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想让我的孩子,生活在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世界精神卫生日

刘欣子 双相躁郁世界 2022-11-12

作者 / 刘欣子  剧照 / 《我是》  

编辑、排版 / 酒吞童女 

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青春之心灵 青春之少年”定为中国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倡导全社会关注、支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工作。


自从拍摄纪录片以来,我们团队接触了不少青少年。纪录片导演刘欣子同学,也是一位职业导演,在其他领域的纪录片拍摄中,也了解了更多青少年的成长、生活、教育现状,同时她也是一位母亲。


所以今年的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我们想请导演刘欣子聊一聊,她对于青少年精神健康的看法。


关注一开始是被动的。


怀孕是先于纪录片拍摄的。而纪录片筹备的过程,事实上就是我的整个孕期。甚至,我愿意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原因,也与之相关。


——“想让我的孩子,生活在一个更美好的世界里。”


所以在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整个过程中,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是我一开始就非常关注、随着拍摄的深入越来越关注的领域。



呈现这篇文章对我来说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想要说的话实在太多了,它们堆积在我的脑子里,异常庞大,以至于不知道怎么通过语言搬运出来。


会有这种状态肯定是跟我自己有娃这件事息息相关。如果说这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让我无条件付出的话,那也就只有她了,为了让她感受到幸福快乐,我就必须要去了解她,了解她的思想,了解她的的世界,了解我可能会犯的错误。


为此我特地在娃三个月的时候,去学了蒙台梭利0-3岁的助教资格。那个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了解孩子的成长,更是了解我们自己成长经历了什么,于是很多生命中的疑问,竟然一一得到解答。这似乎不可抑制地与我们正在拍摄的纪录片联系起来。


每一个成年人都曾是一个儿童、一个青少年。我在努力倾听患者的时候,时常出现一个臆像:在我面前的,无论形象如何,都分明是一个充满愤怒或者委屈或者无助或者其他什么情绪的孩子。她/他们所有的表达,都像极了我自己的孩子。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所谓“无理取闹”,或者各种育儿公众号所说的“令人崩溃”。但是蒙台梭利的理念中,世界上没有不讲理的孩子,而问题在于,孩子的“理”和成年人的“理”不同。


当孩子没有在成年人的“理”中的时候,他们就会被判定为“错”。而孩子受制于语言的表达,无法真正表述自己的逻辑。所以他们无力反驳,只能委屈的接受自己的“错”,而在这种“错”中长大的孩子,接受了因此而笃定的“道理”,忘却了作为孩童的委屈,继续养育他们的后代。


于是伤害就会被传承。


可是如何理解孩子?基于种种原因,我又去学习了舞动理论。尝试着学习怎么通过用动作了解他人。在不停的尝试与努力中,渐渐有些懂得,面前对象所表达的真正意图。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努力经常能够得到正面回馈,我慢慢意识到,倾听本身的重要性,以及倾听之外试图理解给人的安慰。



我浅薄的心理学知识告诉我,情绪这种东西,永远不会消失,只会被累积、被藏匿、然后在某一天达到无法承受的阈值,以各种奇怪的方式表达出来,伤害自己或者无关旁人。而情绪的表达本质上就是被倾听、被理解和被接纳。


很多患者其实都跟我表达过类似感受。显然,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情绪类疾病,它直接指向情绪本身,所以我有时候在想,如果这些患者在情绪产生的时候就被疏导,那么疾病本身还会存在吗?


而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的表达其实是最有限最无力的,那么青少年阶段积累的情绪又该如何解决?


显然,误解是这个世界上无法避免的东西,因误解产生的情绪无处不在。为人父母,我们无法真正做到完全理解,但是试图消除误解,理解自己孩子的那个过程,那份努力,是会被孩子看到的。


而这种不断修正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而这种试图理解,努力倾听,就会让孩子的情绪有处可去,那么在他们成年之后,就有能力面对这种问题的发生。



所以,关注青少年精神健康,在我们看来,是最行之有效、及时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让成人世界减少病痛发生的可能性的方式。


@酒吞童女 

每个成年人都曾是一个孩子,而孩子们就是将来的成年人。从这一点来说,其实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关注成年人是同一件事。


青少年有自己的优势。ta们的精神世界有更为充分的空间,如果有足够宽容的环境,ta们就可以不断丰富,吸收和变化。


但是,ta们还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在关爱之余,也会有各种矛盾。


在与父母成长环境差异巨大的环境下,会滋生出许多问题。观念上的差距,社会环境上的差距,教育条件和背景的不同,父母给予的教育模式变化,都会给家庭,也给青少年们带来很多矛盾和困惑。


我们希望通过对孩子的理解、倾听与对话,真正改变这个世界的面貌。


喜欢文章可赞赏作者哟!

“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