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难民轻学术(三) | 中国是否可能遭遇难民危机?

共同未来 共同未来 2022-03-20

导语

难民危机的难民来源地以中东为主,爆发地则在欧洲;对于中国来说,似乎事不关己,远在天边。

但是,不论是作为一个想要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影响力、拥有更多话语权、承担相称的国际责任的大国,还是作为一个处于复杂且潜藏着危机的国际环境之中、同样有可能遭遇类似命运的国家,中国都必须关注难民危机、从中汲取经验。


在前两篇推送中,我们对发生在欧洲的难民危机有了宏观与微观上的初步认识;而本期,我们将视线转向我国的未来,探讨这样的问题是否可能发生在中国,以及这对我国法律政策建设的启示。


难民轻学术 | 走近真实的难民故事

难民轻学术|这么多难民,到底谁来负责?

(戳上文了解前两期难民轻学术)


中国自身是否面临潜在的难民危机?

关于这个问题,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是矛盾的聚集区,存在复杂的民族宗教矛盾、领土边界纷争,诸多因素显示,欧洲今天的问题我们也有可能在未来遭遇。第一,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类似的难民潮:二战时,近三万犹太人避难上海滩,上世纪 60 年代“印尼排华”时期以及 70 年代“越南船民危机”也引发了类似的难民潮。第二,近年来中国周边国家的形势,如缅甸内战、朝鲜旱灾、印巴对峙、中亚政局、南海主权争端以及阿富汗的不稳定局势,都有可能引发难民危机。第三,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中国的工作机会与生活福利相对于许多国家,正具有越来越明显的比较优势。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周边存在“难民危机”风险的可能性较低。首先,从地缘环境看,中国没有像欧盟申根国协议所规定的那种“开放”的边境线。其次,通过对比中国——周边地区与欧洲— —非洲和中东地区,可以发现各方面的情况差异很大。难民涌入的风险尽管存在,但还不至于上升到危机的严重程度。第三,一些欧洲国家除了将接收难民作为一种惯例,还有一整套完整的难民收容制度。相比之下,中国的角色是“难民中转国”,目前的难民事务都委托给联合国难民署。


随着中国更加紧密的融入国际社会,对国际难民法和国际难民保护体制的适 应,以及自身人口政策的演进等因素的影响,第一种观点的担忧存在着成为的现实的可能性。


△中国维和部队协助开展难民救助工作


危机对中国国内难民法律和政策建设的启示 

鉴于难民危机不可能完全避免,对于中国,有如下几方面的建议可以考虑:


第一,在国内层面完善难民保障相应的法律和系统。


尽管中国已经是 1951 年《难民地位公约》 和 1967 年《难民地位议定书》的缔约国,但是,在安置移民、难民方面,中国并不像欧洲各国拥有一整套的政策与相应流程。在此次难民危机的应对上,德国的经验显然是可供借鉴的:当大批难民涌入时,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没有足够的场所和设施来容纳这些难民的情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运转良好的难民接收机制可以帮助政府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所需资源的统计和物资调配,具有难民甄别与接收专业知识的人员也能大幅度提高危机处理的效率。


 第二,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讨论接收难民的可能性。


民众对国家承担对难民的国际人道主义义务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本国难民政策的制定。以接收难民为例,德国民众对待难民的态度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分化:有民众认为德国应当慷慨接纳这些难民;有民众反对接收任何难民; 也有民众认为德国可以接纳一定数量的难民,但具体数字必须考虑承受能力。在难民接收问题上,中国与德国类似,社会上也存在许多不同的声音,让各种观点充分碰撞交流十分必要。


另外,对于中国而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优先考虑事项也会影响中国应对难民危机时的表现。北京将边界稳定视为重中之重,愿意牺地方商业利益来维护稳定;而地方政府看重的可能更多的是通过和周边国家的特殊关系来促进边境贸易,获取利润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一旦当难民危机爆发与经济下行的压力出现叠加时,如何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保障难民接收工作有序开展,需要尽早地进行系统研究。 



第三,在区域和国际层面加强交流与合作。


中国陆地边界线长 22000 多公里,实际管辖领土与14 个国家的实际管辖领陆接壤,邻国数量和俄罗斯并列世界第一。中国宜尽量为周边国家创造稳定、发展的政治经济局面,变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为中国加大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杠杆。


在国际层面,中国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红十字会(ICRC)、世界移民组织(IOM,中国尚未加入)等国际组织的沟通与协作,积极参与更多国际移民领域的协调与沟通,参与国际移民议程的政策制定。在国际社会出现难民危机时,适时派出专家提供参考意见方法,提出中国的解决方案。


总之,今天的中国要利用好难民危机所带来的对国际难民议题的关注,推动逐步建立中国的国际移民体制,开始摸索如何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未雨绸缪,做好承担世界舞台上发挥领导作用大国的责任的准备。




2015年,共同未来基金会所依托的国际法促进中心(CIIL)组成了一支由律师、记者、留学生构成的调研团队,通过众筹为调研与报告写作提供了资金保障,考察4个德国城市,走访当地难民营,同NGO、慈善机构、政府座谈交流,写就3.5万字的《叙利亚难民危机德国调研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即选编自此篇报告。



整理 | 周扬 

编辑 | 杨惠远

图片 | 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