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轻人,没事不要刷手机!看,被气死了吧!

Editor's Note

手机是万恶之源,放下手机吧,我们可以去运动,可以去做饭,可以去游戏,可以去blablabla。希望大家在这段被封印的时间里,能够让自己健康生活哦。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心声 Mind Author 心声公益

testing/Shutterstock


前两天,我们针对此次疫情中的大众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


第一期结果看这里。


结果发现,在参与者中,存在急性应激反应的比例高达37.8%,中度以上抑郁比例达到37.1%,而中度及重度焦虑则达到35.7%


这几个比例都非常高!



高到什么程度?


以急性应激反应为例。


在集体性枪杀的受害者中,出现急性应激反应的比例为33%,在性侵害的受害者中,这个比例为16%,在交通事故中,这个比例是13%


而我们这里,则是37.8%,也就是说,在被调查者,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在此次疫情中都出现了急性应激反应。


什么是急性应激反应?


这里,小编再小小地给大家科普一下。


急性应激反应,是在遭受到严重的、急剧的创伤性事件后,短期内出现的一系列生理的和心理的反应。


最核心的症状是四类:


  • 分离(dissociative):麻木、情感反应迟钝、意识清晰度下降、不真实感、分离性遗忘、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等。


  • 侵入(re-experiencing):创伤性事件的情境或当时的心理感受反复自动出现(“侵入”)在意识里或梦境里。


  • 回避(avoidance):回避各种与创伤有关的人或事。


  • 唤起(hypervigilance):难以入睡、激惹、注意力不集中、警觉过高、坐立不安等。


急性应激反应如果过于强烈,则会出现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



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这两种精神障碍都出现在创伤性事件之后,症状类似,主要区别在于:


(1)持续时间不同,ASD一般不会超过一个月,如果超过一个月就要考虑PTSD;


(2)ASD一定是在创伤性事件后几天内就出现的,如果隔了几个月才出现应激反应,则要考虑PTSD。


ASD和PTSD关系非常密切,因为短期内出现的急性应激反应,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干预,合适的干预,就有可能慢性化,长期化,而成为PTSD。



那么,小编作为一名重度网瘾患者,这两天成天刷手机。


刷到的却尽是些什么前线医生没有饭吃,穿垃圾袋做成的防护服,在诊室里嚎啕大哭,而某某会发放物资,效率又奇低,央视去做直播,还被当场掐掉,各种黑幕爆出来,也不知道哪里是真的,哪里是谣言。


还有好多患者的故事,那些统计数字之外的故事。


真是让人看得无比心痛,又感到格外无力。


抑郁,又焦虑。



所以,小编就想了,那我成天刷手机,会和我现在无比痛苦的情绪有关吗?


刷手机,刷资讯,到底是让我对疫情感到更乐观了呢?还是更悲观了呢?


所以,在这次调研中,小编也对这个问题,做了个小小的分析。


结果发现:


真的是这样!


你每天花在各种疫情资讯上的时间越多,应激反应就越强烈,抑郁就更严重,焦虑也更严重。


小编在这里,就直接跳过各种复杂的分析过程了,看看趋势吧。



这三张图,分别是对大家的应激反应、抑郁、焦虑情绪做了分析。


横轴是大家每天用在接收各种疫情资讯的时间,包括手机、电视、报纸、电台等等。


纵轴分别是大家的应激反应、抑郁、焦虑情绪的程度。


橙红色的直线是做的线性拟合。


所以,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你每天看资讯时间越长,你的应激反应就越重,抑郁、焦虑情绪也越明显。


所以,下面这张图说的真没错。



甚至,还有网友脑洞大开,创造了一个新的词,叫做“微博创伤后应激障碍”。


其实,不光是这次疫情,几乎在每次集体性创伤事件之后,刷手机,刷资讯太多,都会导致更强烈的应激反应,以及抑郁、焦虑情绪。


比如,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后,有研究者同样发现,你每天接触各种相关资讯越多,应激反应就更强烈。



这种情绪,更多是出现在那些社会责任感很强,正义感很强的朋友身上。


大家在手机上看到各种关于前线的遭遇,发自真心地,想要为医生、护士做些什么,想要为患者做些什么,想要出一点力,去改变一些什么,可是在现实面前,又没有任何办法,感到十分无力。


就只能在家里干着急。



然后,不光如此,这两天,陆陆续续还看到各种爆出来的黑幕、内幕,根本分不清真假,就更是觉得,我的天哪,怎么会这样,这可咋办啊!


于是,无力感就更加重了。


那该怎么办?


所以,在面对疫情带来的压力,面对此次疫情中的抑郁焦虑情绪时,很重要的一点,甚至是首要的一点,就是减少资讯暴露程度,少接触些负面信息,对于改善你目前的糟糕情绪,很有帮助。



减少因信息过载带来的心理压力,过滤掉无用的信息。


给自己放个“手机假”,去做些其他事情。


这很重要。


我们都希望能为此次疫情做些什么。


但请记住,你只有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才有可能为别人操心,才有可能做出一些改变。



消息灵通,接收各种资讯,很重要,但需要把握好“度”,把自己浏览资讯的时间,控制在一个合理适度的范围内。


然后,面对自己的无力感,要接纳它,进而在情绪稳定的情况下,将它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问题需要解决,但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解决掉所有问题。


记得悦纳自己。


记得去想想,自己是否有任何一点小事,可以做做。



不要想着改变非常宏观的东西,东西越宏观,靠你一个人的力量就越无法改变,量力而行,去做些小小的事情,能促成一点点改变,那就足够了。


然后,在这一点点改变的基础之上,继续前进。


但不管怎样。


一个稳定的情绪,都是促成改变,继续前进的重要基础。


不要被资讯吞噬,如果觉得累,就换个环境,先养精蓄锐吧。



另外,我们的调查还在滚动回收中哦,我们会及时更新调查结果,既然你都读到这里了,为什么不打开调查问卷,看一看,做一做呢?

或者转给更多的人。



过去的两周时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新闻,每日每夜地在我们的朋友圈中刷屏。

而伴随着这些新闻一起传播的,则还有焦躁、紧张、不安、恐慌、疲惫等种种情绪。

在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不管是谁,都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心理压力。

这其中,尤其是那些奋战在疫情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有在经受着疾病折磨的患者们,有因接触患者而在接受医学观察的人们,当然,还包括许多普通民众,大家都在这次疫情当中,经受着焦虑、紧张、痛苦、愤怒、委屈,还有无奈。


17年前的SARS疫情,给大量SARS幸存者以及医务工作者都留下了心理创伤。

而这些心灵上的创伤却似乎长期被社会选择性地忽视,或者忘记,甚至掩盖了。

而在这次疫情之后,我们不希望,人民群众的心理创伤,也同样久久得不到抚慰以及疗愈。

本次疫情中,许多机构都在踊跃为公众提供免费心理支持服务,而国家也将心理服务列为本次疫情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人员资质、过度服务、服务手段与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另外,我们的很多服务也没有切切实实从大众需求出发,去设计,去衡量,也需要有更多的需求评估,去对接上更接地气的服务。

对于大众心理需求的评估,是设计并改善目前已有服务的重要基础,可为今后更为系统而全面的心理支持服务提供参考。

因此,心声公益设计了本调查问卷,希望能进一步了解您在本次疫情中的真实心理需求以及对已有服务的满意度,您的参与对本次疫情之后长期心理支持服务的开展至关重要。

本问卷完全是匿名且自愿的,最终结果将向公众免费开放。

问卷填写方式:
扫描上方海报二维码
或直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心声公益(英文名:Mind China)是一家关注精神卫生的青年公益组织,由来自哈佛、哥大、UCL、复旦、华政等高校的同学发起成立,我们致力于以社会创新与青年力量,提高公众精神卫生意识,促进精神病人社会融入,推动中国精神卫生发展,并最终实现社会包容性与可持续性发展。


你在偷看我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