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精神疾病|反歧视,从我们自己做起
前言:这是一篇很旧很旧的文章,还木有原创标识。主页菌那时候还是个宝宝,和大家一起回忆一下这篇古老的文章。还有几天就是公众号的一周年纪念日啦,所以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顺便给旧文开个原创。
“要是真想自杀,是救不回来的。”
“自杀还告诉别人,作秀吧。”
“不就是难过吗?谁没有。”
“你心理承受能力也太差了吧?”
“太脆弱。”
“他看着那么开朗,怎么会有病?”
“他是我们班的开心果呀,怎么突然说有病了,装的吧。”
“又自杀,狼来了?”
你们是不是听多了这样的言论?不论是病人,还是病人家属,或者是朋友,可能大家都听到过这样的言论。只要你身边有患有精神疾病的亲友,这些言论就像驱不散的苍蝇一样让人感到无力。
有时候这样一句话,可能就是让病人丧命的罪魁祸首。
而说出话的人,毫不自知。我还想再重申一下,没有人想死,可是有的病人,只能选择死。而家人朋友用错误的方式去关心,也总是适得其反。
今天要推的还是Ted《抑郁,我们各自隐藏的秘密》。Andrew Solomon是一位经历过严重抑郁的作家。大家可以在网易公开课找到。
对于普通人而言,他们的情绪是有适应能力的,而患者丧失了这样的能力。
如他所说,“抑郁的反面,不是快乐,而是失去活力。”对于抑郁的人来说,任何事都变得毫无意义。抑郁的时候,人的情绪无法自我调节,这不是一句劝慰就可以让人恢复如常的--病人清楚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荒谬的,但是他们无法自控。
同样,在狂躁的时候,就仿佛是喝了酒一样,做事情超乎常理--人也会变的非常不理智。梵高割下了自己的耳朵,病友兴奋地跳上桌子跳舞。
很多人不知道没有活力是什么感受,当所有的一切在你脑海中全部都转化为唯一的结局--“消亡”,你会不会认为一切都毫无意义呢?
病人不仅在思维和认知上如此,甚至在身体上也会有很多症状--抑郁时的木僵思维迟缓、狂躁时心跳加速思维狂乱。
根据这期TED以及各类调查研究表示:精神类疾病,在社会的各个阶层都会出现。但是确诊的人当中多数生活状况良好--当他们情绪出现问题时,会觉得“与现实状况不符”因此愿意去看病。
而在条件一般的人或更差的人中,因为“生活不如意”因此情绪异常,对他们来说似乎再正常不过,所以确诊的概率就比较低。
如果说你患有某类精神疾病,你总能在你的某一个家人身上找到你的影子。它是具有家族聚集性的疾病--我们在目前的神经学领域并没有完全了解它的机制,但我们可以确定,它是一种伤亡率很高的病。这不意味着任何亲人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这是无法避免的,就像我继承母亲的双眼皮一样。
不仅如此,对于曾经自杀过的病人,他们能够得到的支持更是少的可怜。
自杀过失败后,有很多人面临终身残疾;同时很多人面临被孤立的状态以及被歧视的状态。各方面原因使得这些首次自杀失败的人,选择二次或多次自杀,而二次自杀成功率将比第一次高几十倍。
病人需要爱他们的人能够从心里接受他们的病情,而不是劝慰或是疑惑。
他们需要有人带着他们坚持治疗,而不是轻言放弃。
你可以不说话,但是他们需要陪伴,而不是喋喋不休。
他们不需要你们的自责,你们的自责会让他们陷入更深的痛苦--即便有,也不要让他们看到。
不要用激将法,这对他们是毁灭性的伤害与打击,请多些耐性。
对于沉溺于酒精等成瘾性物质的病人,家人要让他们远离成瘾物质。
有的病人因为长期受到歧视,因此抵触任何形式的交流,使疾病更严重。有的病人不敢把病情说出去,害怕别人的嘲笑和排挤,让他们最终走向绝路。
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了解精神疾病,让病人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和家庭环境,这样才能提升他们痊愈的可能性。治好病的人很多,不要放弃希望。但每个人,都不会想成为“他病情加深”的罪魁祸首。
作者:酒吞童女
编辑:酒吞童女
喜欢的话,可以给作者打赏哦
-FIN-
欢迎关注原创公众号:双相躁郁世界
ID: bipolar_world
用不一样的眼光看待世界
双相躁郁世界的工作人员、写手、读者投稿原创作品,以及展出摄影作品、绘画作品,均为原作者及公众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合作、投稿、转载与联系方式请点击公众号菜单
公益双相-->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