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有家温暖的素食小店,在这里能吃到家的味道
素食星球在采访《干了这碗人间烟火》的导演刘艺茜时,问她对哪个城市哪一款美食印象深刻?
刘导回答说,从南到北跑了好几个城市,其中厦门“素哉”餐厅的小吃就很有印象。(《干了这碗人间烟火》第三集,厦门的烟火味儿。)尤其是咸芋包和春卷简单的食材,口味特别好,有家的感觉。
素哉的创始人是吕奕炜,七五年生人,他的心愿就是让顾客吃出家常味。
以下是吕总的自述:
01
素食起源
我现在快50岁了,刚开始吃素的时候30几岁。
我小时候赶上了改革开放,80年代初的时候厦门整体规划为了经济特区,最开始我做建材生意,98年就出来做了小的房地产开发。
厦门这个地方三面临海,有闽南菜系,客家菜系,广东菜系食材丰富,吃法也多。
海鲜是从小吃到大,那时我无肉不欢,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素食者。那个时候应酬很多,皮带都装不下肚子了。
2011年的下半年,也是机缘巧合,到医院一查,三高了,听了人的劝开始吃素,最开始只坚持了三个月就坚持不下去了。
半年后,有一位出家的师父就问我:你这么吃身体受得了吗?
我说受不了,但没办法。
这位师傅就说:你别把吃素当成是为自己,就当是为父母尽孝吧,身体好才是尽孝的根本啊。
我一想也对,就重新开始吃素,一开始会有些不习惯,但过了几个月身体也就适应了,一直到现在。
以前我的肠胃不是很好,从小落下了吃完海鲜就会闹肚子的毛病,吃素之后就慢慢改善了。
而且我做房地产生意会接触到社会各种阶层的人,很多人会在应酬之后有各种特殊的需求,吃素让我减少了很多这种无效社交。
尤其是吃素7年之后,都说人的身体7年是一个大周期,身体上的细胞基本上更替了一遍,那真的是身轻如燕啊。
我现在中午不用睡午觉,精力很充沛。
你看徐嘉博士的书里说的,消化肉食需要8个小时,消化素食就快很多,不需要消耗那么多精力。
我觉得特别对。
02
开一家家常味的饭店
吃素7年一过,我遇到了一个问题,家里没有吃纯净素的环境,每天回到家要想办法做饭。
当时厦门有不少素食饭店,我也经常去吃,可以说厦门的所有素食餐厅我都去过,很多餐厅我都办了卡。
但怎么说呢,毕竟饭店里的菜和家里的不一样,我还是想吃家常味。
当时我们有四个朋友合伙想做一个餐厅,做一个带有家庭味道的店。当时预算大概是10万左右,至于厨师从哪里来,用一种什么样的经营模式也没有想太多。
很快找了一个小门店,大概40平,就这样开张了,一开始邀请的厨师也没有加入,但我内心特别想做这家店就坚持了下来。
早些的时候,很多素食餐厅都在做自助餐,琳琅满目几十上百样菜摆出来,从环保的角度上讲我总觉得有点浪费,而且很多老人容易吃很多,不想浪费会把自己撑着。
如果是做高端餐厅,投资又会很大。
后来我看到福建有个“沙县小吃”,里面有很多小吃,有小罐的汤,这种小店特别接地气,味道也是家常味,我当时就想做一个素食的小吃门店,家的味道,家常菜的价格。
当时经过一个项目认识了一位寺院的师父,他可以帮忙题字。想到《金刚经》中提到“善哉,善哉”,就请师傅题字“素哉,善哉”。
于是就用“素哉”做了店名,到现在已经6年了。
我们的饭店跟沙县小吃一样,主打的是亲民,比方说现在的炖罐,是在15-28元之间,根据二十四个节气调换,采用不同的菌菇,结合中医上常用的药食同源食材炖汤。
另外店里最大的卖点就是小吃,有特色的咸芋包,厦门独有的春卷。厦门的传统春卷都是放海鲜的,我们就研究如何用蔬菜搭配出美味,现在这个春卷已经小有名气,属于到店必点的小吃。
现在厦门素哉又做了4家分店。我也去过很多地方,看了多种经营的方向,也试过做大餐厅,但没有成功。
现在还是希望做亲民的素食,解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一餐饭20~30元,每个门店3个店员,一位主厨,一位配菜,一位洗菜阿姨。
现在5家店,每一家店的主厨都是素食者,特别有意思的是他们家里都有纯净素的素宝宝。
林顺良厨师的故事最有意思,我们都叫他阿良,他是一个很厉害的厨师。
十年前阿良是五星级大酒店的大厨,遇到了他现在的太太,阿良就开始追求她。她太太也很有趣说:“我是吃素的,你怎么办?”
阿良就说:“你吃素,我跟你吃素。”后来他还辞掉了星级酒店的工作,在厦门大学门口开了一个小餐厅。
现在两人结婚已经有十年了,他们的宝宝也有六七岁了。
03
疫情之下
疫情期间还是很困难的,三年时间其实特别难受,每个小店都要贴一点钱。
2020年初的时候是最难熬的,开始2-3个月堂食全废掉了。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做过外卖的生意。
要承担店员工资,承担店租,在疫情之下该怎么办?
那个时候我就在店里,一整天也无事可做,我和厨师就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当时就想关掉算了。
后来还是靠责任感撑下来的。
开始的时候我自己去送外卖,有时候要跑到软件园,跑很远,我就开着车把饭送过去。看到很多人在吃素食,只是现在因为疫情不方便而已,觉得内心就有了动力。
有很多事情想明白了,内在就会升起力量。比如说我以前做生意呀,各种生意都做过,但是没有一个生意我觉得是真正成功的。
可能获得一些财富,但是身体搞垮了,这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所以我的感触就是素食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生命体验。
送外卖的时候,我把一盒一盒的饭送到一位一位客户手里,让我真正意识到将素食传递给每一个人很重要,那种动力感很强。
所以我还是要坚持做小店,我们现在中国是10万人才有一家素食餐厅,这个数量是远远不够。大饭店不能解决老百姓每天的吃饭问题,小店才可以。
另外厦门在地理位置上离台湾比较近,台湾的素食已经非常亲民了,可以从那里吸取经验。
开餐厅我是从自私到后面才开始无私的。
最开始开餐厅其实是为了我自己吃素方便。后来通过饭店我认识了很多素食者,大家通过一家饭店有了链接。
但见到了很多素食者后,我觉得非常的好,见到阿军老师,他在很多个城市去做演讲推广素食,我也希望能推动素食的发展。
要想发展起来只靠一个人,一家店是不行的,我希望能开起连锁店,去推广到更多人。
虽然疫情期间不太赚钱,甚至还要贴一些,但我相信未来会好起来的,我们需要链接更多的人,将素食推广出去。
04
用温情打造家的味道
现在素哉有5家店了,后面新开的店面希望在厦大(厦门大学)门口,要在那种学校聚集区,除了妈妈做的食物,孩子最容易记住的就是学校边小吃的味道。
先做一个小档口,就用年轻人喜欢的模式,比如奶茶,饮品,寿司什么的。
我在想以后的用户要以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为根基,老人家的思维是很难改变的,我们还是需要去拥抱年轻人。
我们可以做汉堡,做三明治,小孩子们还爱吃寿司这类的东西。让孩子爱上一种味道,这种记忆是非常牢固的。
你看国外的肯德基、麦当劳,他们为什么能够开到全世界?他们在让孩子在餐厅里玩,乐在其中,让孩子爱上一个环境。
但我们不能放弃中国食物的属性,你看《舌尖上的中国》可以拍很多集,这和中国很多食物不能流程化,需要手工制作有关系,一经过手工制作,这个变化就丰富了。
一道菜如果用预制的方式制作,你会发现量一下子就上去了,盈利空间也大,厨房的要求会降低,但这样的菜没有了家的感觉。
店面不要大,在100㎡以内,满员的时候人也不要太多,三四人一小桌,可以承接一些小型聚会,不超过10个人的聚餐。
在装修上,因为我开发房地产,所以也很注意装修材质,要想营造家的感觉,不能有甲醛超标的东西。
我认识一位朋友他做建材的,有四十几项国家专利,通过天然材料能给环境添加负离子,让环境更养人。
当时我看到这个东西很惊讶,也觉得很好,我就在餐厅中用了这个系统,装修多花了七八万,但做完之后,我们餐厅每平方有1~1.5万负氧离子。
能来餐厅吃饭的朋友,不是简单的生意关系,大家在里面吃饭的时候,不仅仅是吃饭,还有更纯净的空气。
人的健康需要的是阳光,空气,水和食物,当然还有周边的磁场。我当时开玩笑说,以后我可以卖空气。
我们这个社会变化太快,很多东西满足了大家各种需求,但其实人体最基本的需求很简单,我们很多时候都忘了,健康还是要回归到生态这个命题上。
疫情中有很多朋友一直来我们饭店吃,吃了几年之后看到我们的饭店还在坚持,他们就很开心。
还有位小姑娘,三年前来吃素,去年结婚了,今年生了个素宝宝,这其实就是很开心很美妙的一件事情。
大家来我这里吃饭,保证身体的健康,这是第一位的问题。
第二位的问题就是我们做素食餐厅,能和社会上很多有趣的灵魂做深入的链接。
你看整个厦门我们有5家餐厅,常来吃饭的有一千多号人,但真正能够产生交集链接的也不过百来号人。大家能在一起交流沟通就是很有能量的一件事,那种内在的愉悦感才是最大的价值。
有人跟我说,素哉这品牌可以开连锁,上市啊什么的。
我说这些跟我做餐厅没有什么关系,要开连锁我也是要把一个个小的餐厅做到有温情,每天进来30-50个顾客,他们能吃到家的感觉,还能真正吃得健康和放心,能在这里休息,这就是我要做的。
未来我在考虑能不能和茶馆合作,厦门有两三万家茶馆,这个基础特别好,很多素食小吃是可以和茶馆合作的。
在茶馆里开一个小门脸,提供一些简单的小吃,我们可以改良肉夹馍,变成素夹馍,寿司,还有咸芋包,春卷,就是做一个小小的丸子都可以,这些都可以和茶楼合作。
哪怕两平方,三平方,做一个小档口,在街头巷尾都能看到。
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打造一个个温暖用心的小店,用素食连接上更多的人。
· END ·
#点个赞常联系哦#
素食星球马上就要10岁了~
我们积累了一千多篇原创内容,传播素食和环保的理念
但最近很多人朋友不能在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文章啦
这是因为微信推送机制的改变了
但只要点个「在看」或「赞」,
和我们建立链接之后,
微信就会优先给你推送我们的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