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氍毹心传——戏曲‘名家传戏’人才培养计划”昆曲《烂柯山•痴梦》《百花赠剑》传承小记
在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氍毹心传——戏曲‘名家传戏’人才培养计划”中,北方昆曲的传承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该项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承担并组织实施,以王馗所长为主要领导的项目组对北方昆曲的传承高度重视,从传承剧目选择、传承原则确定到传承过程保障、传承成果整理,均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现将昆曲《烂柯山•痴梦》与《百花赠剑》的传承情况具体说明如下。
(一)传承意义
昆曲起源于江苏昆山一带,经过不断发展,从地方剧种成长为全国性的声腔体系,流播各地,由此形成诸多风格迥异的地方昆曲,其中南方昆曲与北方昆曲风格的分野成为戏曲史上的重要现象。南北昆艺术特色的差异是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表明昆曲能针对不同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审美情趣作出积极有效的自我调整,以适应传播的需要。这也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规律。
北方昆曲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培养了大批优秀演员,积累了一系列优秀剧目,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与艺术特色。挖掘北方昆曲历史,记录北方昆曲表演艺术遗产,这是当下昆曲非遗保护的头等大事,其现实意义在于保存、继承、发扬昆曲的多元化风格,避免昆曲剧种在发展中走向同质化的偏颇。
(二)剧目选择与传承方式
在王馗所长的建议下,经传承导师秦肖玉先生与传承人刘静研究员共同商定,最终选择《烂柯山•痴梦》和《百花赠剑》两个极具北方昆曲艺术风格、充满韩(世昌)派表演特色的经典剧目为本次项目的传承剧目。《痴梦》是《烂柯山》全剧中表演最为精彩的一折,也是号称“韩三梦(《惊梦》《寻梦》《痴梦》)”的韩世昌先生生前的代表性剧目。《痴梦》的表演处理充分体现了韩世昌先生“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要还于生活”的艺术原则,在舞台程式表演中融入大量符合主人公崔氏身份的现实生活动作,构建出一幅既具写意色彩又见写实风格的舞台图景。
韩世昌先生《痴梦》剧照
《百花赠剑》是全本《百花记》中的一折,具有浓郁的北方昆曲风格。在北方昆曲剧院的十场建院庆贺演出中,《百花记》是其中唯一一台全本大戏。该剧凝结了韩世昌、白云生、马祥麟、丛兆桓、李淑君、秦肖玉等数代北昆艺术家的智慧和心血,是一出在北昆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经典剧目。在北方昆曲诸多代表剧目中,《烂柯山•痴梦》和《百花赠剑》具有一定的典范性。
秦肖玉先生在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氍毹心传——戏曲‘名家传戏’人才培养计划”开班仪式上接受聘书
刘静研究员在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氍毹心传——戏曲‘名家传戏’人才培养计划”开班仪式上代表传承学员讲话
口传心授是戏曲传承的主要方法,历代艺术家通过这一方法,从前辈那里接收艺术积累,又将艺术经验传授给后辈,戏曲艺术就这样不断积聚、不断丰富、不断扩展,形成一条清晰的传承发展脉络。本次北方昆曲传承工作通过一对一的集中教学,传递昆曲表演的规则、规范与规律,并对这些珍贵的教学内容进行准确记录和理论提升,努力实现精准传承,力求使舞台表演传承与表演理论提升双轨并行,彼此促进。
为秦肖玉先生传承教学录像
(三)传承导师与传承人情况简述
本次昆曲《痴梦》与《百花赠剑》的传承导师为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秦肖玉,传承人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静。
传承导师秦肖玉先生在说戏
传承导师秦肖玉先生现场示范身段
秦肖玉是北方昆曲剧院成立后首批培养的艺术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北方昆曲大师韩世昌、马祥麟、白云生、侯永奎等前辈亲授,广泛学习继承了诸多具有典型北方昆曲特点的剧目,如《痴梦》《刺虎》《出塞》《瑶台》《刺梁》《琴挑》《断桥》《赠剑》《金不换》《挡马》等,通过丰富的舞台实践,将前辈技艺与个人艺术体悟融通为一,表演上达到很高的境界。
传承人刘静在练习《痴梦》
传承人刘静在练习《百花赠剑》
刘静先后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与北京大学,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具有舞台实践经验的戏曲表演理论研究者。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刘静曾是北方昆曲剧院的主要演员,获得过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意大利文化中心颁发的“罗马之泉”奖。不论是从事舞台表演还是进行戏曲理论研究,她始终以传承、实践、发扬北方昆曲艺术尤其是韩派表演艺术为己任,十几年来跟随昆曲表演艺术家秦肖玉、丛兆桓等先生学习,掌握了一批独具北方昆曲特色的经典剧目,并对北昆发展历史、艺术特点、表演风格与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刘静在练习《痴梦》
刘静研究员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周子健、孙良等也参加了本次的传戏工作,一方面辅助教学开展,一方面参与传戏的艺术记录,这使得传承效果在两代戏曲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无形中使项目的意义得到延伸。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丛兆桓先生示范《百花赠剑》海俊出场,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周子健、孙良参与传承教学
(四)传承过程简述
本次《痴梦》与《百花赠剑》传承的教学工作从2018年10月底开始,2019年5月结束。秦肖玉先生虽已是耄耋之年,仍孜孜于昆曲传承,风雨无阻,每周坚持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为刘静授课一到两次。
秦肖玉先生示范表演
教习过程中,秦先生往往先将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与心理情绪剖析清楚,然后讲解唱词文意与内涵。在刘静全面掌握了全剧大致情况与剧作文本的前提下,再开始逐字逐句、逐腔逐曲地教习剧中的唱腔与念白。每一个音符、每一个气口、每一处咬字、每一个发音,秦先生都反复纠正,直至刘静准确无误地掌握住为止。
秦肖玉先生在为刘静拍曲
秦肖玉先生在说戏
如教习《痴梦》中崔氏出场的定场诗“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时,秦肖玉先生强调:“崔氏‘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这两句诗在剧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以我的体悟来看,正是因为有这种情绪的表达,才有了崔氏后面变疯这一转变的合理性。如果一个人心里有什么委屈都能找人倾诉的话,能疯吗?就是因为不能和人说,憋在心里头,才会疯。这是我个人对这句词重要性的理解。现在有人演《痴梦》,没有这两句词儿了,我觉得不可以。两句词把崔氏平时因受气、受贫、挨骂、遭人指点而产生的积怨和无可奈何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其中‘不如意事’四字,每个字不要念得太长,但也不能显得急促,要像平常说话一样。‘常八九’三字,不能挑音太高,声音要略向下沉。‘能与人言’四字,声音略高扬,‘无二三’三字要把无奈之情读出来。”
秦肖玉先生示范《痴梦》表演
唱念教习结束后,进入身段教学部分。秦肖玉先生认真剖析身段表演的动作原理和内在心理依据,讲解韩世昌先生肢体呈现的特点,示范表演的细节、劲头与诀窍,将北方昆曲表演的实践成果与方法理念完整地传给了下一代。
秦肖玉先生为刘静示范《百花赠剑》表演
如讲到《百花赠剑》中百花公主与海俊初次流露情感的戏时,秦先生说:“这段表演是百花公主与海俊情感的高潮,要着重表现‘以剑传情’。百花公主亲自送海俊出去,让他欣喜不已。由此在深夜两人分别时互表心意,随后盟誓。海俊见公主对自己有情有意,进而在公主面前故意造次,公主假装生气。此时有一段十分细腻的表演,先是海俊用手敲敲公主的剑鞘,用手势表达:哦,你要杀我吗?公主用了一个杀的手势回复他:对,我就是要把你给……海俊确定公主是假生气后,干脆跪着把脖子伸向公主的剑,公主怕剑锋真的碰到他,有意向后躲。海俊主动追进,公主则被动往后退。你来我躲,你躲我进,这一‘敲’、二‘追’、三‘轻搭’,层层递进,以剑来探视对方。在一段欢快的曲牌中,海俊需要运用跪搓步表演,由慢渐快,既要稳又要平,公主则配合着踮步后退,两人在音乐的伴奏下,需要快慢一致。最后,公主用剑鞘压住海俊的脖子吓他,再慢慢抽回来,对着海俊莞尔一笑。这段全剧的华彩乐章不仅靠台上演员绘声绘色的表演之功呈示,更要凭借艺术家之间准确的反应来体现。”
秦肖玉先生与刘静讨论剧本
综上所述,本次北方昆曲传承以《痴梦》和《百花赠剑》两出北昆代表剧目为切入点,以剧目的具体表演为基本传承内容,旁及北昆表演史、艺术传承谱系、审美原则、创作理念等方面的记录与阐发,在口传心授的同时,加入现代非遗视角的体认与当代艺术理念的解读,整个传戏过程显示出一定的探索性。
丛兆桓先生与秦肖玉先生为刘静示范《百花赠剑》表演
(五)记录成果整理
教学工作结束之后,对教学记录的整理随即展开。整理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录像整理,一是文字整理。其中文字记录包括如下几个部分:1、剧目基本要素记录,包括剧情概括、道具及剧中人物的行当、扮相、服饰等;2、剧目衍变历史与传承谱系;3、传承导师艺术履历;4、剧目特定艺术特色说明;5、具体表演技法与表演经验记录。
以上五个部分,每部分都以秦肖玉先生具体教学内容为基础,适当加以补充完善,在忠实记录剧目传承细节的同时,也重视对表演理念、表演原则的解剖、分析与说明。
丛兆桓先生与秦肖玉先生示范表演《百花赠剑》片段
整理工作显示,两出戏的未剪辑教学录像大约有三十余小时,教学照片百余张,文字整理近五万字。目前整理工作已进入最后整合与收尾阶段。
秦肖玉先生向刘静讲解表演要领
注:“氍毹心传——戏曲‘名家传戏’人才培养计划”是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是由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财政局发起设立的公益性基金,重点围绕舞台艺术创作、文化传播交流推广和艺术人才培养三大领域开展资助,面向社会、公开透明,助推首都文化艺术繁荣发展。详情请登录北京市文化局官网了解查询。再次感谢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对该项目活动的大力支持。
撰稿人:刘静、刘洋
编校:张静
排版:王志勇
审稿:郑雷、谢雍君
➠傅雪漪先生文献整理工作启动会暨音像资料捐赠仪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
欢迎投稿、联系邮箱:
xiquyanjiu@sina.com
戏曲研究丨Traditional Chinese Drama Research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