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真:做法官,当律师,哪个更累?

2017-10-09 法律先锋讲堂










来源/法官驿站整理自知乎,中国律师网

正方观点:法官累

不装b,写点实在的吧。关于收入、地位、工作量。

一、收入上,确实能多赚点。

律师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行当。做不下去的,往往是死在前三年,能熬到六七年往上的,收入都不差。更高级的大PAR咱不说,上海的律师年平均创收好像是五十万左右,那到手小四十万是有的。

至于法官,全国各地普通法官收入在几万到二十来万不等,把奖金也算在内。沿海地区高些,但工作量大很多。

至于争议最大的黑色收入,肯定有老鼠屎的存在,但据我自身感受,一线城市绝大部分办案法官没黑钱可拿的;就算有时遇到,干这行的胆子小,也不敢拿或者说不会那么傻去赌自己的前途。所以说一些黑钱,是不是交到法官手上去了,还是被中间环节骗去了,真的很难讲。

当然,一定有人会说,你级别不高看不到,你太天真不懂行。我当然没法说自己一定是对的,只能说我对的概率更大:

1、我是真正在里面干过的,接触过无数个案子,无数个法官。比道听途说同学怎样怎样、亲戚怎样怎样要靠谱。


2、至于说我看不准的,不懂行的。我只想说,天天处理社会阴暗面,我接触过的各色人群数不胜数。论人性的把握、看人之准确,还是经历了些磨练的。


3、然并卵。可能信的会信,不信的因为自己没进来干过,光听我说依旧不会信,

我也能理解。所以我说我的,给愿意信的朋友一句实话而已。


二、地位上,律师未必低。

1、有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你挣得是别人一个零头,家里老婆孩子亲戚面前、家外同学聚会朋友碰头,哪直得起腰杆?分享一个玩笑见闻:

某沿海地区法院邀请高级律师来竞聘高级法官,搞半天没人报名。实在太难看了,请司法局协调邀约了几个来面试。面试时领导对某律师说,你如果来,我们申请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给你三十万一年、高级法官职称。那哥们笑笑说,还是算了,我一年缴税一百多万。

2、关于法官尊荣感,或者说“感觉”。

这取决于你想做哪种法官。

有些法官,尤其是一些老法官,确实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也许他们享受的是别人服服帖帖的感觉。我做法官、做律师时都遇到过。

但是,那是真正的荣誉吗?

谁不知道,这时候对你服服帖帖,因为你手上有权,别人不想得罪你,背后指不定怎么骂。真判输了,一样对你不死不休(千万别小看利益的力量)。

所以,我选择平等,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但有时也会凶悍,是为了镇得住。有时你太客气,真的有得寸进尺的。毕竟来法院打官司的,还是有不少“失信者”。

尤其对一些无理取闹的,甚至还得贴着脸去“安抚”,为了诉讼能正常进行下去。“尊荣”?走远了。

3、关于律师的地位。

作为一个律师,首先,一定被体制内的人训过,所谓丢份儿。大概被体制内、体制外的人骂多了(坦白说体制外的更多),现在我已云淡风轻。

但最令我欣慰的是:

a、我不再需要为自己正确的法律判断负责。

b、我的付出会获得真正的认可。

法官判案,总归一赢一输,输的那方觉得你不对,各种指责都来了。律师做事,客户能感受到我的专业、我的用心,只要风险都事先揭示到位了,哪怕官司输了,很多客户一样感谢我。

这些让我觉得“很有面子”,觉得“值”。

三、关于工作量。

总体来说,律师累人,法官累心。

打个比方,同样是赚二十万,青年法官体力付出100、心累程度100,青年律师体力付出110、心累程度70。


当然,工作量我们只能以同样的收益为前提来衡量。年创收上千万的律师,肯定身、心工作量都是年收十几万的法官的n倍,没有可比性。关键是,这个n是多少。


1、做律师时最大的心累在:


a、如何开拓客户,当没收入的时候,真是焦躁的不行;


b、如何维护客户,自己的客户说你不行,真是挫败感极强的。身累在:客户的事情没弄完加班很正常。忙的时候五加二、白加黑不是说着玩的。


2、做法官时最大的心累在:


a、怕判的案子一方不服会搞你(当然前提是没收黑钱没瞎判)。


b、无数次被不明真相的群众各种冤枉甚至辱骂,但居然还要安抚他。身累在:高速的工作节奏。每一次开庭、每一次写判决,都在狂死脑细胞,悲剧是每天不是在开庭就是在写判决。


那为什么我会感觉法官心更累呢?回到第二部分的那句话“ 需要为自己正确的法律判断负责 ”,甚至有时还没判就被搞了,分享个亲身经历:


一个案子,还没开庭就收到被告的回避申请,称:“原告某员工出于正义感,向被告透露这案子你们一定要换法官,不然你懂得………”然后信往各层领导寄,然后领导会找你,你得向领导解释,还得向已不相信你的当事人告知,你的回避申请没依据。好吧,他更觉得你有问题了。


mlgb,真想逮着他好好问问,原告哪个员工说的,把他叫来对质。我哪就莫名其妙有个相熟的公司,我咋不知道。


至于判输后指得你鼻子骂的,就不提了。


四、最后说一句,这些都是基于我的个人经历。如果是轻松些的部门或法院的法官,自然轻松些;如果是刚毕业的律师,自然更苦些。当然不可一概而论。


至于是不是毕业后直接开始当律师就更好,法院是不是不值得去的地方,已在法院的朋友们如何转型,这些问题又够写一大篇了。(来源:知乎  作者:法师大叔)


曾经法官,现刚入行律师,个人感觉刚入行还是比较忙碌的,但这种忙碌和当法官不能比。


第一,干劲不同。毕竟和做生意一样,忙就等于一定的效益,心态是积极的,忙得很愉快,思考都变得主动,感觉在为自己做事情,很有意义很充实,忙也体现了自身的存在感和价值;


第二,心不累(和做法官相比)。做法官一年办几百个案子,接手的案件材料水平良莠不齐,每天从案卷文书笔录堆里理出头绪写判决,有些简直就是一场灾难,但无论材料多么糟糕诉请多么错误,必须要依法公正判决,因为做出任何一个结论包括对当事人说出的任何一句话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不管怎么判都会有人不满意,风险大压力大处处不能出任何纰漏,工作量又那么大,每天每天都睡不着,对身心的伤害无以言表,同事里耳鸣、失眠都是职业病;


第三,闲杂事务少。做律师干好自己的主业就好,做其他的事务也是为主业服务的,做法官可不行。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各种宣传下乡上街学习打扫卫生从年头忙到年尾,但案件在那摆着,无论做什么哪怕休假,工作量都不可能减少一点半点,所以最常见的情况是休个年假要提前半年计划,然后休假前加班,休假后加班,所谓休假就是把工作挪了个时间做,而不是真正的休息一段时间;


第四,法官所谓尊荣、地位个人感觉完全就是弱势群体。平时说话、与人交往都很小心,接待当事人万分客气,可以说打不还手骂不能还口,经济基础也薄弱;


第五,这是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没有选择权。比如不能选择这个案子我不办了着份钱我不赚了,做律师大不了不做这单,或者和别人合作,做法官不行,再不愉快也得接着,当事人对你毫无尊重指点辱骂撒泼耍赖威胁威逼的时候,都必须和颜悦色把案件审理了,因为回避权是当事人的,大部分时候法官不能选。关于收入方面我还入行尚短无法断言,但是人不是只为了收入而活着。公务员工资从来也不是高的,根据朋友同学的平均水准来看,律师工作应该比法官性价比为高。(来源:知乎  作者:乌拉)


反方观点:律师累


常常会有人问我同一个问题:“你觉得做法官累还是做律师累?”


开始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做法官累啦,你试试每天给一百个感冒病人看病的感觉,光写处方就累死你。”


但是,慢慢地,我对这个答案不那么确信了。“法官累还是律师累”更像是个伪命题,因为任何行业都有翘楚存在,他们就像金字塔的塔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举重若轻好似“挥一挥手”。因此,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只是针对攀登在路上的人群,包括我自己在内。


苦累之一:永远没有安全感


刚刚做律师的时候,我常常听到律师助理抱怨自己所跟的律师,“做事时要求很高,付钱时要求很低”,开始我总是义愤填膺,后来逐渐体会到,律师的“抠门”实际源于巨大的职业压力。


● 自己的身体自己负责


我是从做律师开始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的,以前总是觉得身体属于国家。曾经不只一次,我幻想某一天因为过度劳累而昏倒在审判台上,最后受到领导们的亲切慰问。但是,当每一分钱、每一分保障都需要自己去挣的时候,我开始不那么淡定了。因此,我投身运动、不喝冷水并尽可能远离烟酒,近年来又开始陆续购买保险。但是,风险是永远存在的,就这两年,已经陆续听到律师因为过度劳累而辞世的消息。在没有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律师看起来很光鲜靓丽,但实际可支配收入并没有账面上显示的那么多,更毋庸说律师投在业务开发、人情往来上的费用了。


● 钱在别人的口袋里


律师面对的第一大问题就是生存问题。当不再有一个机构按时往你的银行账户里存钱的时候,你就会明白钱不会自动从天上掉落,从这个意义上说,客户就是每个律师的衣食父母。但这个“父母”往往会捂紧钱袋。


作为行业生态之一,律师虽然号称可以按时计费,但都“默契”地把免费咨询作为吸引客户的手段。因此,短短的几十分钟,不啻于是对律师综合素质的考验,你不仅得迅速明确客户的真实诉求、归纳法律争点、找到初步的解决路径,还得准确预估工作时间和工作量、给出合理报价。最重要的是,你得短时间内让客户产生足够的信任感。顺利的时候,你会以为自己是“风口上的猪”,不顺利的时候,往往客户说“回去考虑考虑”便杳无音讯。而后者,其实是律师工作的常态。时间长了,也摸索出一些规律。一是主动来律所咨询的,往往请律师的意愿比较强烈,反之要求上门服务的,往往是“陪太子读书”的情形居多;二是聪明的客户很多,他们往往会咨询数个律师,而且非常善于发问,从而总结出解决之道。


慢慢的,我倾向于只接有技术含量的活,对于没有难度的案件,索性大方地指点他们解决途径,免得大家相互揣测。助人为乐,说不定还有意外之喜。


● 心里会长草


有资深律师曾对我说过:律师一个月没有案子会觉得很轻松,两个月没案子心里会长草,三个月没案子就会接近抓狂。我当时不以为然,彼时的我正沉浸在法官辞职后“零存案”的喜悦中,全然不知“蜜糖--毒药”之说。刚开始执业没有案源时,我曾经逐个给同学朋友等打电话,通报他们我“下海”的消息,他们大多数只是表示了“礼貌的欢迎”,没有我预想中的鲜花满地的感觉。


现在才知道,律师市场早已是充分竞争的领域,一个法律顾问的名份、甚至一个案件,都有无数律师围绕、其中不乏优秀律师或大所、名所的身影。因此,我所做的,只能是“退而结网”,从小案做起,逐步累积人气和口碑。慢慢地,我也渐渐地为身边人所知晓,案件的成功率让我摆脱了以往做“甲方”给别人带来的刻板印象,而我“乙方”的形象也渐渐深入人心。


苦累之二:永远在加班或是加班的路上


● 不加班的律师不是律师


起初我的加班是被迫的,因为没有选择案由的自由。


我还记得第一起案件是环境污染的刑事案件,主办律师让我专门负责会见当事人。我每次都要驱车一个多小时到某郊区看守所会见犯罪嫌疑人,他原来是企业的管理人员,估计是习惯于一帆风顺的生活了,因此在看守所里度日如年。每次见到我都问东问西的,让我回答各种刑事程序中的期间问题,我虽然每次都做了功课,奈何实在是没有实践经验,记性也不太好,因此总是捉襟见肘。更可气的是,他总是等我回答了,一本正经地说,他已经问过管教了,应该怎样怎样,气得我想抽他。后来,不知道是我苦背刑诉法起了作用,还是他已经适应了铁窗生活,后来的交流就越来越顺畅了。


之后,遇见各种类型的案件,我就习惯加班研究(白天接待客户静不下心)。我曾经像看小说一样反复翻看数十页的病史资料,找寻蛛丝马迹,也曾经像看天书一样地解读财务会计报表,试图找出与案件的连接点。渐渐的,加班成了内心自觉的动力。因为不知道下一个客户是什么行业,下一个案件是什么领域,你只能充分地涉猎,逼迫自己不断地学习,让自己尽可能地具备跨界的知识和思维方式。


● 律师的强迫症


有些律师非常喜欢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各种旅行的照片,其实他只不过是出差路过或是会议中途。我是不喜欢晒的,一是容易引起别人的误解,二是容易遭前同事的恨。其实不为人知的是律师的强迫症。就拿我来说,出去旅游必定是要背着电脑的,空下来也要不断翻看邮件。而且,出去不久,就强烈地思念我的客户,案件的进展,仿佛他们是我的亲人。


另外,我比之前做法官时更谨慎,每个文件格式、每个用语、每个标点符号都要反复设计和校对,因为看似微小的失误就会让你陷入被动,甚至是失去客户。我常常跟年轻律师交流,案件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而看似不重要的细节往往会暴露律师的责任心,比如把客户的名字写错、甚至性别写错,这些低级错误都是导致客户投诉的根源,既然律师不能保证让每个客户在最终结果上满意,律师就得时刻让客户感觉你的专注,从而避免客户在你是否尽力这个问题上产生疑虑。


● 律师的尊荣感


不用说,律师都是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成长的。要让客户尊重你的地位,就必须时刻打起精神,在最累的时候也必须显得信心满满。比如在会见客户时,“台上五分钟,台下十年功”,我曾经根据法务的要求向某企业老总汇报案件思路,为了让汇报更加生动,我晚上加班做PPT,反复琢磨细节,把复杂的股权关系和房屋权属的历史演变过程用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结果第二天老总非常满意,我也得到了我想要的案件委托。


律师的尊荣感还体现在与法官的交往中。要让法官尊重,首先自身素质要过硬。对于诉讼律师而言,民事起诉状或民事答辩状一定要言简意赅、条理清楚,最好附有证据目录和相关法条。在法庭辩论中,尽可能使用法律专用词,比如指出对方陈述前后不一,要提到“禁反言”原则,指出非典型担保无效,就要提到“物权法定”原则或是“流质无效”,这样法官马上会心领神会,觉得你是有一定理论支撑的。在代理词中,也不要洋洋洒洒、不分主次,而是永远要把最重要的观点放在最前面,使法官一目了然。


另外,律师还要善于以自己的正义感去激发法官的正义感,没有比正当的理由更能打动法官的了,辩论的技巧只能赢得一时的主动,而人文情怀才能真正赢得法官内心的尊重。


苦累之三:永远在取和舍之间


再牛掰的律师,精力也是有限的,更何况,律师不能穿越时空,预见未来,所以“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只能有所取舍。


● 诉讼还是非诉


很多律师都想跨界经营,包括我在内。但尝试了以后,还是发现这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非诉业务主要面对的是企业,对接的是企业主管或法务,许是我气场不够或运气不好,总是碰到些精力过于旺盛的。曾经有个女法务总监,在我上厕所的一小会就给我打了20几个电话,堪比“追命夺魂call”,而且她习惯于晚上工作,总是晚上打来电话或发来邮件,要求马上答复,弄得我苦不堪言。


诉讼业务则不同,面对的是各级法院,对接的是法官,没有法官会半夜上班,所以我一般可以睡个安稳觉。但凡事皆有例外,我曾经参与过一个群体性诉讼案件,本来客户心就不是很齐,再加上第一次开庭场面上有所被动,客户在微信工作群里对出庭律师能力提出了严重质疑,并相互攻击,我连夜起草了《对第一次开庭后双方诉讼态势的分析报告》发给每位客户,这才稳定了军心。


由此,我得出结论,无论做诉讼还是非诉,初期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没有与客户建立必要的信任度,只是忙于救火的话,那就是痛苦的“乙方”了。


● 交际还是钻研业务


曾经我辞职前最大的忧虑,就是做律师后要面临无穷无尽的应酬。但做了段时间后发现还好,客户看重的是你的专业能力,不是你喝酒的能力,所以你不用喝;法官要和你建立隔离墙,所以你也没机会喝。但是,不喝酒不意味着你不需要推销自己,所以交际还是必不可少的。最直观的感受,我参加同学聚会的次数增多了,有时还要主动发起。还有要找机会参加各种政府机构、协会、园区的会议,寻求和它们主管建立联系的渠道。所以,我一度显得很忙碌,以致于晚上拿起书没看几行就睡着了。


这个问题我至今没有很好地解决,因为专业能力和交际能力确实同等重要。但是,我已经尝试有的放矢地去开展业务推广,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专业能力上。毕竟服务能力是相对更重要的,“酒香不怕巷子深”,慢慢地总会有人知道你。


● 接还是不接


关于接案标准也是律师经常纠结的问题,特别是输面很大的案子。很多人认为,没有必要和钱过不去,先接下来再说,如果输了再想办法和客户解释。而我认为,不要让客户痛苦两次。因为大多数客户都是聪明人,他(她)其实对结果有一定的认识,只是心怀侥幸,希望奇迹出现。如果律师利用客户侥幸心理接了案子,最终输了案子,那就是让客户既输了钱,又输了心情,结果是双方都不舒服。当然例外情形是,客户在理上,但是缺少证据,这种情况律师在分析利弊的前提下可以接,毕竟为客户赢得输面很大的案件是非常有“面”的事,也是好律师的价值所在。律师最忌讳的是,接那种客户不怎么在理上,证据又缺乏的案子,为了赢案子而与法官“死磕”,最终是让法官过了一把主持公平正义的瘾。


总之,律师职业的甜酸苦辣,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甚至我只是揭示了冰山一角。但我认为,天下并无轻松之工作,只要怀着坚定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以跑马拉松的精神去从事律师职业,必然有一天会突破临界点,从而奔向自由王国。(来源:中国律师网  作者:惠翔)





近期推荐:更多讲座和热点文章点击↓↓↓↓↓阅读、



★1(干货)邀约权威专家解读:公司破产审判与管理人实务  地点:北京

★2合同法律实务高端研修班 邀约您上海

★3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

★4、【收藏版】最高法院指导性案例全集(16批87件)

★5、《干货》邀约权威专家解读公司法律实务 (地点:深圳)

★6、(干货) 知识产权法律实务高端研修班   (地点:北京)

★7、最高法 :(2016发布) 企业破产重整及清算10大典型案例 (下) 

★8、最高法 : 企业破产重整及清算5大典型案例(2016发布)

9、中国企业家需要注意的刑事风险点

10、最新:公司清算、解散典型案例要旨13则(有了它,这类案件好办多了)


   更多法律相关培训讲座,请关注公众号查阅

              关注公众号


后语:大量用户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和启发,请顺手点赞,您的支持和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