聿铭画出什么,
人们就反对什么。
妻子卢爱玲回忆道:
“从他每晚回家开门的样子,
我就能知道他有多累……
他拖曳着脚步,
对他来说,那么多人反对他的建筑
让他非常不好受。”
谁也没想到,肯尼迪图书馆
最后拖了15年才完工。
当1979年终于落成后,
这座大胆又充满想象力的建筑
立即在美国建筑界引起巨大的轰动,
甚至被美国媒体誉为
“一曲灯光和大理石、
色彩、玻璃绘画和雕塑的建筑交响乐,
美国建筑史上的最佳杰作之一。”
贝聿铭设计的肯尼迪图书馆,
被公认为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
并授予他该年度的
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在肯尼迪图书馆落成前一年,
他还完成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
一座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建筑,
一座费时10年,耗资近亿美元
70年代美国最成功的伟大工程。
美国总统卡特在开幕仪式上,
称他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
在此后的岁月里,
贝聿铭更用超过15座地标建筑
“占领”了美利坚的各大城市。
如果说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让贝聿铭一战成名,
跻身世界顶级建筑师行列,
那么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则让他誉满全球,
甚至被称为
“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
然而,在法国800岁的
皇宫上建一座现代化的钢筋玻璃建筑,
无疑是在“太岁头上动土”,
法国人民的坚决反对
贝聿铭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NO.3
极富争议的玻璃金字塔
拯救了800岁卢浮宫
1981年,密特朗当选法国总统,
上任后,他最为重视的工程,
就是修复日益衰败的卢浮宫。
巴黎卢浮宫以馆藏
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
胜利女神石雕闻名于世。
1953年的卢浮宫
然而,谁能想到,
当时的卢浮宫竟然由7个独立的馆组成,
因为相互竞争着空间和资金,
每个部门的馆长甚至不相往来。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
供游客用的公厕才只有两个,
连通道里都被艺术品塞得满满当当。
每一位走进卢浮宫参观的游客
都像是掉进了迷雾当中。
800岁的法国皇宫被评为
最让人失望的博物馆!
1981年,法国总统邀请全球15位
知名博物馆馆长推荐设计师,
结果13位馆长都推荐了贝聿铭。
1983年,没有经过公开竞争,
密特朗直接钦点贝聿铭,
这一决定,顿时让优越感极强的
法国人目瞪口呆。
贝聿铭的儿子回忆说:
“法国人完全不能接受让一个华人来修
他们最重要的建筑。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
贝聿铭会毁了巴黎。”
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贝聿铭拿出了改建工程的设计图:
通过庞大的地下工程,
把原来独立的七个馆连城片,
以增加820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
然而,掀起轩然大波的是
贝聿铭在卢浮宫的“心脏”位置
设计了一个巨大的玻璃金字塔,
作为博物馆的入口。
设计方案刚一公布,
就掀起了更大的反对浪潮。
90%的法国人反对玻璃金字塔方案
许多法国民众高呼:
不要金字塔,交出卢浮宫;
有官员更讥讽它为“一颗寒碜的钻石”;
他们形容:这比滑铁卢战役后
英国人企图拿走
卢浮宫的珍宝更令人愤怒!
已经功成名就、
年届67岁的贝聿铭面临着自己
职业生涯中最严峻的考验。
在一片反对与质疑声中,
贝聿铭始终保持着
一种从容不迫的自信:
“人应该坚持,
不应该随便放弃自己的原则。”
“我来自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国,
一定会尊重法国的传统。”
他深入民众,
耐心地解释自己的金字塔方案,
在电视上展开游说,
为了说服法国人
贝聿铭甚至在拿破仑广场上
建造了一座1:1的实体模型,
接受法国民众检验!
最终,总计六万巴黎民众
参观了这一实体模型,
像总统选举一样进行了全民公决。
经过两年的“争吵”
贝聿铭终于打赢了这场
在法国巴黎心脏部位的战争。
1989年3月31日,
当金字塔真正矗立在巴黎卢浮宫广场时,
整个法国都是一片惊叹。
透明的玻璃塔身,
映照着卢浮宫密褐色的石块,
与岁月磨损得黯淡无光的
旧宫殿浑然一体!
采光极好的地下展厅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人们对金字塔的狂热
甚至让100岁的埃菲尔铁塔黯然失色,
无数游客宁肯挤在玻璃金字塔前排长队,
也不愿从另外两个入口进入卢浮宫。
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
像是为古老陈旧的卢浮宫打开了
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
让这座历经800年的古老宫殿
迎来了新生,
成为了巴黎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成为了法国人的骄傲!
贝聿铭与法国总统密特朗
贝聿铭,
以他独到设计征服了整个巴黎。
他在卢浮宫改造工程中
体现出来的坚韧和自信,
更是让世人充分领会到了
他的人格魅力。
在接受全世界的赞誉和掌声时,
贝聿铭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没有忘记自己心中的使命:
为家乡、为祖国的建设,
出一份力!
NO.4
中银大厦闪耀香江
苏州博物馆惊艳时光
贝聿铭八十年代在苏州
贝聿铭从未停止过对祖国的思念。
他和妻子卢爱玲总共育有三子一女,
3个儿子分别名为,
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
寓意安定中国、建设中国、礼仪中国。
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破冰,
苦苦等待几十年后,
贝聿铭终于等到了回国的那一天!
1974年,57岁的贝聿铭
踏上了他日思夜想的土地,
回到了阔别了40年的祖国。
政府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欢迎晚宴,
并且邀请他设计修建高层建筑,
他直接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祖国的现代化建设,
会把传统的中国建筑破坏掉的。
政府采纳了贝聿铭的意见,
出台政策规定北京二环以内不建高楼,
故宫周边不准新建建筑物。
进入80年代,
贝聿铭报效祖国机会终于来了,
他选择了在北京郊外的香山
设计一个低层的旅游宾馆,
也就是今天著名的北京香山饭店!
看似低调香山饭店
每个细节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
他说: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西方看,
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
他坚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香山饭店
整座香山饭店凭借山势,
高低错落,蜿蜒曲折,院落相间,
内有十八景观,
与白墙灰瓦式的主体建筑相映成趣。
1984年,香山饭店获得美国建筑学会荣誉奖,
然而,这样一座备受赞誉的建筑
却是贝聿铭心中的一块痛,
香山饭店建成之后,
他一次也没有去过。
晚年,他时常反思自己,
在香山这样自然风景极美的地方,
任何现代建筑都是多余的。
1982年,已是花甲之年的贝聿铭,
重回少年成长地香港,
这一次,他带着更重要的使命!
设计香港中银大厦!
中银大厦,
相信所有中国人都不陌生,
这是最能代表香港、
闪耀维多利亚港湾的经典建筑。
对于这个项目,
贝聿铭融入了特殊的感情在里面,
1918年,父亲贝祖诒来到香港,
创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
那一年,一同来到香港的贝聿铭才1岁。
贝聿铭说:
1997年香港将会回归祖国,
这座大厦在香港应该是中国的象征之一,
在众多香港其它殖民地色彩的建筑中,
它必须是光明的,
一定要让它抬起头。
然而,中银大厦选址相隔两条街以外
就是由英国建筑设计师
设计的汇丰银行大厦,
这座刚刚建成的前卫大胆的建筑,
在建筑业界颇受好评。
汇丰银行大厦耗资10亿美元,
中银大厦预算却只有1.3亿美元,
怎么在有限的条件内
让中银大厦从众多建筑中脱颖而出?
贝聿铭不甘于只做
一幢毫无新意的摩天大楼,
他想到了中国高高低低的竹子,
一天,他手里握着的四根铅笔给了他灵感:
建筑的最高脊柱将
重量分散到四周的分柱上,
整个建筑结构不使用任何内部支撑,
还能省去一半的钢材!
如此新颖的建筑结构,
不但解决了建筑的稳定性,
也让贝聿铭利用有限的资金
建造了当时香港第一高的摩天大楼!
时至今日,中银大厦
不仅是香港地标性建筑,
更被誉为几何设计的绝唱。
完成卢浮宫项目时,
贝聿铭很从容很谦虚,
可为祖国完成中银大厦后,
他毫不掩饰喜悦之情:
我必须说,我感到骄傲,
这是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
建筑是力量的代名词,
它必须要代表“中国人的雄心”。
晚年的贝聿铭早已无需证明自己,
他游走在中美、东方和西方之间,
在心心念念的祖国,
他留下了不少经典建筑。
如,1956-1963位于台中的
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
▼
中国驻美大使馆新馆也为贝聿铭设计,
如今是华盛顿使馆区的地标性建筑。
▼
极具未来感的
澳门科学馆
▼
2002年,85岁的他迎来了晚年“最大的挑战”
——凝聚自己一生的智慧,
将封笔之作献给了自己的故里,
苏州博物馆新馆。
他与苏州与生俱来的血缘,
在时隔八十年后开始沸腾。
苏州作为文化古城,
博物馆应与苏州整体的风貌统一,
但是又不能完全相像。
为此,他为新馆确定了一个叫做,
“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
“这个建筑放在苏州里面,
不让人觉得是完全新的。”
2006年,苏州博物馆
这个贝老最心爱的“小女儿”
一亮相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灰白色、带有姑苏轻软气质,
它朴素却很美,
有世外桃源的空灵,
又有人间烟火的温度。
“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山水之美
他将对故乡、
对自身的中国血统、对中国文化、
对几何形体的热爱,
都融合在了这幢
以现代建筑手法设计的
极具东方韵味的建筑里。
在苏州博物馆,
东方与西方,
现代与传统交汇融合的,
自然而完美!
贝聿铭曾说:
苏州博物馆是我的一部“自传”。
在开馆仪式上他激动而自豪地说:
我73年前离开中国,
但根在中国、在苏州。
这个博物馆新馆,
就是我对家乡的一点小小贡献,
有生之年还能有机会,
为故乡留下一个纪念,
我倍感感恩荣幸。
穿越了千年仍能惊艳时光的,
恐怕就是建筑了。
也正如贝聿铭说:
真正能留在人世间的
就只有建筑本身。
在贝聿铭长达近80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
在四大洲、10个国家的土地上,
给世人留下大量精美绝伦的建筑,
尽管他的几乎所有作品,
在设计伊始,甚至建筑落成之后
都饱受争议、批评不断,
但时间证明了它们的经典性。
102岁的贝聿铭,
赢得了出世的成就,
又收获了入世的繁华。
有人说,他是命运的宠儿,
他一生的各个阶段,
做出的选择都是对的;
有人称他是“文化缝隙中的摆渡者,
一生游走于西方和东方!
更有人批评他“圆滑世故”,
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文化差异融汇得像太极一般圆满无比。
贝聿铭常笑着回答,
我长于中国,
但我是西方建筑师,
我的父亲是商人,
但我的母亲是艺术家。
或许,正是因为他身上独特的基因,
既让他能游刃有余地在两个世界穿梭,
也同时在商业和艺术上,
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经有人问贝聿铭:
在美国度过了八十多年后,
还觉得自己是个中国人吗?
他几乎毫无迟疑地回答:
“我从来不忘中国,我是中国人。”
100岁的贝聿铭
2017年3月31日,100岁的他,
获得了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
他写下了这样一段感言:
我非常荣幸能够获得这个奖项,
我离开祖国已经80年了,
我的血管里始终流淌着中国的血液……
4月26日,
贝老将迎来他102岁的生日。
他穿越一个世纪而来,
把近百座经典的建筑留在世界各地,
给人类带来了惊喜,
也给岁月留下了灵动的痕迹!
当我们再次有机会
驻足这些足以惊艳时光的建筑时,
别忘记他的名字,贝聿铭!
贝老,生日快乐!
—THE END—
给北洋君点个“在看”
放到朋友圈
就是最好的鼓励!
北洋君近期好文:
1.央视"春晚之父"逝世:就算开除我,春晚也得让老百姓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