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醉驾玛莎拉蒂嫌疑人父亲是国土局干部!
文|进击的熊儿子
本文系我说的都对(ID:jjdxez001)原创文章
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来呢,#河南一女子醉驾玛莎拉蒂致2死4伤#这事儿,我是没打算说的。
证据确凿,媒体只需围绕此事还原案情真相即可。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么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案子,居然真有媒体能玩出花来。
7月6日,大河报的一篇采访稿《玛莎拉蒂撞宝马致2死:女司机23岁刚职校毕业,其母精神崩溃》首先映入我的眼帘。
就这个标题,该怎么形容呢——咂摸起来似乎总有股新京报热衷的“老实人”味道。
点击图片或右侧文字即可查看→大概新京报记者就是一头顶冒绿光的老实人吧
委实说,虽然掀起舆论的最终作用是反作用于现实世界,但这项利器只有博得大众同情才能发挥预期效用。
换句话说,对身经百战、已经厌烦了这种三观不正的采访稿的大众而言,如此舆论只能加剧大众对其的厌恶。
事实上,就在我捏着鼻子看完这篇文章,将目光移向评论区时,居顶的热评大多是:
对不起,个人不关注加害者的任何精神状况。非要说崩溃,真正崩溃的是两位死者的家庭。
平心而论,漂亮的舆论借势,应该先将被采访者打造成“弱势群体”。
所以真要细究起来,大河报的报道根本就不是为了给嫌犯脱罪。
他们只是想通过恶心大众,来博取源源不断的流量。
毕竟,在这个流量稀缺而又珍贵的时代,很多媒体人已经抛却了心中的理想。
他们不再想“铁肩担道义”,而只想当个不立牌坊、且流量不断的婊子。
如是而已。
说实话,对于霉体人的批评,实际上自诞生之日起就进退维谷。
不批评吧,这种风气或许会愈演愈烈;但批评吧,又正好正中下怀。
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是批评为好——虽然不能改变现状,但起码不会变得更糟。
这不,就在7月8日,新京报又出神文——《醉驾玛莎拉蒂嫌疑人父亲是国土局干部》,顿时引发诸多讨论。
必须承认,不愧是“关键时刻还要看”的新京报,带节奏水平不知道比大河报高到哪里去了。
我看了下新京报该条微博的几条热门评论,还算是对新京报的诱导心领神会——“这下好了,两边都是有钱人”、“公务员工资高呀,怪不得都想考”。
不难想象,能说出这话的网友几乎是嘴上没把门,脑袋里没脑仁,只是单纯地随着自己心中仇富仇官的心态肆意评论。
我以为,但凡仔细看过报道的人,都该清楚三件事:
第一,玛莎拉蒂肇事主谋谭某,家里是做生意的;而且车也是谭某的。
第二,新京报报道中提到的犯罪嫌疑人,只是一起饮酒作恶的,而非车主;他的父亲也确实是公职人员.(不过根本就够不到啥中级干部,连科长都不是)
第三,宝马上遇难的确实是公职人员,但不是宝马车主(重伤)。
再退一步讲,即便肇事车辆真就是主谋谭某的,又与他父亲的职位何干?
“垃圾不分蓝绿”,党内党外皆有蛀虫,而既然不是共性,就不要把个性单拿出来挑拨民意。
新京报是坏,坏到骨子里那种。
我一直强调,新京报的问题在于高层,所以即便他的前任社长被抓,主编被撤换,但还是有一摊子烂人没能处理,故此他的问题不可能在根本上解决。
我之前说,新京报的人不是不知对错,而是太懂撩拨人性,他们知道舆论世界里存在太多仇富妒官的网民,所以他们才能使用春秋笔法,将本来简单无比的交通事故勾勒成贫富悬殊、官民对立的矛盾。
《弱传播》里说,“现实世界是由一种“被污染”、“被干扰”或被“被扭曲”的方式反映在舆论世界里。”
现在看来,还真是那么回事。
“舆论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偶尔是本质,往往是片面,永远是表象。”
而以我看来,不根除这类以流量为导向的垃圾报道,我们终将败于舆论的表象,死于情绪的癫狂。
七月八日。
本文部分内容援引自《弱传播》(邹振东著)
感兴趣的可以购买看看
— 事实辅以逻辑,矫正认知偏差 —
如有启发,欢迎打赏转发
↓↓↓