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开祥:深入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开创工信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
编者按:2017年9月18日至24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第三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览暨论坛活动在京丰宾馆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总共设置了政策辅导、体制机制创新、信息技术三场专题论坛,邀请军地各有关单位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和解读。
仰山智库将连续推送各位专家在专题论坛的发言,敬请关注。
发言专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军民结合推进司
处长 曾开祥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下午好!很高兴在第三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览活动期间,通过政策辅导专题论坛,与各位共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发展,立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把军民融合作为“落一子而全盘活”的战略举措,在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据我们梳理掌握的情况就有60余次,几乎每讲到国防和军队建设,必然强调军民融合,每讲到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和武器装备发展,必然强调军民融合。今年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向全党、全军、全国发出了“把军民融合搞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的时代要求。
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没有强大的工业,就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也就没有强大的国防。我部服务的国防科技工业、原材料、电子信息、航空、船舶等行业,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武器装备发展重要的物质技术支撑,“军民融合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多个国家战略在这里交汇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是军民融合的天然载体,也是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的主战场。
近年来,我部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苗圩部长在部内多次强调,两化融合、军民融合是工信部的立部之本,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全系统的共同职责和使命担当。我们按照部领导的指示要求,立足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工作实际,加强统筹、开拓创新,努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下面,我从三方面同大家作个交流。
一、抓统筹,多层次推动政策规划协调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逐步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中央《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我们理解,就是要更好地将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植根于国家工业体系当中,发挥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最大效益。首先需要加强顶层谋划,在政策规划的制定衔接上,把军民融合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始终,通过系列化、体系化的工作措施,务实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一是加强军民融合政策规划的研究制定。早在2014年,我们研究出台了《关于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进一步推动军工开放式发展为突破口,实现军民资源共享、有机互动、有效转化,促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为抓好这个指导意见落实,2015年,我部启动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2015专项行动”,通过加强规划引导、完善政策措施等12项重点任务,带动28个省区市制定了相应的实施计划,全系统形成了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在此基础上,我们着眼未来发展,与国防科工局共同研究编制《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十三五”规划》,这个规划的最大亮点就是深入贯彻军民融合思想,兼顾军民用发展需要,积极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原材料、网络与信息安全等相关产业发展规划与国防科技工业相关规划的衔接协调。
二是强化军用民用规划的有效衔接。刚才已经谈到,在制定规划中,我们积极推动军用民用规划的协调衔接,在部相关的规划制定过程中,我们也按照这个理念,最大程度凝聚国家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合力。《中国制造2025》出台后,我们紧扣军民融合主题,一方面,在五大工程、十大领域、1+X规划中直接将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军民通用标准制定、国防知识产权应用作为切入点,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分步骤有重点的予以落实;另一方面,加强和有关军工、军队规划的衔接协调,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等规划,以及智能制造、工业强基工程等专项工作中,均很好的体现了军民融合思想、理念和要求,并在具体工作中加以落实。
三是深化新兴领域规划的理念引导。在民用无人机制造、人工智能等纵深领域,我们从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军民两用技术转移转化策划引导,将兼顾军民双向需求、军民协同研发和产业化作为基本原则,促进相关产业的军民协同发展。在网络和信息化等新兴领域,一方面我们加强研究,在指导性文件出台、统筹任务分工和计划落实中贯彻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理念,另一方面在参与编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推动“电磁频谱管理军民融合专项工程”等多项国家工程作为重大示范项目,实现重点专项工作与国家军民融合规划的结合。
二、聚合力,多维度探索军民协同创新模式
我们聚焦军民融合的关键难点问题,从产业、行业、核心装备和技术基础入手,通过部局协同和军地相互支持,以点带面、统筹资源,推动军民协同创新。
(一)引导材料领域军民协同发展。装备建设中原材料的瓶颈问题也是民用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问题,我部与国防科工局对此进行充分论证,研究制定了“专项行动计划”和“支持协同方案”,充分调动军工和民口优势资源,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提高原材料技术水平;同时加快军用材料在民口领域的推广应用,强化国家材料工业基础和能力,有效降低成本,大量应用创造的利润反哺军用材料研发,实现军民良性互动发展。
(二)增强船舶行业军民融合综合效益。船舶工业是典型的军民融合型产业。我部与国防科工局正在研究制定指导意见,旨在推进船舶工业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加大军民资源共享力度、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推动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培育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新的增长点,为加快形成船舶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格局、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坚实的能力基础。
(三)提升高档数控机床自主创新能力。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过程中,我部与国防科工局紧密结合国防科技工业高端制造需求,重点攻克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的核心关键技术,增强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扩大在航空航天等高档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
(四)探寻军民通用标准建设途径。为探索军民通用标准的制订程序,走通编制军民通用标准的工作路径,自2015年,我部在国家标准委、军委装备发展部等单位的支持下,在集成电路领域启动了军民通用标准试点工作,目前,第一批国家标准已进入报批阶段。通过试点,探索出军民通用标准建设的工作模式、组织形式和工作程序,促进了多领域的军民通用标准工作,为后续研究军民通用标准管理制度、建立工作机制奠定了基础。
三、促开放,多手段营造军民融合良好环境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以扩大开放、打破封闭为突破口。为此,我们建基地、编目录、搭平台、办大赛,着力营造开放环境,聚集全社会的优势资源,共同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一)发挥地方优势建基地。自2010年起,我部先后分7个批次,在陕西、四川等22个省(区、市)创建了32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指导地方政府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军民融合特色产业。通过挖掘地方主导产业潜力,鼓励出台政策措施等,推动军民结合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目前,哈尔滨经济开发区和四川绵阳科技城两家基地工业总值均已突破2000亿,基地作用效益凸显。
(二)挖掘优秀成果编目录。我们通过编制发布“军转民”和“民参军”目录,挖掘先进的产品技术,向民口单位、军队装备主管部门、军工集团总体单位等推送。2009年至今已编制发布7期,共发布“军转民”信息956条,“民参军”信息千余条。根据近两年应用效果评价,“军转民”目录转化率为25%,金额达26亿元,“民参军”目录转化率为42%,金额达17亿元,创造了可观的经济、社会和军事效益。
(三)汇聚信息资源搭平台。针对普遍反映的“军民信息沟通不畅、不对称”的难题,我部与财政部联合批复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由我部和国防科工局共同管理。平台自2016年3月改版运行以来,实现了军民融合信息资源的采集、汇聚、共享和应用,有效促进了军队、军工、民口单位间的供需信息交流,实现军民设备设施资源的共享利用,提供专业信息定制和定向推送、线下项目对接等个性化服务,有效组织并广泛宣传了军民融合的重大活动、专题工作。(截至目前,平台点击量2542万次,注册用户近3000个,微信公众号关注用户11299个,报送信息3万多条。)
(四)吸引创新主体办大赛。2016年,我部联合国防科工局、全国工商联共同举办首届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大赛以“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为主题,涵盖了新能源动力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领域,一批优势项目在颁奖当天实现对接签约。今年,财政部、军委装备发展部、军委训练管理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加入共同主办第二届大赛,目前半决赛已经圆满结束,决赛将于9月底在成都举行。两届以来,大赛发挥出国家级“展示平台”“引导平台”和“对接平台”的作用,成功发掘大量优秀军民两用技术成果,激发了创新主体参与军民协同创新的热情,增强了军工单位的竞争和赶超意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上面就是我们扎实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实际行动。当前,军民融合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全体参与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已经进入破除主要障碍、破解深层矛盾的攻坚期。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和办公室的成立,为我们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将按照委员会和办公室的整体工作部署,强化责任担当,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军民融合重大示范项目建设,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细、落稳,共同开创工信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第三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专题论坛系列报道
徐建平:认真学习习近平军民融合战略思想 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跨越发展
高润生:充分发挥高校优势,认真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仰山智库以“聚焦国家安全,服务国家发展”为使命,以中国视角,拓战略视野,聚制度视域。坚持学术平等、去行政化,鼓励百家争鸣,提倡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国外研究与国情分析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重点围绕国家安全、战略管理、军民融合、智库建设等主题,开展多元交流,汇集多方智慧,形成决策咨询建议、热点问题分析、智库观点集萃等成果,咨政建言,服务社会。
欢迎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仰山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