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团,后会必有期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夏日的微风吹拂过学士服的衣角,又是一年毕业季,四年大学生活即将落幕。
“少年有山海,踏过皆繁华。”如果要捕捉大学时光里最美好的画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回忆。对于刚毕业的记者团学姐学长来说,在记者团的点点滴滴都是难忘的美好回忆。
乘坐时光机 一九九三那年初相遇
从青涩到成熟 携手前行
废旧报纸上模糊的字体 是我们成长的印记
从纸媒到新媒 与时俱进
是我们敢于突破的勇气
青春正好还有力量可去闯
纸笔做武器 责任是战旗 真相存在的地方
就是我们奔赴的沙场
生一双多情的眼 雨露阳光都是风景
持一颗澎湃的心 追踪报道发出声音
风雨兼程 让追梦之心有港湾可安放
妙笔生花 将西华的故事往世界去传达
感谢在这花季 能够与你相遇
从入学到毕业相互照应
不是只有工作的关系 更有家人之间的亲密
没有开始和结束 我们紧紧团聚在一起
纵使荆棘前行 路上幸好有你
如果可以 我却想那场逐梦的游戏永不停息
将爱与欢笑继续传递
日升又日落 执笔之手从不停息
奔波的身躯也未觉疲意
只为那一句 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谈谈和记者团的相遇吧。
大一刚开学的某个夜晚,记者团编辑部的学姐学长们来到我这栋楼扫寝宣传。打开寝室门,有个学姐便向我介绍了编辑部的工作,虽然我自认文笔确实不好,但架不住学姐的热情,还是去参加了面试。我现在仍然记得面试的题目,是策划一场晚会节目。写文章不行,策划个晚会岂不是小儿科,分分钟写完上交走人,后面还因为字迹潦草被嘲笑了很久。
之后便进入记者团了,除了部门工作以外,回忆里还有记者团传统的包饺子活动、趣味活动、轰趴以及记者团的晚会等一系列活动。在这期间我与编辑部的大家相处愉快,认识了好多不同专业的朋友,于是也就理所当然地留部了。
18级 技术部 姜斌
如果不是这次的毕业活动,我可能很难再有机会去翻看以往的照片,随着照片一张张翻动,在记者团的点点滴滴也慢慢回忆起来。
犹记当年入部考核的最后一项是制作一个视频,虽然那时正值大一还没有电脑,但我本着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的精神,在网吧鏖战几小时,最终成品质量算得上是差强人意。初入记者团时大家都是那么的青涩腼腆,看着第一次见面会的照片,回忆起大一时的自己,充满激情,精力饱满,乐于参加各种活动。第一次见面会时,我由于事情耽搁导致迟到了,于是作为“惩罚”演唱了一首自己也不知道名字的歌曲,虽然唱得不咋地,但大家都很捧场。伴随着欢声笑语以及和谐轻松的气氛,我与记者团技术部的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记者团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记者团各部门间的相互配合。
第一次团建部长带着我们与摄影部的小伙伴们一起在四食堂包饺子,虽然大家的包饺子技术不怎么样,但是每个人都动起自己的小手,效率很高地完成了包饺子任务。后来的第二次团建按照以前技术部的惯例,去了团结镇河边烧烤,并将那个时候不知道来由的手势传承了下去。
大一最后一次部门聚餐我们选择了轰趴过夜,那晚有不少歌曲爱好者唱了很久的歌,亦有台球爱好者打了很久的球,但主战场还是那将近一夜的狼人杀。那一夜后部长与我们促膝长谈,似乎在他心里已经有了新部长的合适人选。
后来自己也当了部长,开始接手前任部长们的事务。从另外一个角度体验着记者团里的生活,也体会到了原部长们的艰辛,看着新部员就犹如看见当年的自己,一切都朝气蓬勃。
随着换届大会落下帷幕,我也算见证了记者团的一次人员更替。技术部的河边烧烤似乎已经成了每届的惯例,烧烤项目作为每一届的活动缩影见证了部门的更替和延续,也成了我们每一个人对部门的回忆。
作为新一届的部长,我们依旧与部员们延续上一届那样轻快的氛围,和部员们一起团建、轰趴,一次次活动中技术部已然成为一个大家庭了。
元旦晚会上我和亮亮被安排在最前面对着跳抖肩舞,我和亮亮本是两个很腼腆的人,但是组织上安排任务我们也绝不推脱,为了掩饰尴尬,我俩一个看着天抖,一个看着地抖,场面十分欢乐。
元旦晚会结束后我们给每位部员准备了苹果和蛋糕,那次小聚会上,我们坦诚相见,各抒己见好不自在,我们提到相处的时间真的很少,不料一语成谶,谁也没曾想元旦晚会竟成了我们离别的宴席。大学四年,疫情就占了近三年,很遗憾我们没能在学校里度过后半学期,而那一届也因此没有了团庆晚会。
记者团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只是大家相处的时间很短,分别的日子来得太早,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短暂的美好时光。再后来倩倩留任了主席团,开创了先河,至此主席团没有技术部直管的时代结束了。
元旦晚会
人们好像总在分别的时候感叹时光流逝之快,这或许正是它的意义所在。大学四年,简单四字,却融汇了多少次欢乐的、困惑的、矛盾的、成长的时刻,每一个瞬间、每一次经历,都是时光留下的回忆。
如果回忆有目录,那么记者团就是目录中的一个一级标题。在记者团的两年里,我结识了不同的人,接触了新鲜的事物,更重要的是逐渐拥有作为学生记者的情怀。学生记者要讲好校园故事,传递校园声音。而社会上真正的记者则要“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我是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一直觉得“记者”和“社会工作者”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他们共有的人文情怀。即使告别了记者团、离开了西华,我也会带上它,不忘记去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最后,再见了,记者团!谢谢你,记者团!
少年的故事永远在书写,少年的旅程永远在路上。纵然青春远去,但时光不曾褪色。感谢与你们陪伴记者团共同成长的四年,愿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山水万程,皆遇好运!
往期链接
作者:李怡杉
编辑:赵时雨
图片:段影、姜斌、龙倖
责编:付唯顺
编审:曾益、罗佳忆、黄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