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寻丝绸之路(三):揭下“闭关锁国”标签,中国不戴这顶帽子!

燕晓 燕晓文史
2024-11-27


点击蓝字关注 · 共读历史文化


导语 //


“闭关锁国”从何而来?





“闭关锁国”与“丝绸之路”有啥关系?有,关系还大着呢!中国有一条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一直被我们忽略了,直到近代打捞起“南海一号”、“泉州一号”之类的豪华商船,大家才恍然明白,原来,中国也有自己的海洋文明。


不少历史学者认为,中国是大陆文明,所以思想比较保守,不喜欢出去闯,而西方是海洋文明,所以具有冒险精神。对此,我一直都不太认同,却又说不上哪不对。


直到近几年翻阅了大量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书籍之后,才捋清了历史脉络。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沿着全球史的脉络,我们会发现许多“自以为熟悉”的“世界观”,实际充满了谎言和偏见,而“闭关锁国”这顶大帽子更是被扣得实实的。


01

郑和下西洋


先来复习一下著名的“郑和下西洋”。


郑和七次下西洋绝对是中国有历史记载以来第一支真正的航海远征军,开辟了中国的海权时代。但是请注意,郑和并不是建立海上丝绸之路的人,海上丝绸之路起于秦汉,甚至更早。


郑和不是开拓者,他是沿着故人的航线,代表天朝去海上彰显君威的。他随身携带着一本元代汪大渊撰写的《岛夷志略》,这个汪大渊航海比哥伦布航海早了162年,比达·伽马早167年绕过好望角。


当然,汪大渊也是沿着前人的航线在行走,只是,再往前的记载很少,只能从考古发掘中,通过一件件无声的文物,来证明海上丝绸之路的古老。


另一个原因,中原才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沿海居民只要不闹事,你爱干嘛干嘛!山高皇帝远,中原核心圈压根没把海上贸易交流放在眼里,自然没什么“海权”意识。


直至“郑和下西洋”,国家才开始正视这样一条贸易线,出现了以海上贸易为核心的“朝贡外交”体系。(唐宋已有繁华的海上贸易,但未有代表国家行使外交的“皇船”)



贡国来朝可以顺便携带相当数量的货物,到指定的交易场所进行贸易,缴纳一定数量的税金即可。当然,“天朝大国”为彰显隆恩,常常就把税给免了。


有这么一个穷岛国,发现这是一个大好的薅羊毛的机会,有事没事就来朝贡一下。据统计,在公元1404年到公元1547年这一百多年间,日本共来访了17次,赚得盆满钵满的日本国也为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凡事都有两面性,繁荣的海上贸易也催生出了一批“海贼王”,和一些为垄断利益而形成势力的私商集团,海上并不是一片祥和,更多的是危险。天灾和人祸时有发生,集团之间的火并也是常事。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本就不是为了赚钱,他是替皇帝出去巡视一番,让周围的小国仰望我大明之风采,这与西方以殖民垄断为目的的“地理大发现”完全是两回事!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基本上明白了,明朝后来为何实行“海禁”,不再下西洋的原因了:一是巡视天下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二是滋养了太多海患,不堪其扰。三是官员们没捞到什么油水,还得为这个盛大的“朝贡外交”忙前忙后,怨声载道。(与闭关锁国没有半毛钱关系)


02

“闭关锁国”从何而来?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清朝时期的海上外交。


那些认定中国为典型的“大陆文明”的学者最爱举的例证便是:明清朝时期的“海禁”政策。


关于明朝的“海禁”,前面已讲清楚。而从时间上来说,清朝的“海禁”时间要短于明朝。清初期为抵御郑成功的海上反清武装,施行过一段时间严厉的“海禁”,康熙平定台湾后,海上贸易基本上已全面恢复。


那么,历史学家们在哪件事情上指责中国“闭关锁国”呢?答案是:林则徐虎门销烟。


19世纪初,英国实力不断强大,他们打着亚当·斯密的旗号,将自己“唯利是图”的居心掩盖于“自由贸易的思想”外衣下,把鸦片倾销到中国牟取暴利。


因为有利可图,当时中国一些官商也参与其中,比如被称为“港脚商人”的散商还有广州十三行以及一些地方官员。官商勾结,导致大量毒品进入中国,大量白银外流。



林则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采取了强硬的手段收缴鸦片。尽管如此,他并没有关闭门户,贸易港口依然是敞开的。


他的行为既得罪了英国商人,也触犯了中国私商的利益。他们以“自由贸易”为口实,将正义的虎门销烟描述成商业冲突,在国际上制造出这样一套舆论逻辑:“中国拒绝自由贸易,自居天下中心,排斥外来文化,敌视先进文明,不懂平等外交。”


于是,英国议会下院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优势,达成了对华发动报复战争的决议。这就是鸦片战争的真实由来。


尽管这个真相早就大白于天下,但耕植于欧洲人民心里的“闭关锁国”的说辞被保留了下来。然后借由早期的知识分子去到欧洲学习,“完美”地传承了回来,并作为推翻清政府的有力武器当成“真理”传播开来。


1997年11月19日,一座高3.2米的林则徐铜塑像立于美国曼哈顿街头,这位清代的官员身着朝服,背着手,表情凝重地眺望着远方。红色花岗岩基座上,一边用中文刻着“世界禁毒先驱”,另一边用英文刻着“禁毒战争先驱”。


此举,是否可告慰林则徐的在天之灵?


03

一盘“煤气灯”大棋

大家是否记得小时候学世界地理时,世界分为几大洲?


答案是七大洲,亚、欧、非、大洋、南美、北美和南极洲。那么问题来了,亚欧本就是一个大陆板块,为什么要分成两个“洲”?


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的宋念申教授在《制造亚洲》这本书中说:“地图既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权力。它在向观者提供对特定空间的解释,同时也借由解释的权力,扭曲这个空间的实像。


而制造这个亚洲概念的,是它的邻居——欧洲。


西方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喜欢批评古代中国是“自以为居于天下中心,狂妄不知天外有天”。同“闭关锁国”一样,不少现代中国学者也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理论,在他们的论著之中,处处体现着这样的“精神”。


而我们引进的西方思想理论,大部分都带有“欧洲中心论”的“殖民视角”,其中“亚洲”这个词便是一个典型!



举个栗子。黑格尔,这位大哲学家就说了不少抹黑中国的言论。


事实是,他根本不了解中国,只是凭借欧洲殖民者天生的优越感,想当然地将世界文明给划分了等级。


他说,中国和印度是心智未开的儿童,埃及和叙利亚是刚长成的少年,但缺乏“自由意志”所以停滞了,希腊文明算是青年,只有罗马文明才标志着人类历史的成年。


而我们敬爱的马克思则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他认为物质生产才是最本质的历史动力,生产力的进步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欧洲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虽然它也有走向灭亡的那一天,但其他国家更落后,还没发展到资本主义,这是其它国家必然的发展方向。


这些观点大家都可以去查证,有类似观点的学者非常非常多,包括中国一些学者,也持这样的论调。


在他们眼里,亚洲是“专制、落后、愚昧、停滞”的代名词,同时反衬出欧洲是“自由、先进、文明和进步”的象征。1885年,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亚洲实际上是作为欧洲的反题而被定义的,他写了著名的《脱亚论》。


这个时候,最早接触欧洲思想的中国、朝鲜、日本等国的知识分子才意识到自己与欧洲人不一样:“哦,原来我是亚洲人。”(因为是亚洲人,所以被歧视)


受到了欧洲人的歧视当然要团结起来,此时的日本在明治维新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引来无数有志青年前去学习。而以“种族对抗、文明竞争”为核心的“亚细亚主义”影响了许多亚洲的热血青年。中国早期的知识分子,都曾受这一思潮影响。


可很少有人知道,“亚细亚主义”的目标是构建一个以日本为轴心的亚洲共同体,之后演变成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野心扩张行动(侵华)。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日本人并未意识到这是一种滔天罪行,他们认为那是一次“伟大使命”的落空,至今还有日本人蒙在鼓里。



再来看西方列强,他们在工业革命后,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开始向全球扩张。一方面利用传教士的身份将自己打扮成“救世主”,一方面则通过武力垄断当地的资源,实现他们鼓吹的“全球自由贸易”。这套组合拳不得不说非常完美,在不明真相的老百姓看来,那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世界啊:自由、平等、全球一体化,他们会带着落后国家走向“文明”。


中国早期的知识分子们面对接二连三的冲击,对清政府失望透顶,只能接受从“文明社会”传递而来的“先进理念”,他们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自我否定”的方式,去西方寻求新的认同。


换而言之,从国门被忽然轰开之后,中国人普遍开始否定自己的文化,否定自己的历史,本以为是向更优秀的国家学习,以求进步,没想到思想却被一步步套牢。(推荐了解一下心理学领域的“煤气灯效应”)


04

结语


今天聊的话题比较复杂,也比较具有颠覆性,要想深入探索这些内容,建议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宋念申教授的《制造亚洲》和《发现东亚》,同时,还有陈方正的《人文精神与未来世界》、王巍等学者所著的《溯源中华文明》以及杨念群的《问道》等。(其实还有不少,就不一一列举了)


最近不少人喜欢讲“文化入侵”这个概念,相对于拥护“西方思想”而言,我个人认为这是另一种极端。为何非得竖个对立面起来,才算得上是爱国?文化本就是多元的。


我比较认同这样一段话:“文化的使命之一,恰恰是给‘定位’太死的社会带来自由活力......文化多元,贮存可以各不相同。但是,文化作为一种广泛交流、对话、沟通的纽带,不可以没有共同基元。这种共同基元,也就是文化人的‘必要贮存’......我们身上的‘必要贮存’如果不是以中华文化打底,连外人看来也会觉得十分奇怪。


文化可以多元,没有国界,但人有!越是有人抹黑我们,我们越应海纳百川,去阅读不同国家的书籍,只是得事先给自己打好文化基底,保持住自己的文化立场!


今天写这篇文章既不是为了给“文化入侵”提供佐证,也不是为了让大家把西方作为“对立面”,而是重新审视历史,重视思考自己的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放眼世界拥抱未来。


最后,不喜勿喷,因为我懒得回怼。你不接受这篇文章的观点没关系,可以自己去找答案,这样你也能一起思考。我常以为,比“文化入侵”更可怕的,是中国人渐渐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只有中国人都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好,下一期我们来聊聊“丝绸之路”与“地理大发现”有何不同!

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作者!


同类书籍推荐阅读:



往期内容回顾

欢迎评论转发,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中华文化。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


  视频号|燕晓文史

  小红书|燕晓文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燕晓文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