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杀害了9个孩子的“未成年人”,果然患上了抑郁症
有逼数
热点|时政|段子
关注
文|有逼数(ID:jjdxez001)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关键时刻还得看新京报。”
果不其然,在历经一番辛苦的走访调查之后,新京报记者终于如愿以偿,成功地使嫌犯患上了抑郁症。
01.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似乎是这个时代记者的独到本领。
他们既可以巧舌如簧,将一个1990年出生,28岁年龄的杀人嫌犯,称之为未成年人,甚至绞尽脑汁,为其“喊冤叫屈”;
与之相对应的是,他们又可以对一个14岁的真正孩子穷追猛打,力证其心机恶魔。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因为媒体总是对受害者秉承着求全责备的姿态,不断地试图剖开受害人血淋林的伤口,甚至思考着如何倒打一耙。
而对施暴者又总是一副“当然是原谅他”的态度,深挖其家庭与背景,妄想着从中得到些令人怜悯的消息。
02.
媒体病了。
而且病得很严重。
当媒体人缺失了最基本的客观公正,新闻报道也就丢失了灵魂。
还记得前阵子邪火的“洁洁良”事件吗?
只因为“受害者”是厦门大学的高材生,@央视新闻 的评论员就可以无视25岁的“洁洁良”明知“支那是侮辱中国人”的情况,依旧偏袒说“小姑娘年幼无知无辜可怜”。
而面对真正的受害者,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找到“汤兰兰”,再次调查是关键!
于是,估摸着大众记忆已经到达了极限,他们的新一轮旧料新炒又开始了。
他们再次采访起了当年的被告,大打亲情牌,而且还认真地把疑点一点一滴地抠出,只为逼迫汤兰兰,想让她亲口承认自己是诬告。
但那可是由公安局抓人、检察院起诉、人民法院判决的公诉案件啊,如果真有错误,难道不应该采访公检法,走访当年经手此案的工作人员——找汤兰兰算哪门子邪魔歪道?
03.
我记不得媒体是多少次运用这样的春秋笔法了。
从《杀妻藏冰柜案母亲:他还是个孩子啊》,到《给弑警罪犯的前半生:弟弟遇害多年未破案》,再到《越狱毒贩张林苍:往家跑是想见女儿》……媒体们似乎迷上了“洗地”罪犯,甚至越洗越欢。
我无意否认,蓄谋杀人的罪犯或许有不堪的过往。
但一切统统都只是借口。
“冤有头债有主”,因而,纵使媒体们最终经过层层调查采访知晓,到底是什么原因“害得”这个凶手因怨恨行凶,但却依旧无法洗清他十多年后杀无辜学生的残暴行径。
04.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温馨提示
✍ 狗屁快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