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印记】看!历经182年岁月沧桑的“宝塔”重放光彩~
龙山,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自夏商周时代为荆州地域,
于清雍正七年建县,
传承发展至今。
古井泉香、东皋书声、狮头耸秀、长桥卧波、
枫林古刹、鱼洞春波、茶亭晚凉、松岗烟雨,
这些龙山旧时的胜景,因年代久远,
时过境迁,逐渐被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
仅仅存留于老辈人的记忆里……
而它,
矗立龙山旧时八景之一
“鱼洞春波”跳鱼洞的五老峰上,
经历了近两百年岁月的沧桑,
在龙山生态文化旅游蒸蒸日上的今天,
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钟英塔旧貌
龙山“钟英塔”,又名“文峰塔”,俗称“宝塔”,位于湘西龙山县民安街道宝塔村境内,矗立于酉水河畔“跳鱼洞”五老峰上。始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塔高30余米,共7层,塔身呈八角形,高大挺拔,雄壮美丽,为旧时龙山八景之一——“鱼洞春波”所在处,迄今已有180年历史,是龙山现在唯一保留较为完好的砖木混合楼阁式标志性古塔建筑。2016年12月7日,被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命名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钟英塔记》碑文,高2米,宽1.2米,厚0.09米,主要记载黄大钺(龙山县城人,清嘉庆21年中副榜,补湘乡县教谕加盐运使司运用衔)为达到畅顺龙山风水,使之文运宏,铸就龙山人才的美好夙愿,历经两年艰辛努力,建成钟英塔的全过程。
钟英塔由清代龙山乡贤黄大钺等出资募捐,历经三个年头的艰辛努力修建而成。为此,他还亲自撰写了《钟英塔记》的碑文:“……龙山自向化以来,风俗敦庞,人物俊秀,讲学造士之区规制灿备……以迄于今其间诸生登贤书者盖仅有之,而捷南宫者则无有。岂师儒判贤否?而文行之士不足欤?抑气化区丰啬而培植之术未尽也?形家者曰:龙山山体崱屴,绝少文峰水势,虽曲折环抱有情而出不堪疏畅,落科名之寂寥,未必非是之故。然要未尝不可培之,以人力以补造化之不足。如跳鱼洞之五老峰,陡岸崚嶒,基成赑屃,为邑下游关锁,若能建塔以镇之,砥柱江流培毓秀气,实与阖邑文运有关……”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黄大钺修建宝塔的初衷和目的。
龙山县志清光绪4年重刊本
在这里,让我们一起首先了解一下黄大钺其人。黄大钺祖籍长沙,父亲黄鸿礼以经商至龙山发达后定居龙山县城。他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中副榜,历任武冈学正、湘乡教谕加盐运使司之职。他朴实谦和,好善乐施,喜办公益,虽为官在外,却时刻不忘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而不懈努力。他为了龙山教育事业的发展,先后购置了不少学田,独修黉宫(学校),捐资整修了文昌宫;为方便群众渡河出行,购置义渡田,让摆渡人长年生活有保障;为改善家乡交通条件和避免因涉水溺死事故,他同姻亲张廷辉捐资,在今龙山城南门河段修建了合志桥,在跳鱼洞修建继志桥;为防御外来入侵,同张廷辉修葺城墙,增建城南“永安”门等等,不胜枚举。
相传,黄大钺在任教期间曾担任过曾国藩的老师,同时与左宗棠兄弟也有密切交往。大家知道,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在中国历史上都是较有影响的人物。黄大钺能有幸同他们走到一起,不管是师生关系、朋友相交,或者是理想、志向相同,情趣一致,彼此间都应该是受益匪浅。虽然我们暂无更多的考证关于黄大钺与曾国藩、左宗棠之间的关系,但从光绪《龙山县志》中关于黄大钺的介绍有这样的记载:“大钺旣多贤行,流闻远境,于是,长沙诸鉅公如贺御史熙龄、左舍人宗植及(陈)本钦辈皆郁负人伦……” 这里的左舍人宗植,便是左宗棠的二哥左宗植,曾任桂东县教谕;而贺熙龄、陈本钦均是长沙人,官至御史,才华出众,他们都与黄大钺私交甚密。另有记载黄大钺儿子黄元龄的一段话:“黄元龄,字伯海,(黄)大钺长子也……(同治)二年正月,两江总督曾国藩闻其名,檄之军,(黄)元龄率千人应之……” 很明显,黄大钺的儿子黄元龄也是有名气的,曾国藩知道后,召他入军队,他却带领千余人一同应征。从这些史料上看,黄大钺与曾国藩的交往不像是空穴来风,至少他们之间应该是非常熟悉或互为影响。
钟英塔旧貌
也许是衷情于教育事业原因,或许是受他乡良好的教育形势所启迪,黄大钺始终心系龙山家乡的教育事业,萌生了要改变家乡落后的教育面貌的心愿。可是,黄大钺对家乡的教育形势了如指掌,他在《钟英塔记》碑上写道:“迄于今其间诸生登贤书者盖仅有之,而捷南宫者则无有。”捷南宮者无,就意味着当时龙山没有人能通过最后一级殿试中进士的,更不可能进授爵位了。问题出在哪里呢?黄大钺从师质力量、学生素质、自然条件上苦苦寻找答案。有懂天文历算的学者说是自然环境风水的问题,使山水不能流通,堵塞了文峰水势,造成了不顺畅所致。“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在古人的眼里,风水不畅通,就像我们今天的环境遭到破坏一样,那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是必须要采取补救措施的,按照古人信奉风水学说的习惯“建塔以镇之,砥柱江流培毓秀气”是一种绝妙的方法。于是,黄大钺召集贤达之士,筹谋修建龙山宝塔。
钟英塔内部情况
光绪《龙山县志》中记载有钟英塔的修建过程:“……鸠工兴事始于道光丁酉岁十一月越已亥十一月告成计共费钱二千缗……先是戊戌夏七月将成二级时,大雨倾注,旋坍塌盖……当是时或语予曰:‘初基即坏,经费又甚难继,于可休矣!’余谢曰:‘有志者事竟成,特患志不坚耳,坚则未有不成者,途而废余心安乎……’”这真是天不遂人愿,道光十八年(1838年)秋,宝塔在施工过程中遭遇大雨,使已建好的两层塔身全部垮塌,造成了项目工程极大的困境,逼迫停工。许多人劝黄大钺就此罢休,不要再建了。而正在这个时节,28岁的曾国藩会试中贡士,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黄大钺,看到有如此出类拔萃的学生,怎不心喜若狂!也许这就是更加激发他要振兴家乡教育事业责任心和使命感。刚刚修成二级的宝塔垮塌了,确实给予了黄大钺一次残酷的考验和沉重的打击,但黄大钺没有因此而气馁,有人说是曾国藩的金榜题名更加坚定了他要重修宝塔的决心和意志!
黄大钺在修建钟英塔过程中呕心沥血,历经千辛。在施工过程中,他要全力负责修塔的筹款和督工。共捐钱筹资二千缗,折合白银二千两,按清雍正龙山改土归流后年“通共征秋粮银八十两”计算,是全县二十五两年的征秋粮银收入啊!可以说他已是拼尽所能、举倾家之力了。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障碍,黄大钺始终抱着“有志者事竟成”决不半途而废的决心和毅力,最终建成了“几而复亭亭直上,俨若文峰插霄汉”的七级高塔。
宝塔建成后,黄大钺请县令易小坪先生赐名 “钟英塔”。曰:“意谓天地英华藉斯塔以钟之,以大畅乎文治气化之隆也!”有资料记载这位为“钟英塔”赐名的县令易小坪与黄大钺私交甚密,博学多才,他曾经收藏和研究过与《红楼梦》有关联的人事铜简牍。这对于自己就著有《读经质言》八卷、《证人图说》一卷、《退一步轩集》十卷的黄大钺来说,还特地请他为家乡修建的宝塔而赐名,可见易小坪也非等闲之辈。
钟英塔的建成,受到很多文人墨客的敬仰和崇拜。文人饶琪在《钟英塔落成黄井门丈命以东坡咏雪韵题之》
天外孤撑玉笋纤,修成七级倍庄严。
深红石凿吴山骨,净白灰敷蜀井盐。
赖有层梯通上界,全空四壁走飞檐。
轩轩无限凌云志,比是浮屠更合尖。
涂壁何堪乱点鸦,几层欲上想飞车。
胸中块垒消无迹,眼底烟云眩不花。
奎㝛只今占甲第,兹恩何处拜诗家。
出笼入洞犹贻诮,漫诩吟成手八叉。
后来,又有崇拜儒学兴教的乡绅名士相继在钟英塔两侧建立“文公祠”和增设一所学堂。“文公祠”位于钟英塔北侧,学堂则建在南边,房屋建筑形式均为木质楼阁配沿边长廊悬于崖壁上。据老前辈们回忆,每遇秋天菊花盛开的时节,灿烂的黄花围绕塔的四周绽放,别具一格。“秋时塔上饮,黄花笑迎君,傲霜争奇艳,得意看花尽。”无数文人雅士,纷至沓来,仰慕塔的风采,赏菊题诗会友。
重新立置塔中的《钟英塔记》碑刻
随着时代的推移,黄大钺等修建的黉宫、文昌宫、继志桥以及后人修建的“文公祠”和学堂等已损毁殆尽,唯一保留下来的只有这钟英塔和它的《钟英塔记》碑刻了。
我们不难理解,古人修建钟英塔的目的就是为了畅顺龙山风水,构建自然与人文的高度和谐,期望文运宏开,人才辈出,实现建设富饶龙山的美好夙愿。但是,时至今日,龙山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学子进入各类高顶学府,那些登峰造极的“捷南宫”者也比比皆是。这不就是古人当初修塔所期望的结果吗?!
经过了180年的风雨沧桑,钟英塔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虽满目苍夷,但精神矍铄。今天,为了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钟英塔开始了抢救性修缮,让它以最真实的形象,仍傲然屹立在依山傍水、云蒸霞蔚的跳鱼洞五老峰上,陪伴着龙山层出不穷的“登贤书者”跳出龙门,金榜题名,走向及第;用独特的方式诠释着龙山“鱼洞春波”的风采。同时,以奇异的风姿吸引着文人骚客在山峰险峻、树木绿茵中留连忘返。
清代文人晏良冕在《钟英塔》一诗中这样写道:
是何葱郁气佳哉,毓秀钟灵金碧堆。
如此文章真拔地,迄今崖谷合生才。
破空飞鸟拂云去,争上游鱼卷浪来。
我欲题名招等辈,临风浩叹足徘徊。
修复前的钟英塔
钟英塔见证了龙山近两百年来的发展史,就塔本身而言“全空四壁走飞檐”、“门辟四玲珑虚敝,偕径层折,目穷千里”就有较高的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它更是龙山人文文化的一个缩影,所包含的深层次寓意是无可替代的,是祖辈们留给我们极其珍贵、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修复后的钟英塔
钟英塔文物保护维修工程于2017年5月18日正式开工,维修主要包括塔顶工程、墙体工程、木作工程、石作工程、地面工程等。目前,主体维修已接近尾声。
【编辑】叶红 彭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