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共同未来在黎巴嫩 | 记我在黎巴嫩与难民一起抗疫

詹尉珍 共同未来 2022-03-20




导读



伴随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难民的生活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居住环境人口密集、缺乏必要的医疗卫生用品等因素,让难民们比常人更加难以防范疫情。同时,受疫情造成的停工等影响,他们很多也失去了工作,就连基本生活都成问题。(详情见往期推送:难民资讯 | 关于新冠疫情和难民,你需要知道的十件事


共同未来始终心系疫区难民,共同未来黎巴嫩办公室更是迅速作出了反应,与平澜基金会、中国民促会施永青农发基金等国内公益机构一同举行抗疫经验线上分享会、向难民提供爱心包裹,与难民共度时艰。下面是她的心声,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前线工作者的所思所想吧!  



重返黎巴嫩


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单位同事为抗击疫情在各大城市奔走。那时我刚从黎巴嫩回国不久正休假在家,看着每天不断攀升的死亡人数和忙碌的同事们,心里很不是滋味。我问同事:“我能做点什么?”同事跟我说:“不用,你在家呆着就好了。”我说:“我作为正经国际人权法专业出身的人,却在这种时刻一无用处。”同事答:“术业有专攻,做好国际难民救助。”


同事说这话,是因为2019年7月北京平澜基金会共同未来基金在黎巴嫩开设了办公室,主要开展叙利亚难民救助项目。我也是那时被派往黎巴嫩负责该办公室日常运营。


我经过去年几个月的文化地域适应期,总结了很多经验和教训,对难民救助工作的思路也逐渐清晰,想着今年正是在难民救助工作中大展拳脚的时候。这时看着在一线奋战的同事们,想到我的职责所在,便决定赶紧回黎巴嫩开展工作。在经历了几次高铁和国际航班被取消后,我终于在二月初踏上了回黎巴嫩的行程。


詹经理在黎巴嫩办公室


二月,疫情还没在黎巴嫩大爆发,所以到了以后,我就开始着手和黎巴嫩本地社会组织一起规划着今年的难民救助工作,包括建立难民妇女中心、教难民妇女缝纫技术并帮助销售手工艺包、给难民儿童提供小额爱心资助、为难民青少年开设中英文课等等。然而,二月底,疫情在全球蔓延开来。


三月初,黎巴嫩确诊病例也日趋增多。从3月10日开始,黎巴嫩各行各业开始逐渐关停,居家隔离措施也在黎巴嫩全国开始实施。根据黎巴嫩国家的戒严、宵禁规定,与我们合作的3个难民机构都关停了,本来规划的难民项目也被搁置下来,我又进入了居家隔离状态。



“来自中国的实践经验”


黎巴嫩单日确诊病例虽在不断攀升,但疫情尚未在难民营爆发。通过从联合国难民署黎巴嫩办事处得来的疫情资讯,我了解到:如果疫情在难民营爆发,将会对难民造成毁灭性打击。此时,难民署已经联合世界卫生组织,为本地社会组织提供一些疫情防控信息和培训。


经过了解,我发现中国医务人员的抗疫经验对在一线开展难民工作的社工及护工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一想法在我和几个本地难民服务组织沟通过中得到证实。为难民服务的社工汉娜蒂告诉我:“我们已经收到来自不同机构提供的新冠防控信息,资料很多却不知道该信哪个,但大家对中国医生的实践经验分享很有兴趣。”


中国医生的实践经验分享


基于一线社工、护工的需求,我和国内同事对接,寻找了三位国内呼吸科医师,包括一位正在支援武汉一线的医师,准备在3月22日为本地社会组织介绍有关新冠肺炎的诊断和预防。在组织培训过程中,我遇到两个问题。


一是线上沟通问题。经过与大家反复沟通后,我们确认了Zoom是比较稳定的沟通平台。培训之前,我指导合作伙伴和医生下载软件并调试设备,过程还算顺利。在黎巴嫩进行线上活动另一个更大的障碍是电力问题。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地区一般一天会停电3小时,而首都以外的地区停电会超过6小时,如果在过程中停电断网,培训就无法正常进行。好在培训的两个小时期间,竟然奇迹般的没有停电。


二是语言问题。起初,合作伙伴建议用阿拉伯语作为培训语言。后来,有受训人员提出如果培训涉及到很多医疗专业术语的话,用英语解释会更便于理解,所以希望用英语作为培训语言。我询问了参与我们其他项目的国内语言类志愿者的情况,了解到组内志愿者可以提供专业的中阿及中英交传翻译,所以两种语言我们都可以实现。最后,在接受培训的人员形成统一意见后,我们确定培训时口语用中文、阿语,PPT则制作成中文、阿语和英语。


线上培训进行时


最终,两个小时的线上培训进行的非常顺利,医生和语言志愿者都做足了专业准备,社工、护工们提了很多一线面临的问题,诸如如何初步判定新冠,如何在难民营这种人口集中区域开展隔离,隔离期过后如何处理等。培训后社工阿雅告诉我,她从中受益良多。后来她还去了几个难民营做了预防新冠的培训。


我认为这场培训效果之所以这么好,得益于培训时间及时,内容实在。来自一线实践的干货,切实解决了此时最迫切的问题。


(更多内容见往期推送:共同GPS | 连线贝鲁特,为难民防疫助力



爱心包裹


自3月以来,由于黎巴嫩单日确诊病例仍一直攀升,黎巴嫩政府宣布全国封锁时间延长2周,2周又2周,一直持续至今。全国大范围的停岗停业,难民生活物资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开始凸显出来。


4月初,我从合作伙伴那里陆续了解到,一些难民已经在向他们求助物资援助了。因为疫情,难民丧失工作,再加上生活必需品价格成倍上涨,基本生活都难以维系。了解到难民的求助后,我开始考虑要为难民提供食品卫生爱心包裹,希望能帮助难民缓解燃眉之急。我知道,如果计划成形,这将是一个和时间赛跑的项目。因为难民等不了,多等一天,他们可能就活不下去了。


随即,我和中国民促会施永青农发基金的主任陈姐沟通了当下难民面临的困境以及我的想法,她表示愿意提供资金支持,帮助难民度过难关。我马上着手立项工作。当时国内还没有完全复工复产,项目推进所需的时间会大大延长,我担心资金到位时间也将延后。好在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我在四月中旬领到了项目资金。


詹经理与合作伙伴


在协调国内项目推进的同时,我与合作伙伴负责人娜迪亚开始确定受助难民名单、超市及物资清单。在确定必需品方面,我和娜迪亚先向难民征求了意见。根据难民的饮食习惯,确定了面、油、西红柿酱、肉罐头、鹰嘴豆、白糖等食品。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卫生用品——受疫情影响,卫生用品涨价很厉害,一个一次性口罩的价格就要1美金。为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好资金,再加上难民的意见,我们确定了消毒剂、洗手液这类更实用的卫生物资。此外,卫生用品成为紧俏产品,当时我们联系的超市也是通过多方渠道订购卫生用品,而我们在发放物资当天等了好久才最终拿到。


工作人员正在检查物资


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是封城带来的出入不便。因为黎巴嫩很多地区已经封锁,为了防止疫情传播到难民营里,一些市镇府要求未经市镇府同意外来人员不得进入难民营。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拿不到市镇府的许可就不能入营,娜迪亚当时告诉我,她要写邮件给市镇府,但她不确定是否能获得许可。我当时惴惴不安,心想不会在这个上面被卡住吧。结果,镇长竟直接回复了我们表示同意,并让我们去难民营时要打电话给他,他要过来表示感谢。


工作人员在超市采购物资


4月20日上午,我和娜迪亚来到超市进行物资打包和装载。之前参与过线上培训的社工阿雅要求协助我开展物资发放工作,并告诉我她对我们要前往提供资助的难民营情况比较了解,前几天刚在这一难民营做了新冠知识科普,能协助我开展工作。听到这里,我不禁感叹我们开展的难民抗疫工作无缝衔接,欣然同意她的加入。事实上,发放物资期间,她也确实帮我处理了很多问题,诸如阿拉伯土语交流、难民签领登记、维持现场秩序等。



“Ana Sine”


物资装载完成后,我们开着卡车前往黎巴嫩叙利亚边境地带的第64号难民营。到达难民营后,我和娜迪亚就开始和难民营负责人沟通物资发放流程和秩序的问题,这期间有几个小朋友看着,用阿拉伯语说着“韩国人、韩国人”,我微笑着朝他们说着我仅会的几句阿拉伯语“Ana Sine”(我是中国人)。


工作人员与满载爱心包裹的卡车


紧接着,镇长也来到了难民营,镇长看到我这个在场唯一的亚洲面孔,问道:“你是韩国人?”我摇摇头,他又问:“日本人?”,我说道:“Ana Sine”(我是中国人)。然后,镇长用阿语解释道,以前韩国人给这个难民营的难民提供过援助,他辖区内还没有中国组织给难民提供过援助。对此,他十分感谢,他对我说:“感谢来自中国的公益组织能够在这个时候与黎巴嫩及其境内的难民站在一起,共克时艰。”


工作人员对每户难民进行登记


为了保证发放有序,我们决定直接将物资送到每户难民帐篷门口,给每户难民家庭一箱食品和一箱卫生用品。收到物资的难民很开心,紧紧拽着物资往家里拿,我想抓住一个合影,结果对方一溜烟就进屋了;还有一位妇女因为食品箱子中途漏了,米撒了出来,她便赶紧捡起地上一个破塑料袋堵住漏洞并把掉在地上的米粒捡起来揣着。这让我深深体会到他们真的太需要这些食品物资了。之后我在和一个受益人法蒂交流时,也深刻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切实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法蒂说:“这些物资来得太及时了,我们需要这样实实在在的帮助。现在我们没有工作,什么也没有,未来希望能有更多类似的食物包。”


物资发放渐进尾声,我也在这所难民营了走了一大圈,深深体会到他们的艰难,感受到这些物资来得及时。一些难民也不断说着“Shoukran”(阿语“谢谢”),向我表示感谢。本身就是巴勒斯坦难民的娜迪亚在回程路上对我说:“我觉得咱们这个事情做的很好,希望以后咱们做更多的项目、帮助更多的难民,包括黎巴嫩本地的弱势群体和巴勒斯坦难民。”


难民领取物资


尽管我们资助的物资量不是很大,但在国际组织及本土机构大批量物资救援到位之前,我们提供的这些物资可以帮助他们顺利渡过断档期,可以增加他们抵抗疫情的信心和能量,于我们而言目标就达成了。事实上,我们的判断没错,到4月底5月初,越来越多的国际机构、社会组织开始陆续着手应对难民物资短缺问题,难民的进一步需求也开始得到缓解。


从预防培训到物资捐助,我深感:项目还是应当紧紧围绕受助人的需求,这样才能在合适的时间点开展适合的救助。如此,项目做到人心坎上,效果又怎么会差呢?


(更多内容见往期推送:共同GPS | 将“爱心”带给远方的他们





文字 | 詹尉珍

校对 | 茉莉

编辑 | 茉莉、阿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