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苏联设计的超级互联网,有支付宝,有阿里云丨历史八卦咨询处

2016-11-16 雪竹 视知


1962年,中国人刚刚开始制造电子管的黑白电视机,要过几年才搞出电力火车头。美国人也才把有实用性的通信卫星发射上天。西方世界都在关注玛丽莲·梦露的突然死亡。
这似乎是一个跟科幻、未来没什么关系的年份。
然而就在这一年,苏联老大哥提出了一个惊人的互联网计划,这个计划包括:覆盖全国的云存储和云计算、精确管理一切生活和工作的大数据、全面取代钞票的数字货币。
在这个庞大的互联网计划面前,马云、马化腾、扎克伯格……包括今天在浙江乌镇开会的互联网巨头们,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都只能双膝一软。




接下来你将看到


       ● 在苏联,搞科学不能只懂科学

       ● 苏维埃互联网的伟大蓝图:小心吓尿

       ● 然而,苏联人民不喜欢互联网

       ● 政治局会议上缺席的二人——是巧合还是必然?

       ● 机器不会犯错,人会


全方位乖巧的值班编辑 / 雪竹



在苏联,搞科学不能只懂科学

-+-


1948年,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发表了《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这本书为构建计算机网络提供了理论基础。


● 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双十一剁手和吃土


根据控制论,不论是机器还是动物、人,甚或是社会,都会根据环境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运动和状态,只要掌握好这个“环境”,就能让结果被“控制”。


斯大林时期,控制论是资本主义的歪理邪说。


苏联《哲学问题》杂志在1953年发表一篇名为《控制论为谁服务》的文章,指出:“控制论只不过是被想象出来的一个大骗局”,是给帝国主义“一点延长寿命的希望”。


这个希望是“不要工人,而只要一些为计算机的巨脑所控制的机器所实现的生产过程。没有怠工,没有罢工,甚至没有革命起义机器代替脑,机器不需要人。这对资本主义是多么美妙的前景啊。




然而,仅仅两年之后,苏联科学界对控制论的态度忽然来了个空中转体720度向后翻腾三周半难度系数5.0抱膝落地。


之前对控制论大批判的《哲学问题》杂志又发表了一篇文章,叫《控制论的若干基本特征》。文章高屋建瓴地指出,控制论会发起第二次工业革命,用智能机器取代脑力劳动者,从而——就像先贤曾预言的——解放全人类的思想。



由于维纳讲过“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不承认这一点的唯物论,在今天就不能存在下去”,就被视为拥护辩证唯物主义,而且控制论和巴普洛夫的狗实验多么相似啊,简直是天生的苏联人民好朋友。


在总结陈词中,作者浓墨重彩地写道,之前对控制论意识形态上的曲解或许是有人刻意为之,为的就是破坏社会主义联盟、拖慢苏联科研人员在这一前沿领域的进步。


话说到这里,等于说“谁要是再反对控制论,谁就是反对苏维埃”。



高不高,就问你高不高?


你可别误以为这篇政治觉悟高出天际的文章,是搞政治的人捣鼓出来的。文章的作者是三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索伯列夫,著名数学家,索伯列夫空间因他而得名;李亚普诺夫,苏联的控制论之父;哲托夫,苏联国防部第一计算中心副主任,苏联第一批计算机教材的作者。


文章发表的时机也绝不是一拍脑门冲动决定的。在文章发表的前两年,李亚普诺夫和哲托夫曾多次发表有关控制论的公开演讲,试探政治风向。


而在文章刊发的一年之后,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除了发表“秘密讲话”外,还强调了“机器和操作的自动化,必须推广到工厂车间和工艺流程的自动化,以及全自动的国家规划的建立。


在苏联,搞科学光懂科学是远远不够的。


以文章发表为标志,苏联的控制论研究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1959年成立的控制论学术委员会协调组织的控制论研究,如雨后春笋一般:


 

控制论搞起来了,苏维埃互联网还会远吗?

 


苏维埃互联网的伟大蓝图

-+-


1962年,一封来自苏联共青团的年轻科学家们的联名信,直接交到了赫鲁晓夫手中。


这封长达15页的信提到,同美国相比,苏联信息技术落后,需要迅速提高。据苏联《消息报》报道,在45分钟的会议上,政治局委员们花了35分钟讨论信中提到的问题。


然后,他们决定建立一个苏维埃互联网,名叫“为了统计、计划、管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经济而建立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全国自动化系统”(the All-State Automated System for the Gathering and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for the Accounting, Planning, and Governance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USSR)。


这个名字如此之长,喝多了伏特加的苏联领导们也很头大。于是,他们给了它一个简称:


全国自动化系统


英文缩写:OGAS。


● OGAS计划的logo

 

苏联信息技术之父格卢什科夫是OGAS他爸。这位天才提出的在苏联全境铺设民用计算机网络的一系列设想,即使在现在看来,仍旧时髦得飞起。

 

● 孩儿他爸格卢什科夫曾获得三枚列宁勋章、一枚十月革命勋章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大数据——全苏联,每个政府部门、每个机构、每个行业、每个工厂的信息都会被存储在OGAS中。同时,要为每个人建立电子档案。每个工厂、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电脑远程访问、接收、利用数据。




格卢什科夫预言:“一个信息管理系统的对象越大,其经济效力越大。”

 

云计算——通过命令和控制协议,自动计算、模拟、优化计划经济。位于莫斯科的中央电脑会根据收到的所有数据来规划下一年的经济。在所有指标都已量化的基础上,机器计算出来的目标绝对合理公平公正。

 

智能国家——四散于各地的电脑就像神经,即时应对突发状况,通过神经的自我调节,达到目标最优化。位于莫斯科的“大脑”可以同时处理数百万的信号,协调各地区之间的发展。

 

电子货币——既然一切都数字化了,纸币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既然所有经济交易都在网上进行,用虚拟货币就好了。格卢什科夫认为这会实现马克思预言的没有硬通货的社会主义未来。



 

OGAS所需的资源和其规划一样吓人。建设OGAS需要至少30年,直到1990年基础设施才能全部铺设完成。网络分为三层:莫斯科的一级电脑连接200个设在大中城市的二级电脑,二级电脑再连接2万个分散在各地的计算机终端。


工程需要30万名工作人员,头15年的花费至少200亿卢比(大约是现在的11560亿人民币),分摊在三个五年计划中。光是花费,就比核武项目和太空项目加在一起都多。



● 当初的构想图

 

格卢什科夫为高层画了一个“大饼”,只要构建起OGAS,当年的经济效益就高达1000亿卢比,就能实现“电子社会主义”。


1963年,苏联政治局通过决议:利用OGAS推行全面经济改革。


 

然而,苏联人民不喜欢互联网

-+-


如果OGAS搞成,苏联将跑步进入信息化社会,世界上再没有马化腾、马云们什么事了。


但在当时,OGAS的推行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可以说是两面不讨好。


改革派给出的反对理由在现在看来,同样时髦得飞起:大数据很好,但是公民个人隐私怎么办?还有,我们苏维埃还有很多体制问题……


而对于保守的既得利益者,反对的理由就更充分了:如果OGAS成功了,计算机把活儿都干了,还要我们国家计划委员会干什么?


在高层有阻力,在群众中同样有。


在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早已四处漏风。国家计划国家的经济,人民经营自己的生活。建筑工人如果没收到贿赂,不会把马桶连到下水道上;护士如果没收到红包,不会给产妇用无菌针头;虽然逝者下葬应该是免费的,但如果没给2000卢布,尸体只能躺在路边。


● 面包店里也没有面包


电子化未必能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了,这些人又会成为坚定的反对派。


所以,从1963年决议通过开始,到1969年,OGAS计划一直处于“审议”状态。


这一年,美国的阿帕网来了。



政治局会议上缺席的二人——是巧合还是必然?

-+-


政治嗅觉敏锐的格卢什科夫(就像之前说的,在苏联能混出头的科学家搞政治都是一把好手)知道机会来了:美国人都有了,苏联人怎么能没有?


他找到局内人疏通关系,希望政治局能再次考虑OGAS计划。


结果,政治局全盘通过了格卢什科夫为1971年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四届代表大会撰写的草案。格卢什科夫努力了那么多年,终于瞄到一点成功的曙光。


1970年10月1日,政治局开会讨论如何推行OGAS计划。


格卢什科夫走进会议室,立刻发现这次会议有些不寻常:空了两把椅子。两名OGAS计划最坚定的支持者——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勃列日涅夫和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缺席。


● 勃列日涅夫同志曾经如此喜爱互联网计划


有工科背景的勃列日涅夫一向是技术派的拥趸。那天,他在巴库参加苏联统治阿塞拜疆十五周年纪念活动。


由于之前推行的经济改革不成功,柯西金急需其他方法来振兴经济,比如OGAS计划。那天,他在开罗参加埃及总统纳赛尔的葬礼。两天前,纳赛尔死于心脏病。


就是这么巧。



一二把手缺席的政治局会议由“灰衣教主”、中央书记苏斯洛夫主持。他是坚定的保守派。


同样坚决反对OGAS的还有财政部长加尔布佐夫。


他声称,在明斯克,农场的农户都能自己制造计算机。计算机有三个程序:鸡下蛋时播放音乐、开灯和关灯。他建议,应该先在全苏联普及这种能促进鸡蛋产量的计算机,然后再考虑OGAS之类的愚蠢计划。


● 前苏联养鸡场


这个建议显然不仅侮辱智商,还侮辱人格。作为OGAS的爹,格卢什科夫激烈反对。


加尔布佐夫退了一步,露出真正的意图:推行OGAS计划可以,但不能归他的死对头中央统计局管。而且,要剥离OGAS一切与经济有关的功能,只把OGAS当成纯粹的基础设施。


争来争去,苏斯洛夫最后拍板,先在小部分地区铺设计算机网络,看看效果。


看看效果,就是再研究研究再讨论讨论再计划计划再看看再想想再等等,等等等等。


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的缺席究竟是真的巧合,还是有意为之,不好说。只是,在那次会议后,大权在握的两人都没有推行OGAS计划。


直到OGAS 计划1977年被解密,也没有在全苏联推行。不再是秘密,代表不再重要。

 


无疾而终——机器不会犯错,人会

-+-


孩儿他爸仍没有放弃。


1980年,格卢什科夫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整个国家的问题》,试图利用民间力量来建设OGAS。但由于缺少通力协调,零散在各地的几百个计算机中心硬件各种不兼容,成不了气候。


1982年,格卢什科夫因脑溢血去世。


他的老师,前面提到的、曾为控制论正名的哲托夫接过了火把。


● 左一是哲托夫,其他人也都是苏联国防部计算机中心的领导

 

1985年,哲托夫直接写信给戈尔巴乔夫,希望重启OGAS计划。


从戈尔巴乔夫助手那里,他得到了口头回复: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有其他使命,其中不包括自动化管理计划经济。


哲托夫说希望得到正式的书面回复,却被告知中央委员会不提供书面回复。


所以,可以说,OGAS计划从没被正式否决过。可惜,也从没有被真正推行过。


同一时期,苏联的科学家们提出过好几个通过计算机连接全苏联的设想。在所有这些设想中,OGAS是离成功最近的一个。


在格卢什科夫眼里,“计划经济与计算机网络完美锲合”。


人会变,工厂也会,外在环境也会。计划经济之所以搞出很多问题,是因为人有弱点,人会犯错,会为了自身利益刻意夸大或压低指标,而机器不会。


通过OGAS来实时衡量各个变量,即时调整经济行为,从而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是格卢什科夫给出的解决之法。


更重要的是,有了“大型监视系统”OGAS,所有人的档案、行动都存储在国家的数据库里,国家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稳定。




可惜,都是浮云。


哲托夫在私人信件里写道:

 

党的领导人意识到在国民经济领域引入计算机的重要性,但并没有促进相关工作的开展。牵涉的各个部门和政府机构……对此毫无兴趣。问题不在于负责的官员人品不好,而在于他们所处的位置和所有难以改变的潜规则。


参考资料:
Gerovitch S. InterNyet: why the Soviet Union did not build a nationwide computer network[J]. History and Technology, 2008, 24(4): 335-350.Peters B. How Not to Network a Nation. The MIT Press. 2016.彭永东,《控制论的发生与传播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

END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精彩视频/文章

洗剪吹第五城吹玻璃减肥吃土盗墓


· 视知 ·

知识看得见



同时,我们还在招聘编辑、新媒体运营、内容营销和实习生请砸简历到job@ishizh.com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内容授权
 投稿邮箱 editor@ishizh.com 合作邮箱 business@ishizh.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