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曾7次下西洋,为什么中国却没有称霸海上?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蛤蟆精转世的太监,因为没法适应陆地生活,一辈子都向往着海洋。于是,他带领着船队,7次下西洋。这个蛤蟆精,就是郑和。
这个荒诞的故事来自明万历年间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
离郑和远航的时间不过100多年,中国人已经不能理解七下西洋的壮举,只能用妖魔鬼怪来解释。
那究竟为什么郑和七下西洋,中国却没能称霸海上?视知TV三分钟视频给你答案。
· 温馨提示 ·
没有Wi-Fi的同学可以移步下方观看文字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643h2q5v5&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里是文字版
1433年郑和去世,同年,明朝政府不再支持只靠财政拨款、不挣钱的宝船远航。但郑和宝船那种传说中的“上古神兽”并没有彻底消失。
明末和清初,中国派去琉球册封的大船“封舟”依然长达15到20丈,约等于45到60米,可以跟欧洲同时代建造的巨船谈笑风生。
▲ 《封舟图》
但长期造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树都被砍得差不多了,造船成本大幅上涨。明代早期造一条50米的大船大概要花2500两白银,到晚期就要4000两,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就得10000两以上。
为省钱,康熙皇帝在平定台湾之后,裁撤了军队中的大船,只建造八分之一大的小船。船小了,碰到民间的大船不好管呐……于是聪明的康熙直接规定,民间造船不许超过一丈八尺(约5.5米)宽,也就是说,不许比军队的船更大。
但是这种禁令并没有被彻底执行。
中国的海商直接跑到东南亚造船,不仅可以绕开不能造大船的禁令,还因为当地木材便宜,大幅降低成本。
所以,与印象中明清两朝海禁严格、“片板不能下海”不同,中国的海上商团,一直活跃在东起日本,西到印度群岛的南洋一带,势力相当大。
帆船时代的远航靠天吃饭,季风流向决定了出海的日程和路线。远途航行的商船,往往要在外耽搁数月,等到西南季风和洋流才能回家。虽然又苦又危险,但赚得相当多。
16世纪中期,一趟往返中国、柬埔寨和越南的航行,可以获得10000两白银的利润。如果是从日本经澳门到印度果阿,甚至能赚35000两。
这么有钱,肯定会被海盗盯上,也容易遭同行嫉妒。所以为了安全,船越大越快越好,船上十八般兵刃是必须的,洋人的火炮火枪也得买买买(恭喜海商X先生喜提佛郎机大炮),水手个个能玩命。
这是海上的游戏规则,全世界都这么干。
▲ 加勒比海盗:惊涛怪浪
但是作为农业赋税供养的国家,中国统治者极度强调农业生产和内部稳定。你一个商船想走就走,比朝廷水师还能打,皇上睡觉都不踏实。更不要说保护和支持他们去和荷兰人、葡萄牙人竞争,到更远的地方拓展海外贸易。
相比之下,欧洲航海家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放飞了自我,开辟了世界范围的贸易网。
他们的商船在欧洲装载钟表、橄榄油、葡萄酒,从印度运走棉布、象牙和玻璃,在马六甲购买香料,然后在澳门交换中国的瓷器、药材、丝绸,带到日本,换成白银、漆器,再在返程中购买欧洲需要的货物。
每一次交换,都是暴利,让航海家和政府都趋之若鹜,拼命造更好的船、更强的武器。
一边是全民动员一起上,一边是国家拖后腿。这样的形势,就算郑和老爷子再活个一百年,也没法扭转呐。
关于明朝为什么没能赢得海上霸权这个问题,由彭慕兰和史蒂文·皮托克合作的《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也给出了答案。
除此以外,该书还对什么时候由商人发动战争效率最高、贸易如何使鸟粪变成黄金、华尔街如何使美国的金融霸业落空等问题,提供了别具洞见的见解。
随着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这本书也是时下了解贸易历史的绝佳读物。
THE END
互动话题
你和大海之间,最难忘的故事是什么?
留言最走心的5位朋友,每人获得《贸易打造的世界》1本。
获奖名单在下周二隆重公布,不要忘记来看~
+ 奖品简介 +
《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
著者:[美]彭慕兰 史蒂文·托皮克
译者:黄中宪 吴莉苇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
定价:79.80
【简介】贸易常常给全球化和商品化带来无法预测的后果,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突变,新观念革命都与贸易相关。贸易将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人联结在一起,贸易促成了全球化,贸易改变了各地的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贸易打造了今日的世界格局。
PS.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直接购买~
你可能还想看
(点击图片查看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