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研究》总目录(四)(1980年、1981年)
编者按:《戏曲研究》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编辑的戏曲理论刊物,创刊于1957年。1957年1月-1958年10月,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8期;1959年2月,与中国剧协《戏剧论丛》合并为《戏剧研究》,至1960年4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7期;1980年7月复刊,先后由吉林人民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至今共编辑出版112辑。创刊初期,梅兰芳、程砚秋、张庚、傅惜华、郭汉城等先后担任编委。复刊以来,郭汉城、颜长珂、王安葵、刘祯、贾志刚、王馗先后担任主编,在海内外戏曲研究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本公号计划陆续推出《戏曲研究》1957年至2020年目录,以飨读者。
《戏曲研究》1980年第1辑
《戏曲研究》总目录
第1辑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
写在前面
郭汉城
北杂剧声腔的形成和衰落
张 庚
论“迷失了的”余姚腔——从四个余姚腔剧本的发现谈起
戴不凡
平阳戏考
刘念兹
自成一家的新剧种——吉剧
华 迦
人民性和戏曲
苏国荣
“样板戏”是非谈
颜长珂
生活与人物——谈现在戏创作的两个问题
黄海纯
试谈历史剧创作中的几个问题
安 葵
略论传统戏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价值
朱颖辉
去芜存菁 推陈出新——关于戏曲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问题
吴乾浩
马致远杂剧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沈 尧
试论元杂剧清官戏的思想意义
吴毓华
论南曲的“合唱”
何 为
明清昆山腔的表演艺术
郭 亮
明清昆曲的舞台美术
龚和德
关于京剧小生唱法的探讨
姜家祥 袁其明
浅谈京剧演唱的“尺寸”
张汉英
资料选辑
“五四”时期关于戏曲的论争
余 从 游 默
第2辑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10月)
漫谈戏曲的表演体系问题
张 庚
中看不中用——看蒲剧《徐策跑城》引起的感想
王朝闻
戏曲的文学性
沈 尧
音乐在戏曲中的作用
何 为
戏曲的舞台风格
黄克保
戏曲人物造型论
龚和德
谈《四郎探母》及其论争
朱颖辉
《西厢记》的喜剧特色
颜长珂
善于开掘同中之异——谈越剧《胭脂》的创新
谭志湘
唱念安排纵横谈
范钧宏
试谈戏曲创作中领袖形象的唱念问题
石 湾
昆山腔的产生和兴盛
余 从
谈王玉磬的演唱
潘仲甫
关汉卿杂剧琐证(二则)
宇 子
元刊杂剧的价值
李大珂
竹马说
周育德
乐床辨
王永敬
编后语
第3辑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
戏曲推陈出新的三个问题——在戏曲剧目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郭汉城
“连台本戏”三人谈
李紫贵 李瑞来 龚啸岚
关于京剧历史发展的几点启示
陶 雄
《汤显祖编年评传》导言——论汤显祖和他的名著《还魂记》
黄芝冈遗作
海盐腔源流辨正
流 沙
嘉靖写本《琵琶记》校录后记
刘念兹
巴歌蜀舞伴义旗——清代川湖陕白莲教起义军中的川戏班
蒋维明
俳倡辨
王永敬
唱念安排纵横谈(续一)
范钧宏
语求肖似 言为心声——戏曲语言漫论之一
吴 琼
《汉宫秋》反映的历史真实
周兆新 董润生
随笔二则
颜长珂
潘之恒论导演和演员的艺术
高 宇
纪念王瑶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刘静沅
继往开来 一代宗师——纪念王瑶卿先生
涂 沛
鼓点板声话节奏——兼谈京剧《空城计》的锣鼓运用
白登云口述 邨 里 丁恩荣整理
豫剧音乐中的fa和si
周 斌
悼罗合如同志
地 子
资料选辑
田汉话剧活动与创作年谱(1898—1922)
邓兴器
第4辑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
漫谈现代戏创作——在河南省现代戏、曲艺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郭汉城
坚实的创作道路——记豫剧现代戏作家杨兰春
安 葵
梅兰芳如何对待现代戏
林钟美
唱念安排纵横谈(续二)
范钧宏
从京剧《审头》语言的艺术成就说起
吴 琼
戏曲人物塑造散论
章诒和
《沙家浜》主题深化质疑
关德富
戏蒙正与史蒙正——史、戏虚实谈
戴德源
关于《十三妹》的作者和改编者
宋学琦
简述三十年来的戏曲文献资料工作
俞 琳
李卓吾批本《西厢记》的特征、真伪与影响
蒋星煜
我所了解的“德胜魁”科班
李清溪口述 孙世文记录
“题目正名”考
胡仲实
曲海摭拾(二则)
关汉卿与“铜豌豆”
元代演剧的“乐床”与乐队
李大珂
透视角色的灵魂——扮演“软体动物”的体会
丁是娥
漫谈戏曲舞蹈
盖叫天
程派艺术·赵荣琛·《荒山泪》
胡金兆
越剧舞台美术研究
栾冠桦
猴戏与猴戏脸谱
金耀章
资料选辑
周恩来文艺活动编年(选登)
苏国荣
编后记
编校:张 静
排版:王志勇
审稿:谢雍君
➠《戏曲研究》第一一三辑目录、2019年度《戏曲研究》优秀学术论文名单、稿约及2020年度约稿专题
欢迎投稿、联系邮箱:
xiquyanjiu@sina.com
戏曲研究丨Traditional Chinese Drama Research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