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勒布沟的最美守边人!

山南融媒 微山南官方 2022-08-27



格桑旦增:勒布沟的最美守边人

勒门巴民族乡位于山南市错那县西南部的勒布沟,喜马拉雅山南麓,全乡56户150人,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门巴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1971年,格桑旦增就出生在这里。

格桑旦增,是勒乡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南门巴戏”的代表性传承人、第二届“最美错那人”荣誉称号获得者。自13岁跟随父辈放牧守边,格桑旦增38年如一日,始终恪守“守护边疆一辈子”的承诺,心系家乡发展,在他的感召下,全乡各族干部群众始终坚持“抵边居住,贴边生产,放牧就是巡逻,生活就是守边”,扎根勒乡,践行“党带我致富、我为国守边”的誓言。


代代相承,守土固边的“模范户”


在格桑旦增的成长中,父亲次仁旦增扮演了重要角色。“以前,我们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当牛做马,苦不堪言。”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腐朽的封建农奴制度,次仁旦增翻身得解放,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党给的,我们一定要牢记党的恩情。”小时候,父亲次仁旦增总是拍着格桑旦增的肩膀语重心长地教导他。“我是本地人,对这里熟,我来做向导!”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第一枪在勒乡打响,翻身作主的次仁旦增自告奋勇,担负起为部队领路、运送物资等任务。凭着优异的表现,1966年次仁旦增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他还担任过勒乡党支部书记,带领大家扎根勒乡,巡边守边,建设家乡。“一定要守护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13岁那年,格桑旦增第一次跟随父辈放牧巡边,父亲对他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图为格桑旦增获得的部分奖状、奖杯和证书。

在格桑旦增家二楼客厅,柜子和抽屉里一张张老照片见证着父亲次仁旦增忠诚爱党、为国守土的峥嵘岁月。“父亲年迈,不能再出门巡边,他的路我替他走下去。”翻雪山、趟冰河、过泥潭,常人眼里枯燥乏味的巡边生活,他一坚持就是几十年。2021年6月29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的卓嘎被授予“七一勋章”。“总书记亲自为卓嘎颁授‘七一勋章’这一党内最高荣誉,给我们边境干部群众莫大的鼓舞。我们要向卓嘎、央宗姐妹学习,守好祖国每一寸土地,把勒乡建设得更加美好。”格桑旦增说。

图为格桑旦增一行在巡逻途中合影。

“爸爸总说,守住国才能守住家。”如今,格桑旦增28岁的女儿次仁旺姆也经常跟着格桑旦增一起巡边守边,祖孙三代扎根边陲,守护国土,建设家乡。在格桑旦增的感召下,勒乡18岁至65岁的群众都担负着巡边守边任务,守护祖国疆域的一草一木。


无怨无悔,干部群众的“活地图”


冬天的勒乡,太阳出来晚,风又大,峡谷里寒气袭人。“不能大意,东西要带齐。”上山前,格桑旦增总是数着背包里的每一件物品,反复确认。

图为格桑旦增出门前正在整理国旗。
“这里野猪、豹子、熊、蛇,多得很。”从错那县城来勒乡经营酒店已经3年的珠久说,“我们酒店房间一开窗,经常能看到一群猴子。”深山密林里野生动物更多,巡逻时,格桑旦增就和大家时不时地喊两声来驱赶野兽。这是祖辈留下来的经验,一定要避免正面碰上野兽。可总有意外,勒乡森林茂密,地形复杂,这些年大家被蛇咬伤,与熊和野猪正面“较量”的事不在少数。野兽有形,无形的危险反而更难防备。2002年夏天,太阳火辣,瀑布飞流。30岁的格桑旦增像往常一样带着20多岁的年轻队员格桑次仁和江白格桑正在巡边。

图为格桑旦增一行人巡边路上遭遇山体滑坡。

突然暴雨袭来,瓢泼大雨骤然打在三人身上。没多久山洪爆发,一条平日里一步就可以跨过去的小溪一下子变成了湍急的河流。这是他们回家的必经之路。雨越下越大,水势越来越急。“不能再耽误了!”格桑旦增知道,雨不会很快停,而三个湿漉漉的人在这里过夜很危险。当机立断,他抽出门巴刀,瞄准身旁一棵碗口大的枯树。树一倒,大家赶忙一起把树架到河对岸。“快,你们先走!”格桑旦增双手扶着笔直的树干。冒着被洪水卷走的危险,大家互相鼓励着,抱着树干艰难地爬到了对岸。这时大家才喘了口气,回过神来。没走几公里,远处火光熹微,那是家的方向。凌晨1:00左右,浑身湿透的三人才安全返回了家。“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远,只要是我们的国土,就一定要巡逻到。”前些年,路不好走,45公里的路全靠步行。格桑旦增和队员们背上干粮,趟冰河、爬雪山、过泥潭、踩湿地,一走就是一周,大家都要在野外过夜。

图为格桑旦增巡边中过雪地。

勒乡的雨季,雾霭弥漫,林深草密,浓夜漆黑,偶尔能听到几声野兽的吼叫。大家会生起一堆柴火,驱赶冬日的寒气。在干燥的大石头下,格桑旦增把干草垫在身下,闭目浅睡。无数个夜晚,他都是这样凑合过去的。巡边路上滑倒摔伤、感冒生病更是常事。“害怕吗?”“以前害怕,后来就习惯了。”格桑旦增轻描淡写的说。这些年,他遇到过无数次意外和危险,但从未后悔,也从不退缩。“我现在是51岁了,不管还能活多久,只要我还在就会坚持巡边。”朴实的话语里,承载了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村民平措多吉说:“格桑旦增书记的关节经常疼痛,但他还是坚持带领我们巡边,每周至少一两次。”“让国旗飘扬在边境线上。”这个沉稳的男人出门前总是细心地叠着国旗。在巡边过程中,大家还会用油漆在山壁和石头上写上“中国”,在树上画出或者用石头摆出“五星红旗”。

图为格桑旦增一行在树上做标记。

一年的冬天,格桑旦增和年轻队员们像往日一样走在丛林里巡逻着。突然,一名队员看到不远处的一棵树上画着印度国旗。他们当即就把树的这部分刮掉,画上中国国旗。“后来,再一次巡逻时,我们看到印方人员又重新画上了印度国旗,我们就又一次画上中国国旗。几次反复下来,我们就干脆把树直接砍掉,不让印方人员留下任何痕迹。”巡边路上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往前可以走,往后不能退。“一根草一寸土都不能让!”格桑旦增坚定地说。“他是大家公认的‘活地图’。”勒乡党委书记冯永义说。多年来,格桑旦增带领大家早已踏遍了边境的山山水水、一沟一壑,对林区地形地貌、资源分布了然于心。为了更方便巡逻,他凭着记忆画出了巡边路线图,打印出来分发给大家,还常常提醒大家各个点的注意事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作为多年的护林员,格桑旦增有时候还要带着红外相机,帮助林业部门监测野生动物踪迹,以便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我们向他学习,大家团结一心,守护好祖国边境。”村民曲宗说。在这片秀美的土地上,勒乡干部群众倾力守护着家乡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守护每一寸国土。


建设家乡,人民心中的“好公仆”


“家乡不建设好,都搬走了,谁来守边?”这是格桑旦增一直担心的。发展产业,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才能留住人。勒乡平均海拔2350米,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气候温和湿润,具有发展高山茶叶种植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一直以来由于零散种植,管理粗放,茶叶品质不高,未能形成产业,带动群众就业增收能力不强。格桑旦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6年,他提出对茶厂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进行了改进;2011年,他带头组织成立了“茶叶协会”;2013年又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与村民沟通,成立了勒乡茶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改革的持续推进下,现在合作社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有砖茶、红茶、绿茶和速溶茶四种产品,畅销区内外,供不应求。”合作社理事长罗布次仁介绍。仅茶产业一项,勒乡农牧民每年就能人均增收10000余元。茶产业发展起来了,乡村基础设施也要跟着完善。图为勒乡特色小城镇局部。2015年勒乡新型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消息传来,村民只需承担一部分资金就能住上新房,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格桑旦增带头第一个响应。考虑到部分村民积蓄不够,他积极与村“两委”班子成员沟通,组织召开村民大会,以村集体经济分红的方式为村民分担了部分资金压力。“书记都带头了,我们也要积极响应!”最终,所有村民按时足额交付了自筹资金。2018年2月,村民们住上了设施齐全、宽敞明亮的藏式“别墅”。“现在家家户户开起了家庭旅馆,吃上了旅游饭。”村民伟色说,“旅游旺季的时候房间还不够住。”“一年至少有几万元的收入。”65岁的村民古如乐呵呵地说。除了家庭旅馆,古如还经营餐馆和商店。一直以来格桑旦增还有一个心愿:“让门巴戏像雪莲花一样,盛开在祖国的边境,散发它独特的魅力。”作为代表性传承人,目前他已经教出了18名徒弟,门巴戏也成了深受游客欢迎的展演项目。

图为勒乡村民正在排练门巴戏。

如今,依托特色小城镇建设、森木扎景区、门巴民俗文化等发展起来的旅游业和改进后的茶产业成为拉动勒乡经济发展的“两架马车”,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守土固边的信心越来越足。2019年勒村还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在党的好政策下,家乡能发展得这么好,格桑旦增比谁都高兴。如今,勒乡各族干部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以实际行动争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



记者:李亚杰

责任编辑:张理华 

值班总编:伍小龙

投稿邮箱:snbxw@sina.com

“微山南官方”往期精选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公众号ID

微山南官方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