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不孤 | 我的躁郁症朋友
有一段时间,我情绪较为低落,一度自我怀疑是否患上抑郁症,于是乎我便和一位充满抑郁气息的朋友聊了聊。然而交谈中,方得知这位朋友才是真正的抑郁症患者。准确来说是双相情感障碍。其实那时我并没有很惊讶,因为更早之前也曾有另外的朋友向我袒露自己患上单相抑郁的秘密,同样需要服药调理,也就是那时我就知道了抗抑郁药。抑郁情绪与抑郁症还真是两码事,前者或只是情感低潮期,而后者则是一场绵绵无期的自我心理斗争。
真正的抑郁状态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在朋友极力描述下,我只能脑补出这样一副画面:大家同样走在路上,一只名为抑郁的大黑狗,时刻缠着你拖着你。你想跑,也只能背着它跑,而它却会越变越大,让你挥之不去,直到你落后了,感觉被全世界遗忘。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则像背着大黑狗去坐过山车,走十米路,前两米云淡风轻,步履轻快,后三米的郁郁寡欢,再走两米无欲无求,接下来则想一了百了。但无论朋友描述得多么生动,我也注定只能同情理解,不能切身体会。就像一个小女生和一个小男生说她痛经,难受得犹如万箭穿心,而小男生只能想到多喝热水,有心无力,不知所措。
幸好的是朋友及时寻医,虽然服药的副作用,时常影响工作生活,但至少得到了专业的照料。而让我很讶异的是,朋友的家人以及其身边的朋友们基本上并不知情。若是一时想不开自寻短见,或许家人朋友一辈子都不知道原因。这不禁让我思考弱势小群体与大众之间的关系。
一个人会主动了解一个群体,一般是关乎自身情况的。细细想来,如果我没有情绪低落时去主动了解抑郁,或许就不会得到朋友的信任以及得知病情的秘密。如果我没有了解过抑郁,谈不到一块的话,那这位朋友会不会为了不被误会与歧视而选择隐瞒呢?再深一步考虑,如果说朋友们不能理解支持便算了,那为什么连家人也会选择隐瞒呢?抑郁的问题,有专业的医生去解决,而这一系列的问题背后,似乎更加值得我们作为朋友、作为未来的父母,作为每一个身边可能有抑郁症患者的人去深思的。
从患者的角度去思考,由了解自身病情,到及时寻医得到照料,以及获得家人朋友的理解、支持与关爱,或许是回归正常生活的最好途径。因为没有家人朋友的支持鼓励,患者在自我斗争中会更加孤立无援,这种被遗忘的感觉或许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患者没有及时寻医,病情仅靠自己感觉就难以得到控制,陷入心理胡同。如果没有知识普及,不能很好地自我认识,加上没有外人开导,或许会让患者囿于社会误解与歧视而没有去看精神科。这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三者具备则良性向上,反之恶性循环。
要想解决好以上三者,抑郁症/躁郁症的知识普及显得尤为重要。实际上其意义更多地在于让患者知道,抑郁可以配合治疗;以及让大众了解到抑郁症是一种心理障碍,摘掉有色眼镜看待“精神科”三字从而减少抑郁症患者因舆论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前者是需要患者自发的行动,后者是大众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
为什么抑郁症患者这么痛苦,其实在我们理性思考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了抑郁症的自身属性对其得到治疗的影响。举个例子,当我们有难以启齿的身体毛病时,我们可以自己偷偷去看医生接受治疗,或者因为自己认知不当,听信偏方,导致病情的加重。不管怎么面对,至少是自己掌握主动权。而抑郁症患者的特殊性在于心理障碍,病情自身就具有高度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内心敏感等等心理困惑,想要得到专业治疗,事先还或许是需要一定的心理铺垫。这让抑郁症患者主动接受治疗成为了一定程度上的伪命题。所以在患者圈子内更多是过来人去鼓励寻医,相互激励。所以当你的朋友与你透露抑郁症状时,你应该庆幸得到这份信任,以及把握好这份信任。
随着社会发展,心理卫生的问题会逐渐得到大众的重视,但认知程度的高低,实际上不是患者选择信任与否的依据。正如没有谁会主动了解恐高症,然而我们都看过微博上在高空玻璃桥上戏耍恐高友人,取笑其痛苦挣扎的小视频并且还会一笑了之。恐高症的人不会去跳楼,但抑郁患者可能会。我们对精神问题的正确认识还是有相当大的进步空间,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心存尊重。也许只有这份尊重,才会给我们带来被信任的机会。而这份信任或许能成为了解开抑郁的心药。
文字:William
编辑:Emile
喜欢文章可扫描二维码鼓励作者哟~
-FIN-
欢迎关注原创公众号:双相躁郁世界
ID: bipolar_world
用不一样的眼光看待世界
双相躁郁世界的工作人员、写手、读者投稿原创作品,以及展出摄影作品、绘画作品,均为原作者及公众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合作、投稿、转载与联系方式请点击公众号菜单
公益双相-->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