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 千佛崖恢复"颜值":古蜀道上,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广元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国家级4A以上景区15个,位列四川第二、全国第五。其中,剑门关已创建成国家级5A景区。作为四川北大门,广元不仅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富集,还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1961年,皇泽寺、千佛崖同时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崖地处广元市城北4公里,嘉陵江东岸,现存造像848龛,7000余尊,始于北魏,兴盛于唐,是我省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但以前的保护工作却不尽人意,加上1935年在修筑川陕公路(现称108国道)时,给千佛崖文物造成较大破坏。汽车尾气、扬尘污染、风雨侵蚀等也给摩崖石刻造成了持续破坏。2011年,我市启动千佛崖文物保护修复工程。历史4年,修复工作于近日完工,修复中创新使用的窟檐修复方法和锚杆加固扬尘控制更是获得了国家专利。
千佛崖南段佛龛(千佛崖博物馆供图)
千佛崖建成“小型气象站”
两项创新修复技术获国家专利
昨日中午,记者驱车来到千佛崖景区,通过入口来到千佛崖核心景区时,右边崖壁角落上的一个白色装置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这个是微环境监测点,在龛窟温湿度、岩土水分、风速风向、风化程度及裂隙稳定性等方面的开展监测,在核心景区现共有8个这样的微环境监测点。
2015年,千佛崖建立了一套摩崖造像文物环境监测系统,对摩崖造像小环境,试验段保护建筑小环境,重点部位龛窟的温度、湿度、岩土水分、风速风向、风化程度及裂隙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监测。可以说,这就是千佛崖的一个“小型气象站”。千佛崖石刻艺术博物馆副馆长王洪燕介绍,千佛崖还对12个重点龛窟进行了三维立体扫描、高清照相工作。
记者深入到核心景区发现,崖壁上很多龛窟上方都多了一顶“帽子”。这是在修复施工过程中创新发明的窟檐修复方法,它和锚杆加固扬尘控制获得了国家专利技术。
王洪燕介绍,在石刻崖壁上钻孔是个关键性的技术活,不仅要控制震动,还要控制粉尘。在多次研究和尝试后,千佛崖的崖壁钻孔进行了创新性作业,采取了锚杆加固扬尘控制法。在钻孔前,将装置固定在岩壁打孔位置,再用橡胶密封圈紧贴岩壁等方法,这样就有效控制了钻孔时粉尘扬起,避免了粉尘对文物的二次污染。
文物修复工程用时4年
每个龛窟录入“身份信息”
“千佛崖不仅是川渝石窟石刻的重要代表,在全国的石窟石刻中都具有重要地位,但以前的保护工作却不尽人意。1935年,在修筑川陕公路(现称108国道)时,给千佛崖文物造成较大破坏。汽车尾气、扬尘污染、风雨侵蚀等也给摩崖石刻造成持续破坏。”千佛崖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王剑平介绍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当时环境的真实写照。
“5·12”汶川地震后,市委、市政府对千佛崖进行了系统性的保护工程。2011年9月,我市实施了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灾害治理及重点龛窟保护修复工程,对危岩体进行了锚固,保证了整个岩体的稳定性。
为解决千佛崖摩崖造像的风化问题,千佛崖还在北端修建了试验段保护建筑,如果通过监测数据证明保护效果明显,将对全国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起到关键性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图片来源:千佛崖博物馆
2015年,修复工程主体完工。王洪燕回忆说,“每一项工作都是细活,比如清理佛像上的灰尘,工作人员都是用柔软的刷子轻轻地刷;清理一个大点的佛龛的灰尘,就要用时一两天;清理崖壁鸟粪、拔除杂草时,都要确保泥土杂质不能掉下去。”
王洪燕介绍,崖体与造像风化严重,裂隙众多,表面粉化、片状剥落、侵蚀,彩绘开裂、脱落,窟檐破损等现象明显。因此,千佛崖的保护修复,包括了对危岩进行锚固,对裂缝进行嵌补灌浆,修补窟檐等,并对龛窟进行了完整的记录、编号,充分掌握每个龛窟的基本信息。
千佛崖文物修复保护工程通过验收
文物保护成效获专家组点赞
12月3日,受省文物局委托,四川文物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组织专家组,对我市千佛崖石刻艺术博物馆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灾害治理及重点龛窟保护修复工程、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保护建筑试验段工程和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文物环境监测系统工程三个文物保护项目进行了竣工验收工作。
由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等组织成员的7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工程竣工验收管理暂行办法》(文物保函{2016})343号文件要求,分别对三项文物保护工程逐一进行现场验收,通过听取业主方、设计方、监理方、施工方的汇报,审阅工程资料,现场打分等环节,专家组对我市文物保护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赞誉,最终千佛崖石刻艺术博物馆三个文物保护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这标志着用时4年多的千佛崖文物保护修复工程正式完结。
广元晚报实习记者 李冬 摄影报道
编辑:牟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