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有史以来最棒的野生动物纪录片:它们吹的哨声我们听见了吗?
BBC出品,必属精品这句话许多人都知道,而今天介绍的纪录片不只是精品,很多看完之后的人说:它是BBC有史以来最棒的野生动物纪录片。
它就是《七个世界,一个星球》。
BBC用时4年,去到41个国家,1500多人共同参与拍摄和制作的纪录片,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七大洲之旅。
气候最冷环境恶劣的南极洲
面积最大的亚洲
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南美洲
在恐龙时代就独自漂流分离的澳洲
动物和人共同相处的欧洲
繁复多变的北美洲
野性十足的非洲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解说也是《地球脉动》和《蓝色星球》解说大卫·爱登堡,已经93岁的他依旧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这个星球。
有人问他为何如此高龄还在制作纪录片?
他说:我们对自然的了解还是太少,而它值得更好的理解和尊重。
《七个世界,一个星球》用镜头记录下了动物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以人类为主导的星球上,我们的一举一动对动物们都产生极大的影响。
1.它们被迫改变
之前查找关于大象资料时,了解到现在大象的基因发生了改变,它们为了不被捕获象牙开始退化,许多新出生的大象没有了长长的象牙,而它们这样的改变只是为了可以在这个星球活下去。
而看完《七个世界,一个星球》后你会发现:许多人为因素导致地球的变化,而动物们只能被迫接受并学习新技能。
爬山的海象
太平洋海象一年中大多数时间都在北冰洋觅食,在海冰上休息,但随着气候变暖,导致冰块融化,它们的栖息之地消失,于是它们去到了附近的海滩。
这片海滩上数十万只的海象聚集在一起。
而这些庞然大物聚集在一起一个不小心就会造成严重的踩踏事件,造成不少海象的死亡。
有些海象为了躲避踩踏和嘈杂声竟学会了爬山。但这些攀高的海象也会因为意外和躲避北极熊而坠落至死。
直立取食的非洲大象
一头成年大象的体重约5吨左右,以植被为主要饮食的它每天要吃90公斤才能生存。而在非洲津巴布韦,随着极端干旱气候的变多,它们赖以生存的食物越来越少。
为了生存,聪明的大象学会了直立取食。
但在非洲的它们即使躲过了被饿死的命运,却还要面临着偷猎的威胁。
城市里生活的猴子
在整个7集纪录片中欧洲是被很多弹幕吐槽说无聊的一集,因为野生动物太少。
这片土地曾经的森林覆盖面积达80%,而随着发展森林只有过去的一半,而动物们不得不和人类生活在一起。
直布罗陀是无尾猕猴的家园,而这些适应能力超强的动物出没在人类居住的城市中。
原本应该爬山爬树的它们,不得不在人类的建筑群中“玩耍”。
2.它们被迫消失
许多科学家声称我们现在处于物种大灭绝时代的开始,超过100万个物种可能从地球上永远消失,而这一切都和人类活动相关。
苏门答腊犀
它们是一种体型只有非洲犀牛五分之一的小型犀牛,在纪录片中它们被称为森林里的园丁。以水果树叶为主的它们,吃完后通过粪便在森林里到处撒种子,这样森林里就能都有它们爱吃的食物了。
而这种曾经在东南亚随处可见的犀牛,因为偷猎和生存环境的恶化,在纪录片拍摄期间只有70多只。
有一条让人印象深刻的弹幕说:地球这么大,却容不下70头犀牛。
这一只被保护在围栏里的犀牛,孤独而寂寞的它试图通过叫声来呼唤异性和同伴,但却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复。
根据2019年的新闻报道,随着世界上最后一头苏门答腊公犀牛离世,它们已经功能性灭绝。
棉冠𤟠
它们生活在南美洲哥伦比亚的一片森林之中,喜好甜食的它们以水果和树木枝叶为主要食物。
过去哥伦比亚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它们的食物完全不用愁,但随着近年当地农业的发展,有95%的低地森林被砍伐改为了农田。
随着森林面积越来越小,它们可选择的食物也越来越少,棉冠𤟠也成为了濒危物种。
在南美洲除了棉冠𤟠外还有2000多种动物面临着生存危机。
3.经历过所有仍旧对一切友好
我们对野生动物或动物的了解真的太少了,看完纪录片的感觉就是这些充满感情又乐观的动物一直都在原谅着我们。
巨型鲸就是其中之一,它们差点因为人类的捕杀而从地球上消失。
数据统计单南极海域就有超过150万头鲸鱼相继遭到猎杀,人们从它们身上剥下厚厚的脂肪,放入大桶中,熬煮制作人造黄油和肥皂。
目前记载人类捕获的最大一头蓝鲸体长33米,寿命超过100岁,但它在短短两小时内消失不见。
而这其中南露脊鲸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它们天性好奇,没有戒心,经常会主动靠近补鲸的轮船,因为这个特点,捕鲸人认为它们方便猎杀。
短短几十年就有3.5万头南露脊鲸惨遭杀害,最后只有35头存活下来。
好在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通过法令禁止商业补鲸,它们得以继续繁衍。有科学家认为现存的南露脊鲸中很可能有经历过那个疯狂捕杀的年代。
即便经历过最黑暗的时期,现在的它们依旧对人类保持着温和好奇的态度。
纪录片的意义在于给我们另一个角度看待世界,同时让我们思考。
在看《七个世界,一个星球》时,不禁在想现在频频出现的环境问题,疾病问题真的是很横空出世吗?
显然不是,最近几年地球和动物一直在用它们的方式向我们吹哨,但我们似乎没有听到?
野生动物与我们的相处
1985年阿根廷爆发了一种奇怪的传染病,经过研究人们发现这种疾病来自野生老鼠,而疾病的起因是农民开垦土地,侵犯了野鼠的地盘,最终病毒传染给了人类。
发生在35年前的事或许太遥远了,那我们经历过的SARS,MERS,禽流感,也都是人畜共患病。
我们与野生动物该如何相处?真的只是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就足够了吗?
在《三联生活周刊》新冠肺炎特别刊里有一篇文章写到:要想控制人畜共患病,仅仅禁止野生动物贸易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应该做的事减缓人类扩张的脚步,不再侵占野生动物们的地盘,不去打搅它们的时候。
无尽的塑料
被塑料套住后长大的海龟,这张照片应该拍摄于5年前,当时看到这一幕许多人都感觉心疼和不安。
但之后的几年依旧不断有海洋动物因为塑料而死亡的事情,或因为塑料而无法正常生存。
我们似乎没有听到它们在对我们说:不要再用塑料了,海洋已经承受不住了。
气候变暖
2016年瘦骨嶙峋的北极熊刷爆朋友圈,因为冰川融化北极熊的捕食变得越来越困难而面临着饥饿。
它们是气候变暖的受害者,同时也是最先感受到变化而向我们发出警告的。
但到今年年初我们经历了史上最热的一月,南极气温高达20度,喜马拉雅融冰,企鹅生存困境......
雨林与森林的消失
2017年国际地理获奖照片:在婆罗洲的河流中面对面,摄影师拍摄了一只试图过河的野生猩猩。
快速生长的棕榈树占领了它们原本的生存地,原本讨厌水的猩猩不得不适应生存环境而改变自己,试图渡过一条有鳄鱼的河流。
但多年过去,现在依旧每秒约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森林消失用于发展农业和工业。
有人说经济的发展势必影响自然的平衡,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力。也有人说人类的发展必会带来物种的灭绝,这不可改变。
但或许我们忘记了,当地球不堪重负,当动物相继消失,我们人类其实也无法生存太久。
在第一集南极洲的最后,摄影师Rolf Steinmain说:这可能是我这辈子唯一的一次经历,这里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这地方真的很特别,我不知道怎样去说,我只希望我们能留住这些地方,并保护好它们。
而说到最后他留下了眼泪。
解说大卫·爱登堡接受采访时说过:人类有能力拯救世界,但到目前为止,我们把它弄得一团糟。各国现在正走到一起,认识到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我们吃的每一口食物和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依赖于它。
动物和地球一直在给我们传递信号,每次我们看到地球现状的图片或视频都会潸然泪下或内疚自责,这是我们人类本就具备的善良与爱。
已经消失的我们没法挽回,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就可以力挽狂澜改变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